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历史 树人间名蓝
2009-04-08可祥
可 祥
七塔禅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开山,至今已走过1150个春秋,历经沧桑,岿然屹立于甬江之畔。历任住持秉承先贤开创之精神,建寺安僧,高树法幢,弘法度众,宗风远播;千百年来高僧辈出,法脉绵延,文人雅士咸集,历史积淀深厚。寺院曾4次受到帝王敕封:唐咸通二年(861),懿宗(李漼)诏改“东津禅院”为“栖心寺”,由宰相裴休书匾,以表彰开祖心镜禅师以定力退兵之功德,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赵恒)敕改栖心寺额为“崇寿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诏改寺额为“补陀寺”,遂成观音菩萨道场,人称“小普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光绪(载滞)皇帝敕赐寺额为“报恩寺”,因此全称“七塔报恩禅寺”。寺院现存建筑及珍藏文物,即为寺院1150年来沧桑变化的见证。
七塔禅寺始自唐代朝官江西分宁宰官任景求先生施舍宅院给佛门,由马祖道一裔孙、五泄灵默传人——心镜藏奂禅师开山。藏奂禅师为苏州华亭人,少年慕道,受业道旷禅师,在嵩山受戒,得法于五泄山灵默禅师。唐“会昌法难”后,朝廷敕令藏奂禅师住持重建后的东都洛阳长寿寺,其间编修法难遗存藏经,保护圣教法宝,为佛教的复兴做出显著贡献。后应邀住持四明天童禅寺,被尊为天童开法之祖。大中十二年(858),藏奂禅师应任景求之供养,开山建寺,冠名为东津禅院,便是今日七塔禅寺之伊始。
藏奂禅师禅旨高妙,门风高峻,广设禅席,从者如云。十方英灵衲子纷至沓来,拥围左右,奉志冲关,直参本来面目,使东津禅院逐渐闻名于浙东;后更因禅师以定力慑退裘甫之乱兵,得朝廷褒奖,敕赐“栖心寺”名,寺院由此名声大振。藏奂禅师圆寂前预知时至,荼毗后喜获三千多颗舍利,五彩交辉,殊胜无比。咸通十三年(872),为旌表禅师功绩,其弟子戒休法师捧呈7粒合利以及表章,远赴长安,奏请朝庭。唐懿宗下旨将此合利供奉于皇宫内道场,颁旨褒诔藏奂禅师,赐谥号为“心镜”,赐塔名为“寿相”。明州剌史崔琪撰有《心镜大师碑》,客观全面评述心镜藏奂禅师一生事迹,载人《全唐文》。在《景德传灯录》和《宋高僧传》等典籍中,也有相关记载。
继心镜藏奂禅师之后,寺院曾经涌现出不少法门将才。如宋代为天台宗中兴道场延庆寺培养了明智中立、觉云智连两位山家派领袖,以及以持律闻名的戒度法师等;元代栖心崇寿寺以弘扬《法华经》教义为主,知名天台学家有允则、是乘、净珠法师等。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因抗御倭寇海防需要,普陀山观音圣像内迁至七塔寺,太祖诏改寺额为“补陀寺”,遂成观音菩萨道场,汝庆、永诜、文彬三位住持在建置上贡献颇多,载入史册。尤其是在《永乐大典》编纂中担任释教总裁的著名高僧祖芳道联禅师,曾经住持补陀寺,弘宗演教,广度有情,使道场辉煌一时。
清初,密云圆悟法孙拳石沃禅师及其弟子白天育先后住持寺院,弘扬临济禅法,法脉绵延不绝。咸丰十一年(1861),寺遭“洪杨之役”(太平天国革命),成为废墟。同治十年(1871),周文学医生母子发心重修圆通宝殿、厢房、山门等,寺院初显规模。光绪十六年(1890),天童寺退居方丈慈运大师应地方绅董邀请,出任七塔禅寺住持,广集净资,大兴弘法利生事业,重建数座殿宇及数十间房合,门前造七佛宝塔,塑千手观音圣像等,梵宇一新,成为四明地区三大丛林之一。慈运大师在寺内大弘临济禅法,传法嗣49人,多为法门龙象,其中以圆瑛、道阶、溥常、岐昌、智圆等最为著名,四明地区大多寺院住持皆为其法子门徒,七塔禅风因此广传海内外,分布在湘、滇、蜀、陕、闽、浙、苏、赣、皖、豫、台等地区,乃至南洋、日本、韩国、印度,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七塔寺法派”,七塔禅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临济宗中兴祖庭之一。后人缅怀慈老之功德,特建“慈荫堂”以作纪念,尊其为七塔禅寺中兴之祖。
民国时期,岐昌、道亨、僧睃、智圆、常西、觉圆、圆瑛、溥常、指南、显宗等近代佛门大德曾先后担任七塔禅寺住持,他们宗说兼通,精通教理,弘传法门,使七塔道场经久不衰。太虚大师就曾依止岐昌和尚学习经教2年多时间,受学《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兼习诗文,深受教益;岐昌和尚德行粹美,修养精深,很为太虚大师所敬仰。圆瑛大师得法于慈运长老,住持七塔报恩道场时,讲经弘法,声名远播;民国时期连任六届中国佛教会会长,新中国成立后,又当选为首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被誉为一代爱国爱教高僧,当之无愧的教界领袖。华严学大师溥常长老,以光大教门为责任,深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培养僧才之重要性,创办了七塔报恩佛学院,办院10年(1928-1938),培育学僧288人,多为佛门俊才,弘化各地;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先后编纂出版了《七塔寺志》、《七塔报恩寺宗谱》、《七塔报恩佛学院院刊》,自著有《华严纲要浅说》一书,对近代华严宗复兴做出显著贡献。谛闻法师任报恩佛学院教务主任时,出版了个人专著《谛闻尘影集》,收入与七塔禅寺相关文章20余篇。这些丰厚历史著作,奠定了七塔禅寺作为文化寺院之地位。此外,默庵、虚云、谛闲、道阶、谛闻等高僧常于寺内讲经说法,大施教化,影响深远,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文革”期间,七塔禅寺破坏较为严重。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古道场又焕发生机。恩师月西老和尚秉承爱国爱教之精神,以复兴佛教、光大教门为己责,毅然挑起修复七塔道场之重任,从1980年开始,废寝忘食,苦心经营,费求撙节,事必躬亲,积10余年之辛劳,遂使千年唐刹重新恢复旧貌。他老人家对七塔禅寺之特殊贡献,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高度褒扬和赞许,也得到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充分肯定和赞叹,深受四众弟子拥护和支持。恩师月西老和尚早年就读于闽南佛学院,是太虚大师得意门生亦幻法师的入室弟子,受太虚大师佛教革新思想影响深远;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慷慨大义,把慈溪金仙寺(恩师时任该寺监院,主理寺院事务)的最好房屋让给新四军浙东抗日纵队三五支队司令部驻扎,为部队筹措资金,传送情报,远赴上海采购药品和粮食,乃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营救抗日志士。其间曾被日伪军抓获,投入牢狱,但他不畏强暴,始终如一,不改初心,享有“红色和尚”之美誉。恩师从1951年开始长期担任宁波市佛教协会会长,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帮助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窦寺、金仙寺、居士林等佛教道场的复兴做出积极贡献,为佛教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被教界和学界称之为七塔禅寺复兴之祖。
1993年恩师圆寂后,拙衲受到两序及常住耆宿大德信任,从1994年开始主理道场内外事务,以继承恩师遗愿、光大祖庭为责任,十多年来克尽所能,未敢丝毫懈怠放逸,团结四众,携手并肩,共谋道场之兴旺,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寺院“文革”时期被
占房产,前后两次落实归还5000多平方米土地,缓解了道场捉襟见肘、日益拥挤的困难,为改善丛林清净庄严之环境,毅然拆除寺内违章建筑,以保证寺院格局完善,同时保护文物、修缮古建筑等。经过7年努力,为后续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2000年开始,七塔禅寺提出坚持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确立“以城市作为依托,以制度强化管理,以经济促进发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确立品位,以道风赢取信众,以慈善回报社会,以联谊扩大交流”的发展理念。近8年来,坚持道风建设,加强学修并重,提高僧众整体素质;经常举办讲经弘法,大众获益良多,普遍受到欢迎。积极开展、参与社会慈善事业,近年来在贵州、青海、重庆等地投入逾280万元先后捐建7座希望小学;今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七塔禅寺在次日就开始筹集善款,向灾区捐赠65万元;至此粗略统计,各项公益事业支出达600多万元。在寺院建设方面,重建了东厢房、新建了鼓楼、改建了山门牌楼,重修了五进殿堂等,使道场面貌进一步得到改善。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文化兴寺计划,编辑出版了《七塔禅寺五百罗汉图》、《月西大和尚圆寂十周年纪念集》、《七塔禅寺珍藏书画集》等;2005年创刊了《报恩》杂志,至今已发行13期,受到教内外读者普遍好评;另外校对重印了民国版《七塔寺志》和《谛闻尘影集》等书籍。刚刚出版面世的《七塔寺人物志》,历时6年多时间,从收集资料到考证研究,撰写文稿到几经修订,图文编排到整体设计,倾注了贾汝臻居士和黄夏年教授等诸多心血,此书共撰写了32位传主,还收入了108位与七塔禅寺有关之高僧大德、居士、文人、书家资料,系目前中国佛教寺院首部全面介绍相关历史人物的志书。
总结过去,是为了理清历史脉络,不忘先贤开山立寺、光大道场之恩德,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爱国爱教道路,高举“以戒为师”旗帜,努力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发扬观音菩萨慈悲济世精神,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座具有千百年悠久历史的寺院,早已超越佛教自身范畴,它是宁波立城千年来沧桑巨变之见证,优秀人文及历史文化之载体,融入了无数先贤之智慧与心血,汇聚了诸多护法之慷慨与热情。我们可以预见,再过50年,到开山1200周年大庆之时,这座唐代古刹一定会更加清净庄严,布局恢弘,伽蓝完备,成为浙东佛教古刹中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