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09-04-07佟凤芝刘希龙刘明开刘日旭于景云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佟凤芝 刘希龙 刘明开 刘日旭 于景云

【摘 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整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旨在对国内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后,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新时期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医学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具有明显的计划性与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其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适应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分析国内医学高等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策略。

一、国内医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现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多注重传统道德,不太重职业态度和价值;重知识、技能教育,不太重人文素质教育;重临床通科医师培养,不太重学校教育要为毕业后医学教育或继续医学教育做准备等不足。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符合时代要求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求面过窄,存在重医学专业,轻人文学科;重医疗能力,轻预防保健能力;重技术、技能培训,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3.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存在缺陷

在教学模式上,虽然已经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和“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阶段的教学模式。但是,理论和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相融合,基础不能很好的运用于临床。单纯传授知识,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不厚,素质不高。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由传统单一的课程体系向多样化模块课程体系转变。但是,课程的综合性不高。人文社科课程比例虽相对略有增长,但是比例较低。

4.教学方式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法上,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培养学生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措施。教学手段跟不上信息时代技术,先进的教学法没有被很好的推广应用。各种原因造成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动手能力低,达不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5.人才评价方式简单

人才评价方法落后,重分数轻能力。以考知识记忆、认知能力为主,缺乏对实践能力考核的现代方法。

二、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更新教育观念是开展教育改革的先导,而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的重点之一是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观念,二是树立全面素质培养观念。

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突出“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重要性,将培养目标确定为“态度(或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或素质)、知识、技能”三位一体;一方面,要突出高等教育基础性,重视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

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优化。知识方面的优化包括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人文社科等知识。能力方面的优化包括实验技能、临床技能、预防保健技能、创新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等。素质方面的优化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人文讲座、课外活动小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实现。

(1)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建立与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已得到许多国家重视,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国在各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早期接触医疗卫生实际;精简必修课,减少讲课学时和课程间的重复,确立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在各课程群中确定核心主干课程,突出主干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培养;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2)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根据时代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第一,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及时地引入教学,增加医学、急救医学、社区医学、卫生管理学等综合化、社会化学科的内容。

第二,确立以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吸收医学科技的新成果。

第三,开设综合实验课程。为克服传统医学实验普遍存在低水平验证性、重复性过多的弊端,将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设立的教学实验室重组为根据教学功能建立的综合实验室,开设形态学综合实验课、机能学综合实验课和预防医学综合实验课等综合实验课程,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第四,整合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在职业能力训练为医学生提供更多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机会,才能确保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有效衔接,为真正培养医学精英人才而共同发展。

3.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针对不同生源的基础特点、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并重”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还能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有效的发挥。

4.建立和完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实践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这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高等人才培养的需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为两种类型:一是“双师型”或准“双师型”;二是一专多能型。这种师资队伍格局既是高等教育所必需的,也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

(2)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重要载体。实践实训基地,要合理规划与布局,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要强化实训,完善技能考核。

(3)教学评价制度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按考试评价分类,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考试主要属于“总结性评价”范畴,目前还难以找到一种测量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和个性品德的所有方面。在全面实施“教考分离”的原则下,可以采用比较切实可行的“学科考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5.完善终身教育和与之配套的制度化建设

在这个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终身学习显的尤为重要。我们要大力倡导时时学习,医学是一个知识性密集的领域,我们更应该时时更新所学知识,以适应现实需求。

在学校的医学教育培养有完善的考核体系,在毕业后的职业工作中也要有完善的考核体系,来鼓励从业人员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三、总结

建立21世纪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忘祖,不忘本,不为形形色色“实惠”价值观所左右。加大人文教育,提高医学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2.在专业目标上,应有针对性。除了在应用型、应用—研究型与研究型(即指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分类外,还要讲究实际。

3.充分发展各方面教育的力量,特别是在社会实践上下大功夫,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在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上,不要只把眼睛盯着一门门课程上,还应从课程体系改革上使之有机化,提高综合度,让学生摆脱重负荷被动状态而能主动、自主地学会与会学,从引导及考评上形成对其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平山敦等.英国的本科生医学教育改革和莱斯特大学课程.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

[2]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嬗变的历史轨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07,(3).

[3]朱慧全,赵光,曹德品等.关于开设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5]赵阳,杨泽礼.重视发展医学模拟教学,提高临床医学质量[J].现代医院管理,2006,12(2).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