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分化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学科发展

2009-04-07朱自强

南方文坛 2009年4期
关键词:通俗分化图画书

中国儿童文学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分化期”

文学史的开展是否存在规律?文学的历史中发生的诸多现象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偶然中有着必然性,还是必然中有着偶然性,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文学史中的现象之间是彼此孤立的,还是彼此相关联的?在试图描述十余年间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展开过程时,这些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环绕不去。

我想起了郑敏论述过的解构主义文学史观。她认为:“文学史的客观存在是一团由文学作品(包括各种文种与批评)所集合成的开放的无定形的银河样的星云,不断地在活动,这些星云是由踪迹(trace)所汇集而成,踪迹本身是恒变的,它们所留下的痕迹(trace-track)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修史者的研究对象就是那隐藏着踪迹间的内在联系,他必须用科学分析和创造性的想象去揭示它们。”(重点号为引者所加,下同)在郑敏看来,“我们所修的史只是对历史的客观存在的一种阐释,而不能等同于历史客观存在本身。”

“现在”一进入我们的言说,就已经成为“历史”。历史并不仅仅是陈年旧事,历史也在我们眼前。如果意识到这一点,面对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记忆犹新的不久前的“现在”——历史,我们将更愿意“用科学分析和创造性的想象”进行富于学术个性的阐释。

十年前,我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曾经说:“从总体来看,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向文学性回归是与向儿童性回归同步进行的,因此,新时期儿童文学的总趋势实在只有一个一向‘儿童的文学回归。我将向文学性回归与向儿童性回归分别进行论述,实在是理性分析面对感性化文学这一对象的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比较而言,八十年代显示出更多的向文学回归势头,而在九十年代,向儿童性回归则成为普遍的主意识。”我注意到,与我有同样感受,并作过相似阐述的研究者不止一两个人。

2006年,我开始思考新世纪里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走向这一问题。在一篇文章中,我提出了“分化”一词,以此来描述新1日世纪交替以来的一些儿童文学重要动向的“内在关联”或日“共通的特征”。当时,我指出了四种“分化”现象: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正在约定俗成,逐渐确立;图画书从幼儿文学概念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有的儿童文学体裁;在与语文教育融合、互动的过程中,儿童文学正在分化为“小学校里的儿童文学”即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儿童文学分化出通俗(大众)儿童文学这一艺术类型。

时隔两年的今天,在持续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状态之后,我确信,以新旧世纪交替的几年间为分水岭,中国儿童文学步入了史无前例的“分化期”。

我所使用的“分化”借用的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所谓分化(differentiation)是指在某一正在发育的个体细胞中发生的形态的、功能的特异性变化并建立起其他细胞所没有的特征这一过程称之为分化。分化形成形态功能不同的细胞,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之间出现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和它以前的状态有所不同。对个体发育而言,细胞分化得越多,说明个体成熟度越高。

“分化”对于儿童文学特别是中国儿童文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一样,分化也是儿童文学产生、发展、变化的动力。

分化使儿童文学由单一结构变成多元、复合的结构,由执行单一功能,变成执行多元功能(分化出的新形态的儿童文学分枝,执行各自的功能),是儿童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目前中国儿童文学发生的分化,是一种多元的、丰富的、均衡的发展状态,是走向发展、成熟所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从这一认识出发,的确可以说,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发展是进入了最好的时期。

中国儿童文学为什么会在近年出现“分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个时代有个一时代的文学。中国儿童文学在新世纪交替之间开始出现较为广泛的分化现象完全是拜改革开放的这个时代所赐。我们不能想象这样广泛活跃的分化能够出现于此前的任何时代。

简而言之,中国儿童文学在近年出现分化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儿童文学的基因作用的结果。儿童文学的胚胎里,本身就有这样丰富多元的发展蓝图,之前之所以没有出现多元的分化,是因为环境尚未提供催化的条件。其次,是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基础。再次,是整个儿童文学界的执著努力。

在上述三个分化原因中,恐怕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发挥了更大的整合、活化的作用。下面结合两个具体的分化现象作一说明。

儿童文学与教育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儿童文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教育的需要。从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来看,自清末开始,西方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制度传人中国,到了民初,新式学校取代了旧式私塾,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传人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根本性革命,儿童文学成了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和教法的儿童文学化的程度依然不够。

自1949年至近年以前,中国的儿童文学研究与小学语文教育是疏离的,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是“小学校里的文学”这一理念被搁置了起来,这是儿童文学画地为牢的自我束缚,是对自己本该担当的责任的放弃。近年来,素质教育国策和语文教育改革为儿童文学分化为“小学校里的儿童文学”提供了契机。2001年颁布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了对儿童文学的重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材要多采用童话、寓言、故事、童诗等儿童文学文体,建议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一百四十五万字。在这一背景下,各种课外语文读本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其中王尚文、曹文轩、方卫平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小学·12卷),朱自强编著的《快乐语文读本》(小学·12卷)是儿童文学研究者取得的语文教育的重要成果。在儿童文学走入语文教育的实践展开的同时,也出现了“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的学术成果,比如有儿童文学视角的语文教育研究著作《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朱自强),有语文教育视角的儿童文学研究著作《走通儿童文学之路》(陈晖)。

最近,我出版了一本谈论小学语文教育和儿童教育的讲演集。出版这样一本书,对我个人来讲,是在意料之外,但是对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儿童教育的学科关系而言,又属情理之中。我在该书的自序中就坦言:这本讲演文集能够面世,不是因为我有多么深入的研究,而是因为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教育越来越需要儿童文学,需要儿童文学的资源和方法。

从通俗儿童文学的分化中,更可以见出社会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

以一般的通论,儿童文学的出版起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约翰·纽伯利是其创始人。纽伯利是一个商人,他一开始就是把图书出版作为一桩生意经营,而且图书出版只不过是他众多生意中的一笔。在西方,儿童文学的出版、传播,一开始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儿童文学书籍在

一开始就同时具有商业属性。

在中国,由于经济的落后,教育的不发达,特别是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儿童文学的出版一直缺乏商业运作。非商业化的出版模式,使儿童文学的写作缺乏明确的读者意识和市场指向。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铺平了道路。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出版也变成了真正的商业行为,儿童文学书籍也真正成为了商品。

由于儿童文学面向的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品味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因此儿童文学在总体上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倾向。但是,在儿童文学内部,相比较而言,依然存在着较为通俗和较为艺术的两种作品类型。不管人们对通俗文学是褒是贬,都会承认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流行性”,而“畅销”则是一部通俗文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的儿童文学出版一经“商业化”,通俗儿童文学的写作就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此前,散布于儿童文学(艺术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通俗文学元素,在商业出版的召唤下,渐渐凝聚到了一些思路活泛、追逐流行的作家们的笔下,通俗儿童文学由此分化出来。

可以断言,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形态如果持续下去,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出现的分化会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成熟,新的分化也还将出现。

分化期: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期

分化期既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是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分化期,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出现了很多纷繁复杂、混沌多元的现象,提出了许多未曾遭逢的新的课题,如何清醒、理性地把握这些现象,研究和解决这些课题,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不能回避,不能掉以轻心。

分化期的有些重要课题如果破解得不好、不及时,儿童文学就会出现相当范围里的迷失、混乱和停顿。我认为,以下几个领域的问题应该是儿童文学理论在分化期里需要用力解决的。

1.关于建立通俗儿童文学理论的问题。毋庸回避,面对通俗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中呈现出的一些现象,评论界是发生过很大争议的。比如,以对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作品为中心的讨论,就出现了很多观点、立场不同的文章。其间的是非曲直另当别论,我感到的一个有意味的重要问题是,有的评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硬把艺术儿童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的向度,套在某些通俗儿童文学作品上,比如将其与安徒生、亚米契斯相提并论,从而抬高其艺术品位的身价。这种艺术标准错位的评价方式具有双重危害性:一方面,被这样拔高的通俗儿童文学作家可能被冲昏头脑,看不到自己的作品离那须正干、山中恒等通俗文学作家的水准尚远;另一方面,一旦舆论和公众真的接受了这种对通俗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误判,将严重伤害到艺术儿童文学作家们的自尊和努力,其中的缺乏艺术定力者还会对通俗写作趋之若鹜,果真如此,将会使本来就有待提升的艺术儿童文学的创作受到打压。

目前,虽然通俗儿童文学的相关批评还是有一些的,但是,我们期待的是更具理论体系的通俗儿童文学评论和研究通俗儿童文学理论的专著尽早出现。如果儿童文学分化出了比较成熟的通俗文学理论,建立起了一套通俗文学的评价标准,可能就会避免批评标准的错位和张冠李戴的现象出现,可能面对某些作为通俗儿童文学其实是劣质产品的作品,就不至于看走眼。

2.关于儿童文学的文化产业研究。儿童文学的文化产业问题既与上述通俗儿童文学,也与后现代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认为在儿童文学文化产业的诸多问题中,较为迫切地需要研究的是儿童文学文化产业是否需要建立双重尺度这一问题。

文化是否也有负面因素?我认为一定有。因为文化是人制造出来的,凡是人制造出来的东西都可能出错,文化也不例外。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质疑到文化产业本身的存在合理性。虽然在当前,即使是后发国家,文化产业也是方兴未艾,愈演愈烈,但是,还不能证明当年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可能导致的人类文化前景的担忧是多余的。对文化产业的合理批判、矫正,正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动力。

文化产业生产的商品是“文化”,消费者消费的也是“文化”。文化产业的效用应该用人文精神和市场经济规律这两个向度来衡量,评估文化产业应该建立双重尺度。因此,人文立场的批判意识是文化产业研究的题中之义。这一批判意识不是简单否定文化产业本身,而是对文化产业的商品“内容”保持一种审视的目光。在文化产业的运作中是否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度地强调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将利润最大化作为文化产业的追求目标。这种倾向是否是过于关注文化产业的“产业”二字,而对文化产业的“文化”有所忽略所造成的呢。

强调文化产业的“利润”不应该只是经济数字所体现的金钱,是不是也应该包括所生产和消费的人文精神这一文化的价值?这是不是文化产业这一特殊产业的特有的“经济学”问题?

3.建立儿童文学的“儿童阅读”理论。2008年,新蕾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我在该书的“代序”中说:与《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时隔七年,虽然,中国的读书社会还远远没有到来,但是,从我们的这种标志性的对谈,从‘儿童文学到‘儿童阅读,一词之差却昭示出中国社会在阅读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如果编写一部2000年至今的《时代用语词典》的话,我想‘亲子阅读、‘儿童阅读推广、‘儿童阅读推广人这些新词语是应该收入其中的。在中国,儿童阅读推广正渐成气候,蔓延开来。”

儿童文学要获得社会尊重的地位,一定要强化自己在影响社会发展方面的功能。阅读可以改变社会,这是历史的经验,因此,儿童文学理论应该担当起建设儿童阅读理论的责任。“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只是儿童阅读研究的一次上路,真正的儿童阅读理论还在等待儿童文学界用学理化的建构行动来呼唤。

4.进一步开展“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研究。近年来,儿童文学走入小学语文教育,其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已经进入很多人的认识之中,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育需要儿童文学化这一主张,也正在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认同,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要探讨如何儿童文学化,这才是语文学科、也是儿童文学学科的最关键一步。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儿童文学理论深入地融入语言学、教育学、语文教学论,整合出有自身功能和特色的儿童文学教学论。从目前的情势来看,走向这一目标显然是任重而道远的。

5.进一步建构图画书理论。图画书作为重要的儿童

图书而存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图画书的分化,使幼年文学显示出与童年文学、少年文学的不同形态和功能,凸显了幼儿文学的视觉文化的特性。儿童文学研究者对这一文体越来越重视。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一书是图画书研究的厚重成果,具有开拓性的理论意义。儿童文学概论式著作,比如方卫平、王昆建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和朱自强撰写的《儿童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在文体论部分,都将图画书列为专章来彰显它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在今后的图画书研究中,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图画书是否是儿童文学的问题,从幼儿文学作家到“图画书作家”的问题,文学与美术的关系问题,图画书的视觉思维问题等等。

结语:建构跨学科的“儿童文学共同体”

中国儿童文学的已经露出端倪的分化还在进行,今后一定还会出现新的分化,比如,可能会分化出儿童教育的儿童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网络儿童文学等等。“分化”有助于儿童文学成为具有结构性、辐射性、多元功能性的一个学科,从而使自己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社会性”的存在。

同时也要意识到,儿童文学的分化是对儿童文学现有学科能力的一种严峻考验。面对分化,既成的儿童文学研究者需要进入新领域、新学科的再学习,甚至可能需要学术上的转型;年轻的学人一方面需要获得儿童文学的整体性学养,一方面要在某一两个领域深扎根须,凝神聚力,成为专才;最为重要的是,儿童文学整体需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一方面主动融入相关学科,另一方面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结成跨学科的“儿童文学共同体”,把学科做大做强。

总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应该抓住“分化”这一宝贵机遇,积极应对、处理“分化期”中国儿童文学出现的纷繁复杂、混沌多元的诸多现象,通过这一处理过程,使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真正获得跨学科的性质,进一步走向成熟,一方面为学术积累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使儿童文学与社会发展实现互动,更多地贡献于社会。

[注释]

①②郑敏著:《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52、5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朱自强著:《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367-368页,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④朱自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走向》,见《文艺报》2006年10月17日。

猜你喜欢

通俗分化图画书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神奇的图画书
小说的通俗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窥见图画书的门道
《诗经·大车》正音与谈部中古分化探
图画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