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复制基地市场总走样?

2009-04-07刘春雄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09年33期
关键词:代价厂家经销商

刘春雄

很多企业发现,建立一个基地市场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建立一种基地市场的标准模式,并成功在众多市场复制。

所有理论都有前提,所有经验都有条件。基地市场的成功复制同样需要前提与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些前提与条件通常是隐藏的,在模式复制时非常容易被忽视。

复制前提

前提一:发现了共性的市场机会

一个企业的崛起,不是靠不计代价的投入就能完成,也不是靠跟风模仿就能实现。一个企业的崛起通常是发现了历史性的机遇。未来学大师奈斯比特说:“成功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抓住了机会。”

以白酒为例,一家企业发现了城市边缘市场是一个被众多厂家忽视的机会市场,并且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另一家白酒企业发现“光瓶高端酒”的市场机会,并迅速形成了操作模式,从而全面复制。

在复制基地市场时,有两种非常可怕的思维。

一个是特殊思维:“我这个市场很特殊,与别的市场不一样。”有这个想法就很难复制异地模式,因为看不到市场的共性,总是强调特殊性,每个市场肯定不一样,但肯定有一样的地方。

二个是问题思维,只看到市场问题,看不到市场机会,申请到的费用不是用在机会上,而是浪费在解决问题上。

复制基地模式,其实隐含着下列前提:第一,必须是共性的内容才可以复制;第二,必须是利用市场机会的模式,才能够以比较低的代价轻松复制。

战略机会是等来的,战术机会是找来的。一个想建立和复制基地市场的企业,我们建议高层一定要亲自下市场发现机会,因为高层比中基层有更多的机会思维,也有更多的资源实现机会。不要以为基地市场复制是个可以由中基层完成的战术问题,其实应该是一个高层关注的战略问题。

前提二:基地模式要尽快实现“自我循环”

如果管理层发现基地市场是一个“费用黑洞”,复制基地的设想还有可能吗?只有能短期内实现“自我循环”的模式,管理层才有决心异地复制。

一家从来没有做过专卖店的企业准备在5年内建立2000家专卖店。建第一家门店时,老板提出的要求是“不计成本,只计成功”。建第二、第三家门店时,老板提出的要求是“既计成本,又计成功”。有了前三家门店的模式试验,很快就在全国复制成功,实现了既定目标。

上述老板的思路非常清晰,第一家门店之所以可以“不计成本”,主要是想测试市场机会。市场机会与成本无关。没有机会,花多少钱也没用。建第二、第三家门店是想建立模式,准备复制。因为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模式根本无法复制,只不过是“花瓶”而已。

很多人的幼稚在于;或者过于相信管理者“不计代价”的承诺,或者相信只要成功了,管理层就会全面复制。

多年的营销经验让我体会到,千万不能相信高层“不计代价”的承诺,因为每个承诺“不计代价”的老总,其实对代价都有心理底线,只不过底线没有亮出来而已。一家知名企业的老总曾经提出要求部下“不怕赔钱”,最后以“我虽然不怕赔钱,但想不到你们这么能赔”为由紧急刹车。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所有管理者都有两个心理底线:一是时间底线-二是费用底线。市场操作人员必须在上述两个底线之前实现自我循环。

也许市场做到一定程度,费用突破了心理底线,管理层也不得不继续投入,但管理者可能会形成“下不为例”的结论,模式复制的想法其实已经关上了大门。

什么是市场的自我循环?就是基本不需要公司大的前期投入,通过销量积累的毛利实现滚动式发展。

怎样实现市场的自我循环?市场自我循环与销量关联度不大,反而与市场结构关联度很高。比如,大卖场形成的销量就很难自我循环,因为大卖场是高投入、低利润型终端销售;便利店和渠道形成的销量就容易实现自我循环。

在打造基地市场时,一定要分清两类不同市场:一种是费用吸纳型市场,如大卖场;另一种是费用贡献性市场,如渠道、便利店。在打造基地市场时,一定要照顾这两类市场的平衡。过于偏重费用吸纳型市场,可能有量无利;过于侧重渠道市场,可能有利无量。毕竟,一个基地市场成功的标志既包括有足够的销量,也要能够实现自我循环。

我在现实观察中发现,以KA为特征的基地市场非常难以复制,因为KA模式是一种费用吸纳型模式,即使已经成为基地市场,仍然不一定能够实现自我循环。反而是渠道模式比较容易形成模式复制,因为与KA相比,渠道市场通常是费用贡献型市场。

前提三:基地市场能够“速成”

所谓绝望,不一定是没有好结果,而是在视线或想象之内无法预见到好结果。

一个10年形成的基地市场能够复制吗?通常不能。那么,8年、5年、3年形成的基地市场呢?

多数老板没有耐心等待职业经理人或营销顾问用3年以上的时间打造基地市场,即使他们做出这样的承诺,也不要轻信。当一笔笔钱投入市场,一批批人派向市场,而市场总是启动无望时。原来承诺的3年投入可能半年就变卦了。

以我的观察,老板考察人员,分别会有半年、1年、3年的考察期。基地市场的形成与复制也符合这样的期待。只要说服了老板,老板通常会给出半年的“胡作非为期”,不管怎么折腾都可能给予“宽容”,但超过了这个期限就没有指望了。

半年之内能做什么事?半年之内做什么事能出结果?快速启动一个县级市场大约需要6~12个月,快速启动一个地市级市场大约需要12-24个月,快速启动一个省会市场需要3年以上。按照这个逻辑,在介入一个企业之初,启动一个省级基地市场是可怕的,因为老板可能没有3年以上的耐心。

如果在6~12个月内成功启动了一个县级市场,也就获得了在12~24个月内启动地市级市场的“资格”。如果在12~24个月内成功启动了一个地市级市场,你也就获得了更宽松的启动省会城市的“资格”。

基地市场以省、市、县为基本单元,哪个更好?这是基地市场复制的艺术。有的企业以大区(几个连片省)为基地市场的基本单元,千万不能跟风模仿,可能那是因为该企业已经完成了县、市、省基地模式的阶梯递进。

准备采用基地市场模式的企业基本上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越小,老板对时间和投入的容忍底线越低。正因为如此,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时,我们通常通过中小企业的基地市场“速成”,用成功的“县级”市场的事实来“征服”管理层,进而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时间做地市级基地市场,如此逐级跨越,不断“征服”管理层。

前提四:操作方式能够模式化

一个好市场肯定是基地市场,但不是所有基地市场都可以轻松复制。凡是能够复制的基地市场,必须是能够“复盘”的市场,即能够实现“结果倒推”,操作方式模式化。

好市场肯定有经验,但经验不等

于模式。经验越好,推广成功的难度越大。经验通常是“聪明人的做法”,模式是“普通人的做法”。只有普通人能够做得到,才能够作为模式全面复制,因为企业的多数人员是“普通人”。

基地市场的试点可以依靠“聪明人”,基地市场的推广只能依靠“普通人”。“聪明人”可以随机应变,但不能指望“普通人”像“聪明人”一样。所以,基地市场的全面推广需要模式化。所谓模式,用牛根生的话说就是“聪明人想出来,让普通人执行”的东西。

模式不是经验。经验是好的做法,模式是从市场启动到成功的操作指令、流程和标准。模式规定了在什么阶段、什么条件下的操作标准,是标准化的做法。经验是艺术化的做法。

前提五:基地市场由厂家主导

市场主导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经销商主导、业务员主导和厂家主导三种。

经销商主导的基地市场难以复制,除非找到相同或相似的经销商;业务员主导的基地市场同样难以复制,除非所有业务员都达到与该业务员相同的水平。

很多企业的基地市场多是“孤岛”状的,正是因为它们的形成不是由厂家强势主导的,而是经销商或业务员主导的。这类基地市场的做法因为难以模式化,难以让普通业务员接受,所以难以复制。

在现实操作中,多数企业喜欢找有实力的经销商,有实力的经销商自然很强势,很强势就不一定配合公司的统一行动。

复制基地市场,我们更倾向于寻找“潜力经销商”,他们更愿意配合公司的统一行动,从而确保厂家主导的市场行为得以实现。

谁来主导市场很关键。经销商主导市场,厂家是棋子,经销商是下棋人;厂家主导市场,厂家是下棋人,经销商是棋子。

“潜力经销商”既有一定的基础,也愿意配合公司的统一行动。这是基地市场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傲基地市场过程中,把“潜力经销商”培育成实力经销商。

前提六:投入产出预算要分阶段

很多人认为老板“抠”,不是因为老板没有钱,而是他缺乏花钱的信心。

打造基地市场,肯定要集中投入。说服老板投入,不能只给老板一个远期结果,比如3年后会达到什么结果,一定要把最终结果分解成阶段性“成果”与阶段性投入,通过阶段性投入产出让老板增强信心。

中国企业缺乏营销财务意识,很多企业持两种极端意识:一种是赌博意识,初期表现为投入“不计代价”,后期表现为投入急刹车;另一种是小农意识,表现为市场滚动发展,靠市场自我积累发展。

阶段式的投入预算,就是把市场的成长过程分为多个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投入和阶段性成果。因为阶段性成果是下一个阶段投入的信心。

前提七:厂家资源投入带动社会资源投入

厂家资源是有限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要通过有限的厂家资源投入,带动无限的社会资源跟进。

我们在一家企业做过试验。我们推出的基地模式最初不被经销商认同,于是,我们在每个省选择一个认同公司模式的经销商,在操作之初就让该省其他经销商参与,随着工作的推进,效果非常好,很多经销商愿意配合,于是,公司挑选配合意愿度高、资源投入大的经销商做模式推广,迅速推广到一个省。

目前,社会闲置资源很多,许多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但由于社会信心不佳,观望情绪强烈。厂家通过少量投入建立模式,吸收其他人参与,进而带动社会资源,就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启动更大的市场。

前提八:人力导向优先于资金导向

以往,有过资金导向高密度工作成功的先例,比如大规模的广告投入、大力度的终端“买断”。这样的做法短期成功,但由于资金导向的工作会产生“资金依赖症”,资金投入一旦停止,市场会快速倒退。现在,基地市场的成功更多地要依赖人力导向的工作,即“人海战术”比“钱海战术”更有效。

基地市场需要高密度市场覆盖,高密集覆盖分为有组织覆盖和放射性覆盖两种。有组织地覆盖主要靠人员完成,放射性覆盖主要靠短期资金投入或自然形成。我们发现,由人员完成的有组织覆盖比放射性覆盖更高效可靠。

正因为如此,基地市场如果只是资金投入的变化,没有人员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资金的投入经常“打水漂”。

三类基地市场难以复制

建一个基地市场容易,复制却很困难。困难在于要找到共性的模式和路径。有些基地市场由于太有个性,所以复制极为困难。

第一,总部基地市场难以复制。

在总部周边形成的基础市场,有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比如政府支持、高层关怀、产品本地化、小规模长期投入、市场熟悉、配送优势、高密集低成本的营销队伍支持、长年的品牌积累、本地消费者的情感支持等,这些因素多数无法异地移植,因而,在所有基地市场中,总部基地是最难复制的。

很多中小企业在总部周边市场做得很好,就是难以走出去,实际上与总部基地市场难以复制有关。

第二,自然形成的基地市场难以复制。

自然形成的基地市场往往是“无心插柳”的结果,在厂家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形成了基地市场。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有很多偶然因素和影响。然而,人们关心它仅仅是因为结果很好,因为是非控制性的成功,所以很多成功的因素没有被关注。即使总结的经验,往往也是以偏概全,所以,距离大面积推广还很远。

第三,不计代价建立的基础市场难以复制。

企业能够在单个市场“不计代价”,难道可以在所有市场“不计代价”?为什么很多企业的“样板市场”、“标杆市场”成为“绝板市场”,正是因为这些市场“不计代价”,让很多人望而生畏。

复制失败三宗罪

为什么好的做法却无法成功复制?关键是被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不是经验本身。

其实,只要成功了,所有做法可能都可以成为“经验”。很多人做了这件事,并且成功了,所以会把这件事当做成功的原因。

在模式复制过程中,常见下列三种现象:

第一,把结果当过程。

只看到冠军冲刺,没看到冠军起跑,就会犯“把结果当过程”的错误。实际上,只要被关注,一定小有所成。小有所成的做法,早已不同于从零起步。有多少人关注了从零起步的过程?

第二,把经验当模式。

成功的经验是最有价值、最值得称道的做法,并且,在中国人眼中,经验一定要有“出类拔萃”的特点,所以,中国企业总结的经验,往往会成为推广的障碍,只能仰视,难以推广。

第三,把典型当全部。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之所以受欢迎,就是人们认识到“成功需要做好所有事情,失败却只需要遗漏一个细节”。

猜你喜欢

代价厂家经销商
走访逾100家经销商门店,深入一线了解汉川养殖户经销商的真实需求
百万级水产经销商是怎么练成的!哪种经销商最受厂家青睐,最易获取资源?
爱的代价
经销商名录
经销商名录
代价
美小运载厂家签多次发射协议
“上下床厂家”玩转“互联网+”
尿素厂家的长期亏损牌能打多久
成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