宗教对话中的马善亭阿訇
2009-04-08马景
马 景
一、马善亭其人
马善亭(1884-1942),名德宝,字善亭,经名阿布都刺·赖赫曼,北京牛街人,现代译著家、社会活动家、知名阿訇。自幼学习阿拉伯语和浅显的宗教知识,及长,跟着伍郁堂先生读汉文。16岁时在清真寺听了王宽阿訇的演讲,深受启发,立志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在叔父马瀛山的赞助下,投入王宽门下接受经堂教育,因学业和人品出众,得到王宽的赞赏和器重,后来王宽把妹妹嫁给了他。他除了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外,还利用闲暇时间学习英语,主动与来北京牛街清真寺参观的欧美游客交流,介绍牛街礼拜寺的历史和伊斯兰教。1905年秋,跟随王宽远赴麦加朝觐,并考察土耳其等国伊斯兰教务和教育状况,影响颇深。回国后,他又跟随来中国的土耳其学者学习土耳其文和古兰经诵读方法。1908年协助其师创办回文师范学堂。1912年,先后在北京筹办高等学校和国立法政专门学校,担任阿拉伯语教师。1914年被聘为教育部中央观象台阿拉伯语翻译和理事员。1915年王宽因年事已高,要求他协助其继子王朝尊创办《回文报》,担任编辑。此后十多年,先后在北京东四牌楼、教子胡同和河北张家口、泊头、北坞等清真寺担任阿訇。1928年回到北京,先后任花市清真寺阿訇多达十年之久。1930年应马松亭等人邀请,兼任成达师范学校阿拉伯语教师。此后,先后被基督教青年会和相关机构邀请作关于宗教和平运动、宗教与人生等主题演讲,沟通与基督教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受到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尊敬和欢迎。七七事变后,北平陷落。他不畏惧日本的利诱和胁迫,依然与日伪作斗争。长期的忧国忧民使他旧病复发,到协和医院诊治,实施手术后,身体逐渐康复。但不久他的父亲和女儿先后去世,倍感伤痛,病势恶化,1942年4月中旬去世,享年59岁。
二、早年宗教对话中的马善亭
马善亭早年参与宗教对话主要体现在跟随传教士丁韪良(1827-1916)学习希伯来语,与李佳白(1857-1927)的交流与来往。丁韪良作为基督教新教长老会传教士,来华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在王宽的引见下,马善亭跟随丁韪良学习希伯来文。从语源学上看,有些阿拉伯字是从希伯来文来的,因为有阿拉伯语的基础,所以他学习希伯来语进步较快。然而,在当时中国穆斯林中,由于保守思想影响,一般不与教外人士来往,不要说跟着基督教徒学习希伯来语。王静斋阿訇曾跟随一王姓基督徒学习英语,不到两个月就遭到保守穆斯林的反对而放弃。马善亭在当时的环境下的行为,就是迈出了与教外人士对话交流的第一步。李佳白作为美国长老会的传教士,因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创办尚贤堂以及《尚贤堂月报》、《尚贤堂纪事》和后来的《国际公报》等而被世人所关注。李佳白创设的尚贤堂最初是倡导基督教与中国儒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邀请中国著名人士演讲,后来也逐渐扩大到与各大宗教之间的对话,北京的一些阿訇也曾被邀请赴尚贤堂作演讲。李佳白和王宽来往也较多,不时来牛街礼拜寺与王宽座谈。1902年尚贤堂迁到上海后,继续开展宗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1914年,王宽因伊斯兰教务来上海,马善亭陪同,李佳白邀请王宽赴尚贤堂演讲,尽管王宽演讲的内容是围绕着伊斯兰教,但王宽的“忖思李博士,抱大同主义,创中外教务联合会,使各教互相联络,互相演讲,无彼此畛域之嫌,有交挽智识之益,法良义美,钦佩莫名!”的开场白的表述,对马善亭产生重要启发。此次来上海,马善亭接触了不同宗教的人士,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1916年,李佳白亲自撰写了《赞成回教之理由》,刊登在王宽创办的《清真学理译著》上,受到各界穆斯林的好评。此后马善亭与李佳白建立了长期的联系,1921年李佳白的《国际公报》创刊后,一直给马善亭赠送,马善亭为了表示感谢,在他编译的《中阿要语合璧》中特别用阿拉伯语写了题为《谢李佳白赠国际公报函》,表达了对李佳白的敬意,肯定了李佳白在联合各宗教相互交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要求李佳白能更多地在《国际公报》上刊登奥斯曼土耳其的相关信息,以便唤醒这个沉睡的国家的国民。可以看出,早年与传教士的来往与交流为马善亭开阔了视野,为他后来与基督教对话奠定思想基础。
三、中年宗教对话中的马善亭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的“非基运动”和基督教本色化的进程,基督教传教士和部分教徒进一步认识到了与各大宗教之间交流、对话、共存的重要性,而此时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活动频繁。作为北京知名的阿訇,马善亭受到基督教徒和传教士的多次邀请,为他们演讲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1930年4月30日,受时任华北协和华语学校校长裴德士的邀请,马善亭赴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创办的穆贞女校为广大师生作题为《对于宗教的观察》的演讲,并回答了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该会创办的《穆贞半月刊》对此次演讲作了报道,穆斯林创办的《月华》杂志也全文刊登该演讲内容。同年11月30日,受裴德士的邀请,马善亭赴华北协和华语学校作《回教五功之所以然》的演讲,在传教士中间产生了轰动,传教士莱曼·胡佛将该文翻译成英文,在《教务杂志》上发表。1932年受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马善亭作了关于伊斯兰教的主题的演讲。年底,受邀请在宗教美术展览会上作题为《说回教》的演讲,受到一致好评。1935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开展“宗教生活运动大会”,邀请三义庄清真寺的安静轩阿訇作演讲,安阿訇因年事已高,就委托马善亭代表自己出席,为基督教青年会作《回教与认识》的主题演讲,该文刊登于《月华》杂志,后又出单行本在穆斯林中流传。
马善亭演讲的内容,大致可以为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关于伊斯兰教,第二是关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对于前者,马善亭是“以宗教的眼光,平心静气,而不夹杂其它色彩观察回教的宗旨与教义,”主要是让基督教徒系统、全面地认识伊斯兰教的真谛。他指出:伊斯兰教的本来名字是“伊斯拉目”(即伊斯兰教),其意是取和,即以忏悔与真主求和,或以和平与世界取和,或与人安宁,或与人类求安宁。他回应了当时传教士所持的“穆罕默德一手拿着《古兰经》,一手拿着宝剑”,以武力传播伊斯兰教的观点。他指出穆罕默德拿着《古兰经》是引导人类于正道,使用宝剑是为了自卫。那时候,在麦加周围,除了少数人接受他的主张之外,大部分人都被异端邪说所迷惑,对于穆罕默德迫害有加,穆罕默德先退让,以避免冲突,而后,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宝剑自卫。总之,伊斯兰教不是靠武力传播的。伊斯兰教是开天古教,是集前代圣人之精华,导人类于至善之境界,而获得两世的福利。伊斯兰教的原则是认识真主,敬畏真主,以约束自己的身心与行为。在此基础上他先后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五功(念、礼、斋、课、朝)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又详
细论述了伊斯兰教的婚丧、礼仪风俗、衣食起居等方面的教法规定。他还对伊斯兰教的多妻的教义主张作了诠释,他认为伊斯兰教的这一主张一直被世人所误解,尽管伊斯兰教法规定有四个妻子,但前提条件是男人必须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稍微有不公道,则教法是不允许多妻,而只娶一个。对于回教与人生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功用就是认识真主,至于如何认识真主,他认为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认识真主。真主派遣了穆罕默德作为先知,启示给他《古兰经》,让他教导世人认识真主。最后他指出伊斯兰教的信仰是真信,不是迷信,伊斯兰教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
对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关系,马善亭认为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一样都起源于先知阿丹(亚当),阿丹之后,教统一直延续,到了先知尔萨(耶稣)又延续教统,当时耶稣的诞生地是罗马帝国的属地之一,该地民不聊生,耶稣传教布道,立志救世,博爱群生,唤醒民众脱离苛政羁绊。进而招致罗马帝国的忌恨,欲谋杀耶稣。但他仍然履行自己作为真主的使者的职责,明知有人加害于他,但他丝毫不介意,仍然坚持不懈宣传真主的教导,以期世人都能得到真主的灵光,皈依真主的道路,作为世人修身养性的法宝,使天下安定。耶稣去世后,罗马帝国使用武力控制基督教长达两百年之久,致使基督教的一些教义发生变化,夹杂了人为的思想,先知耶稣的教统失真,异端邪说纷纷四起。此后六百年穆罕默德出现,他奉真主的命令,继承耶稣之志,驱逐邪说,复兴阿丹及诸位先圣的纯粹古教,以完成先圣未完成的使命。对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本质,他认为两教都是以道法为原则,以认识创造万物的造物主为要素,以修身养性为依归。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并不是仇敌,而且是一个来源,其宗旨大致相同,唯有不同就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强调认主独一,但基督教在此基础上又强调三位一体,这与强调认主独一是相矛盾的,所以他要求在场的基督徒认真研究这一问题。最后他指出,基督教徒传教布道之热心,教务研究之详细,信仰的人数之多等方面都令人敬佩,值得学习。相反,晚近以来,穆斯林却良莠不齐,多半不知伊斯兰教精神之所在,单独重视形式,而不注重教务的研究,所以造成现代人心涣散、一盘散沙的状况。同时,他也指出晚近以来,基督教受了政治的影响,甚至成了政治的工具和傀儡,有失宗教的本质,基督教徒对伊斯兰教的诠释缺乏公正,甚至歪曲,以致引起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之间的局部冲突。所以他希望基督教徒客观公正地研究伊斯兰教,加强两教之间的交流,使信仰两教的人们彼此亲爱,相互提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从早年开始,马善亭阿匐就开始接触基督教徒,通过向丁韪良学习希伯来文,并和李佳白有较为密切的私人关系,这为他后来展开宗教之间的对话奠定了基础。从后来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些对话最早是由基督教徒或者传教士发起,邀请中国穆斯林的知识分子或者阿訇参与,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非基运动和基督教本色化进程有很重要的关系。相对而言,基督教徒或者传教士的这些做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穆斯林与基督教的交流,并对中国穆斯林走向社会,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其他宗教及其信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演讲的水平,而且需要丰富的知识。从对话的内容来看,马善亭阿訇的演讲内容还是处于自我阐释或者自我表述的层面,尽管论述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但他所代表的是阿訇阶层对伊斯兰教或者基督教的基本观点。相对于基督教徒或者传教士而言,马善亭阿訇的这些演说,代表了穆斯林的一种声音,对于他们客观了解伊斯兰教,认识伊斯兰教,放弃基督宗教优越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这些演讲中,基督教徒基本上把握了伊斯兰教的一些基本教义主张,而且引起了他们对伊斯兰教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这从他们把马善亭阿訇的演讲稿翻译成英语在《教务杂志》等期刊或者报纸上发表体现出来,而且从基督教徒的反应中表现出来,正如马善亭在穆贞女子中学演讲完毕,一个学生所说的:“今日马先生在敝校讲解教义,不但将回教要义解释详尽,并且把宗教的功用以及人类的宗教需求说的很透彻,实在使吾们闻所未闻,并使吾们对于研究宗教,益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