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本土化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
2009-04-07高路
高 路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原则、内容、模式、途径以及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对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整体系统性的本土化建构。
【关键词】生涯规划 教育 本土化 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
1.严峻的就业形势突显了生涯规划教育的严重缺失与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应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大多数大学生将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进行自主双向择业。到了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成为社会日常关注的热点。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559万,如果按照初次就业率70%计算,那将有惊人的167.7万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在大学生缺乏对自身长远的生涯设计与规划,职业选择的盲目性、短期性、片面性,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找工作屡屡受挫,处处碰壁。当前,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而开始在专业以外主动学习各种职业素质,到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寻求个人的定位和生涯规划。
2.生涯规划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要求站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生涯规划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和辅导,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具有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高校教育必然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重视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而生涯规划教育无疑充分体现了这种价值观取向。因此,要实现生涯辅导的目标,我们不仅需要对教育和管理的模式、制度和方法进行改造和完善,而且需要在整个教育和辅导过程中,把握生涯辅导的精神主旨,将人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教育和辅导中。
3.良好的学风需要科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
从高中到大学,许多学生对自己的人才目标不明确,便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做事没有规划,导致诸如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等后果,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人生规划、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欠缺。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特别受市场经济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较大变化,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日益突出。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促进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4.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生涯规划教育的有益补充
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生涯规划教育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高校应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平台和手段,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二、研究现状
1.“生涯”教育定义内涵的研究综述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我国学者才把生涯规划教育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中。“生涯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有关的论著也非常丰富。南海(2007)提出了所谓广义的生涯,是指社会个体在其整个生命活动的时空中所经历的以接受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所谓狭义的生涯,既可以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段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经历的以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也可以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经历的以非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杨曦(2007)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张锋(2007)认为,生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和事业成功的导航仪。然而,这些学者对生涯教育的定义过于抽象笼统化,或者只是阐述生涯教育的性质和外延,概括零散,没有全面地揭示生涯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2.“生涯心理”与“生涯规划发展”维度的研究
学者沈之菲的《生涯心理辅导》,是完整的介绍生涯心理辅导理论及生涯心理咨询的权威著作之一。对生涯心理辅导的概述、生涯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对各个年龄段学生进行生涯教育与辅导的实施、生涯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工具在生涯心理辅导上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在生涯辅导研究方面,台湾在这块领域的研究颇多,如邱美华、董华欣编著的《生涯发展与辅导》(心理出版社,1997年版),金树人编著的《生计发展与辅导》(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年版),冯观富的《教育心理辅导精解》(心理出版社,1993年版)等,这些著作基本都是直接引用国外关于生涯规划辅导发展的内涵、理论的发展、历史的沿革、国外生涯辅导的开展情况,或者介绍国外关于生涯规划辅导的特点、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具体的实施现状,这些论文对于我们了解学习西方关于生涯辅导、生涯教育,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精髓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但是这些著作没有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没有涉及如何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研究的方向,只是单纯的理论普及性的著作,没有实际可操作性。
20世纪90年代,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我国企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南开大学的张再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龙立荣以及程社明博士等相继出版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专著及论文。如《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张再生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用教程》(王官禄等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包括这些论著在内的大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资料,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只是生涯规划教育其中的一部分,这些著作主要是从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的角度出发,往往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并偏向于纯粹的就业指导的技术层次进行论述,如就业设计、就业信息的收集、个人简历的制作、笔试、面试等问题的指导。而本文却是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来展开论述构建本土化的生涯教育体系的。
3.我国大学生“生涯”教育的本土化构建研究综述
在最近几年的文献资料中,针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和本土化研究逐年递增,说明当前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逐渐重视起来,关注度也有极大的提高。如《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本土化研究》(刘献文,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台湾、香港生涯辅导的本土化路径与审视》(池忠军、范韵维,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11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研究》(刘献芬,李少芬,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许友根(2004)探讨了生涯教育的内涵、意义,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和总体设计,同时,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了设立学生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等具体实施办法。黄昌建(2006)借鉴了国内外职业指导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基本概念、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理论的思考出发,揭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构建方法。这些著作能够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际,进行本土化研究以及采取一些措施。但是,这些文献对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研究只是比较表层的探索,比较肤浅,不够深入深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根据研究现状,我国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从发展水平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理论建设和科学研究上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生生涯教育构建,作为一种由不成熟体系向成熟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大学生生涯教育构建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上。本文试图对大学生生涯教育尤其是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在坚持和谐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力图采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来构建大学生生涯教育,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本土化构建问题进行系统性的专门研究,这是一种研究方法的创新。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借鉴国外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对生涯教育的研究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构建具有本土化的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
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由认识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组成。在认识论层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逻辑理论为指导思想;它们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在基本方法层次,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Z高校的具体情况做深入调查分析,并加以剖析。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
1.文献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以了解其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足够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拟对Z高校600余位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以了解地方学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情况。
3.访谈法。拟对Z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进行访谈,以了解该校存在的问题及对解决问题的看法和做法。
4.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国外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和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实际,构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五、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所做研究的整体性介绍以及对基本问题的具体交代。生涯规划教育是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生涯规划是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生涯规划教育实践内容的核心部分。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个人成才、全面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社会培养优质的精英人才,都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高等学校要加强改进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及如何进行本土化构建。文中从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原则、内容、模式、途径以及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来对生涯教育进行整体系统性的本土化建构。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2]吴增强,沈之菲,冯永熙.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0.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