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交替”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特性分析

2009-04-07冯德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高职教育特性

李 君 冯德辉

【摘 要】“工学交替”作为新型的高职教育模式,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与其它高职院校比较,揭示了实施“工学交替”,加强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存在着某些与众不同的特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交替 特性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学生可以一

面在学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温总理指示的实质就是“工学交替”。“工学交替”作为新型的高职教育模式,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其他一些没有实施“工学交替”办学的高职院校相比,有着某些与众不同的特性。

一、构成主体的多样性

“工学交替”,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多主体的结合,即政府—行业—学校—学生(家长)—企业多方的、有机的结合。政府是调控主体,学生是实践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操作主体。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操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运行环境,达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最佳效果。

“工学交替”是多要素之间动态的结合过程,即理论知识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与师资培养相结合;服务企业,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校企双向学习互动是“工学交替”的基石。高职教育必须具备足够的实训条件,但高职院校通常只是完成学生基本条件和能力的训练。学生要想掌握熟练的生产能力并快速积累工作经验,最佳方式就是让学生以工人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使技巧转变为技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接受企业工作环境、氛围的熏陶。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先进的企业文化,适应了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借助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活动对企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普通高职院校的构成元素仍然是只有教师和学生,其主体形式相对单一。只有教育行政部门才能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参与或指导,没有其他部门或行业的参与、干涉,这样就很难做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人才的合理供求。

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与普通高职院校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更加强调适应市场需要。主要开设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而且专业的设置变更紧跟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便于迅速转轨,一旦发现此专业人才已经供过于求时,高职院校会及时调整教育专业的设置,而且其开办社会急需的专业速度也比较快,更容易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实施“工学交替”,加强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和取向上,使其较之普通高职院校有较高的办学效率。没有实施“工学交替”的普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多采用按部就班的模式,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对很多己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专业,仍不能合理做出取舍,灵活性相对较弱。

三、教学计划的全面性

与普通高职院校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在专业确定之后,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确定,除去那些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其他内容可以进行适当调整甚至是较大幅度的调整。有时,即使是相同专业相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也会因为合作对方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而普通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相对比较单一稳定,在专业确定的情况下,同一年级的教学计划基本是相同的。

实施“工学交替”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还常常邀请企业领导、专家参与,联合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联合开发新教材,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设相关课程。通过企业参与制定的教学计划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促使学院依托企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做到了专业有特色,教学有计划。

四、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监督,会接纳到社会各方的多种意见,整合出更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建议,集中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办学;集中高职院校的品牌资源、教师资源和一定的政策资源办学;集中企业的物质资源和一定的管理资源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这种开放性的资源利用过程和管理过程使得学校有了更多保障,“有利于把高等教育系统内外诸多因素联结起来,打破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所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办学格局,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而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多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这几年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但存在的官僚体制还是比较普遍,获得意见的通道仍然比较狭窄。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潮流也进行了改革,但对于学校的发展贡献是有限的。

五、学校文化的多元性

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与原来的母体高校肯定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其管理上不可能与“母体”毫无关联,“母体”的办学实力、师资水平等对合作举办的高职院校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母体”的校园文化、办学风格等也比较容易对合作举办的高职院校产生影响。谁都知道,高校不仅仅是有钱就能办好的,高校的成功需要历史的沉淀。而目前的实施“工学交替”,加强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和国内众多百年以上的普通高校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既不是普通高校教学活动的简单延伸,也非民办高校的简单复制,而是取众家之长。因此,在文化上它兼有母体高校的学校文化气息,又具有企业所特有的产业氛围。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很自然要受到这两种文化气息的渗透和影响,相对于普通职业院校更容易呈现兼容并包的文化多元性。

总之,实施“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学习有机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71-74.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高职教育特性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色彩特性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