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整体合一性述要
2009-04-07刘武梅姚晋宏孟庆威
刘武梅 姚晋宏 孟庆威
在武术运动中,无论何种流派,无不强调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协调一致,这是武术运动的共同点。笔者学练形意拳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注重形意拳的拳理拳法的研究和探讨,深感手、眼、身、法、步的整体合一,对于形意拳的科学演练,强身健体,尤其是在实际散手中的应用,提高攻防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就形意拳的整体合一的具体内容及方法和注意事项分别进行论述和探讨,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长辈们给予指正。
一、“三节”要明
在传统武术技法中,都强调“三节”要明的问题。在形意拳谚中讲:“三节不明,全身是空”,“三节明,学艺精”等等,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节(也可以说成梢节、中节、根节),在这上、中、下三节中又将每节分成三节。所谓“三节”要明,是说要明白“三节”的分法和它们各自在武术运动中的作用,并且其作用要在拳法中体现出来。
人体的“三节”在形意拳中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头为上节,躯干和手臂为中节,腿和足为下节;第二种方法是:以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它的科学性,我们综合这两种对于“三节”的分法,必须明确下节或根节是人体的根基,它担负着载负身体的移动、侧转,支撑全身完成动作,催促劲力之发放的作用。中节是全身的枢纽,它具有联系两端,顺达劲力,使全身运动协调一致的作用。而上节是全身的首脑,也是全身的统帅部,具有统领全身、指挥全身各个部位动作协调一致的作用。而第二种方法中的梢节则是人体灵活度最大的部位,它具有充分表现内意、内力和完成攻防技法的重要作用。广大武术爱好者,特别是广大形意拳同仁朋友们,必须切实弄明白人体三节在拳路演练和实际散手技法中的作用,才能有意识自觉地采取相应的技法,通过“三节”的相互协调运动,才能体现出“四体百骸总为一节”的整体性来。
二、头部“三节”的运动方法
头部作为人体的上节,在拳式演练和实际散手较技中,头要有向上的顶拔之力。形意拳谚讲:“头上顶,有冲霄破天之雄”,“头要顶破天”等等。在头向上顶拔的同时,头要端正,不邪不歪,同时还要懂得头部自身又分为三节,即头顶的百会穴部为上节,鼻为中节,下颏为下节。在拳式的演练中,要求百会穴部有向上悬顶之意,也就是说头有向上的顶劲,鼻梁要中正不歪,下颏要微微内收,这样做的结果,则头必然端正,向上有顶劲,从而使演练的拳式动作挺拔自然,避免了身体各部的软塌松散之弊,只有头部端正,才能保证动作无前俯后仰和左右歪邪的毛病。
三、上肢“三节”的运动方法
上肢作为人体的梢节,其自身也分为“三节”,即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在形意拳拳式的演练中和静止状态中(例如三体武)要求做到“肩垂肘,肘垂手”,也就是说要使上肢的肌肉依次节节放松沉重,使两肩自然地向下松沉的“松肩”,两肘自然向下的松沉的“沉肘”,腕部自然向下松沉的“塌腕”,以上肢“三节”的节节引导,打通人体的内气,从而使内劲(暗劲)通过肩,经过肘和腕到达手掌和指端或拳面。此外,上肢在演练和散手过程中,要求做到“梢节(手)起”,要对准攻击的目标迅速出击。“中节(肘)随”,也就是要自然顺随梢节的运动方向,不能偏离梢节的劲力运动轨迹。“根节(肩)催”,就是说肩要在自然松沉的状态下,通过顺肩送膀,催动全身的意气劲力瞬间达到肘、腕、手(掌、指)发放出去,形意拳谚讲:“步不空去,手不空发,但发必得”即含概了根催、中随、梢顺之意。
四、躯干“三节”的运动方法
躯干在武术运动中被作为人体的中节,它自身又分为三节,即胸为上节,腰为中节,小腹为下节。如果以脊柱来分的话,腰椎以上为上节,腰椎为中节,腰椎以下为下节。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在演练和散手较技中,应做到下节(小腹)稳,中节(腰)活,上节(胸)顺。下节稳,好似为腰胸打就了灵活动转的基础,并且有利于气沉丹田和气由丹田贯达四梢。中节活,好象在躯干的正中装置了一个转轴,使上节和下节连成一气,从而能达到圆润灵活的运转。上节顺,就是上节要顺随中节腰部的转动而转动,顺随腰部的仰俯和扭转来完成各种拳式身法的动作。躯干三节在拳式运动的静止状态中,(例如形意拳的三体式)要做到畅胸、直腰、实腹、顶头、松肩、垂肘、裹膝、束胯,方显的精、气、神充盈贯顶,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五、下肢“三节”的运动方法
下肢是人体的根节。其自身又可分为三节,即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在形意拳各种拳式的演练过程中和定势静止状态下,下肢要做到“胯坠膝、膝坠足”,使下肢的肌肉依次节节松沉,以加强步型(即根基)的稳固性。在拳式的演练过程中,要做到“梢节起”(即足起)快速准确地对准攻击目标,而“中节(膝)要随”膝关节要顺随梢节足的运动发力方向而运动,不能偏离足的运动轨迹,同时“根节(胯)要催”,要以胯部和大腿的大肌群发力,依次催动膝、足,攻击力迅速达到攻击目标,在这一短暂的过程中,要依次快速增加下肢梢端(即小腿和足)肌群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下肢梢端的攻击力,以体现“招不虚发”的要诀。
六、中节不明。全身皆空
形意拳理拳法中的“三节”理论认为,“中节不明,全身皆空”意思是说学艺不精,不懂得人体“中节”在拳式运动中的重要性和动作要领,而直接影响拳式整体运动的动作规范,特别是会影响到进攻对手时的速度、劲力的蓄发和攻击的准确性。就人体的全身而言,躯干为中节,而躯干又以腰为中节,其在拳式运动中的要领是“中节活”,如果腰不活,则拳式的动作必然呆板僵滞,上肢和下肢就不可能很好地协调配合而灵活动运转,更做不到借助腰部的吞吐转侧发出腰劲、加大攻击力度。形意拳谚讲:“全身备五弓,以腰为大弓”,“气从丹田起,劲从腰间发”,可见腰在拳式运动中的重要性。
另外,就上肢而言,以肘为中节,在拳式运动中要求做到“中节随”,如果做不到“中节随”,即中节不能随顺梢节的运转而运转,不能随顺梢节的伸屈而伸屈,势磐会破坏上肢的运动路线,使拳式动作不规范,力量不准确,攻击效率势必受到影响。例如五行拳中的崩拳,如论左右崩拳的出击,拳头向前平直冲出的运动轨迹,也就是肘的运动轨迹,换句话说,拳的运动轨迹和肘的运动轨迹要尽量做到吻合。如果肘的运动不顺随拳的劲力运动轨迹,而是肘外开,必然导致冲拳的劲力方向向内偏移:如果肘内撇,必然导致冲拳的劲力方向向外偏移,如果肘下压,必然导致冲拳的劲力方向向上偏移,如果肘向上抬高,必然导致冲拳的劲力方向向下偏移,从而使攻击不力,甚至惨遭失败。
再就下肢而言,膝为中节,在拳式运动中的各种进攻性和防御性腿法中,尤其是在做直摆性腿法时(例如正踢、侧踢、外摆、里合),要求与上肢中节的运
动要领相同,要求膝的运动轨迹要随顺足的劲力运动轨迹来进行,才能更好地保证梢节(足)的力点准确,攻击奏效。而在完成各种伸屈性腿法的过程中(例如弹踢、蹬腿、侧踹等),则要做到中节(膝)起,梢节(足)随,在瞬间完成这一初动式之后,迅速转入中节(膝)定,根节(胯)催,梢节(足)击。也就是说,在这一短暂的过程中,先要屈膝提起,然后固定膝的位置,以大腿部大肌群的力量迅速催动小腿,向攻击目标发起攻击。
这里还需要特别强调和指出的是:上肢和下肢的中节(肘和膝)耍严防肘和膝在拳式运动中,尤其是散手竞技时的外撇或外开,如果肘外开,则两肋无防,给对手创造了进攻我的机会,同时还会使向前攻击的劲力不能直线贯达目标。所以形意拳谱中十分强调“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心”。如果膝外撇,则裆部无防,将裆部的要害部位暴露给对方,为惨败埋下了祸根。所以要时刻注意“进退合膝,出入磨胫”。在做三体式的要领中讲:“一手在前护上盘,一手在脐护中盘,双膝相扣护下盘”这些精辟的论述都是形意拳前辈们实践经验的总结。
七、内外三合与四梢齐
内外“三合”与“四梢齐”是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但是保证拳式运动的规范之必然要求,而且是保证实际散手较技中提高攻击准确率的需要。
1、内三舍。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从形意拳的内涵上讲“心”泛指大脑的思维活动,有“心藏神”和“心主神明”等含意。而“意”指大脑思维系统中的意念、意识。意识又有内意与外意之别,内意是大脑接受了外界的各种信息后,其本能的一种条件反射所产生的各种意念、意识。而外意是通过内意表现在肢体外形之头、手、足、躯体运动的动向,它是内意的外在表现。拳谱上讲:“心之发动日意”,所以“心与意合”就是大脑的思维活动与人体的生理机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意识为先导,以意识来统领拳式的每一个环节。拳谚讲:“头(大脑)为元帅,眼是先行,腿是战马,手是兵刃”。不难看出,我们在演练拳路或与人较技时,必须做到心欲攻时则意要领,心欲止时则意要敛。如果心与意不能很好地配合,在进攻对手时就会出现犹豫迟滞,退守时就会出现空隙被动之迹。所以“心与意合”是形意拳“内外三合”之第一要诣。
意与气合。气是人体维持生命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有元气和肺腑之气的区别,人的气血运行主要是通过肺的呼吸功能来完成的。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理论中,要求在演练拳路过程中或实际散手较技中,科学地采用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非常之重要。胸式呼吸是指肋间外肌的收缩和扩张为主,引起胸腔的扩大与缩小而形成的呼吸。腹式呼吸是吸气收腹,呼气是鼓腹,腹式呼吸也称为逆呼吸。在形意拳的演练中,要求采用在胸式呼吸的基础上,着意采取腹式呼吸,因为腹式呼吸能有效地促进气沉丹田、加强腰部和腹部的力量,适当降低重心和增大肺部摄氧量。由此可知,意与气合就是要做到以意领气,气随意行,二者相互为用。意欲往而气必至,意欲止而气必敛,意欲攻而气必发,意欲退而气必领。
气与力合。力,是人体肌肉收缩运动所产生的力量。而力的产生其根源是气,俗话说:气满则力盈。在武术运动中,当完成短促和爆发性的弹跳或伸屈性动作时,通常与短促的呼吸相同步。而动作与运气的方法紧密配合又是形意拳气与力合的关键,形意拳之拳理拳法中的运气方式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提气、托气、聚气和沉气。提气是腹壁内收,胸腔尽量扩展和收缩的胸式深吸气动作,这种提气方法大多用于腾空和跳跃的动作。托气,是当吸气将结束时,紧接着来采用由慢而渐快的呼气动作,并顿然止于“闭”气的呼吸动作。这种运气方法主要用于突然发力或由动态转入静态的动作。聚气,是吸气后“闭气”以待,随着动作的变化而用力呼出相应量气体的呼吸动作,这是形意拳的主要运气方法,在五行拳和许多形意拳传统套路的演练中应用最多。沉气,是一种典型的腹式呼吸,也就是内家拳派所要求的“气沉丹田”。这种呼吸方式可使胸部宽舒,腹部充实,适当降低重心。形意拳拳理拳法中所要求的“气与力合”是内气、内意、内劲与外气、外意、外力结合的运用,是“内三合”质的体现。
2、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所谓“合”就是指在演练拳式过程中要做到手足上下对应,肘与膝上下对应,肩与胯上下对应,不可左右歪邪,前俯后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身体重心的稳定,手脚出入有序,进退灵活。拳谱上讲:“外不顺则内不和,步法乱则拳必慢”,“手与足合出巧步”,“手足齐到艺为真”。手足相合才能使劲力相合,手足相合才会在瞬间发出全身的合劲来,在实际散手中,才能劲力合顺,抖发力盛,变化轻巧。
肘与膝合,其中也包含形合与劲合。它要求左肘与左膝相合,右肘与右膝相合,这种肘膝相合的结果,必须会上下相随,更好地迸发出冲击之合力,无论进退转侧,必开合有度,保持重心之稳固。同时也为裆部之安全提供了保障,再则从人体结构来讲,肘与膝都是人体四肢的“中节”部位,而中节又是劲力的转换之处,故肘与膝合,可提高身法的灵活性,达到催发劲力的最佳效果。
肩与胯合,指肩与胯要上下对应,保持身躯的正直,这样可避免前俯后仰,左右歪邪之弊端,保证身体的稳定性。肩与胯都是四肢的根节,是人体劲力的发源和催力之所,肩与胯合,可为中节转换劲力和梢节的着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形意原的演练中,特别强调侧身调膀和合胯顺胯,就是为了达到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形整力顺、劲力轻巧的目的。
总之,形意拳之内外三合是演练拳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拳理拳法:心与意合可达到心平守意,不慌不乱,意与气合可使人精神饱满,呼吸均匀:气与力合可达到一触即发,得心应手。外三合可使身正步稳,进退侧转、灵活多变,势整力齐,功发于内,达于外,内外相合则能达到炉火纯青。内外三合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分而言之为诸合,合而言之为一合,正如拳谱所云“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
3、四梢齐。即四梢要齐,所谓齐是说在发力攻击时,四梢要同时用劲。四梢者:舌为肉梢,牙为骨梢,发为血梢,指(趾)为筋梢。我们在演练拳路和与人较技时,要全神贯注,做到“四梢齐”具体方法是:上下牙齿扣合,意欲咬断筋骨,舌顶牙龈,即舌欲摧齿,指如钢钩,指梢用力,脚趾要用力,向下扣合抓地,演练时要头向上顶,百会穴有上悬之意,即精神贯顶,俗话说怒发冲冠,不严自威。综合而论,“四梢齐”能聚集一身的整劲,快速传达到肢体的梢端,使周身气血畅通,经络无滞,使人之精、气、神浑然一体,给人以一种仪表庄重威严之感。
八、形意八安要诀
形意拳“八”字要诀,即顶、扣、圆、敏、抱、垂、曲、挺。这“八”字中之每一个字又各包含三层意思,合计为二十四要领,它是形意拳内外功法之核心要诣,也是形意拳之整体合一的根本,不明“八”
字则不明拳理,不明拳理则不懂练功之要诀,那么再练也只能是瞎忙一顿,永远达不到内外兼修,炉火纯青的境界。
1、顶,即头上顶,手外顶,舌前顶
头上顶是指在演练过程中,头顶之百会穴要有上悬之意。如此,一可竖项领起全身,使躯体挺拔,上体保持中正;二可舒通经络,气贯百穴,气势盎然,有冲天破霄之英雄气概。但需指出,头上顶时切不可故作姿态,使用拙力、僵力,要自然而然。
手外顶是说出掌向前攻击时,腕要塌、掌心内含,与此同时,掌的根部要向外前顶,以增大手掌的劲力,正如拳谚所云:“手外推有推山倒海之力”。
舌要前顶是说在演练时,舌尖要轻抵上腭和门齿,这样做可引导内气上升,增加唾液、润喉利噪,畅通经络;另一方面可有助于催发劲力,如拳谱所云:“有吼狮吞象之容”。
2、扣,即两肩要扣,指(趾)要扣,齿要扣
两肩要扣,其作用一是为了助以横向的拔背,二是为了增大两肩两膀之间的合力,使劲力相合,贯于肘、达于手。
上下牙齿要扣,可使筋骨紧缩,克服散懒之弊。
指要扣,可使劲力集中,劲气贯指(趾)指如钢钩,增大手掌的攻击力,而趾扣可增大双脚的抓劲和踏劲,以促进膝关节的合劲,从而起到坚实下盘,稳固根基,增进全身劲力的作用。
3、圆,即脊背要圆,前胸要圆,虎口要圆
脊背要圆,指脊背上下之间呈现出纵向的圆弧形,另一方面是指左右两肩之间呈现的圆弧形,其作用是强调在演练中的拔背不是直背,也不是为了直背,而是为了克服低头弯腰和过于直背的毛病,使脊背顺其自然,纵向横向呈轻微的弧形,这样才有助于立项顶领,体正势稳,有助于劲力的蓄发和劲力的顺达。形意大师布学宽先生常说:“全身备五弓,以腰为大弓”即是此意。
前胸要圆,也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圆弧。横向是指两肩的前部与前胸之间呈现圆弧形;纵向是指胸腹之间呈圆弧形。横向的圃可使两膀力合,劲力催身,纵向的圆可促使气降丹田,呼吸畅通。必须明白,横不圆则有挺胸之象,纵不圆必有吐腹之形,这二者都是演练形意拳之大忌。
虎口要圆,是说手指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呈月牙形的半圆弧,这样做可使拇指外撑,有助于劲力贯指:食指上挑有助于劲力外宣,增大手掌的裹抱之力,同时可使掌心的劳工穴放松、利于气息的运行。
在形意拳的理论中有关圆的论述还远止于此三圆,还有裆要圆,掌要圆等等。形意拳强调各种圆的要求,都是为了增大劲力,以巧取胜,因为直则无力、弓则劲生。
4、敏,指心要敏即意识反应耍敏,眼要敏,手要敏。这“三敏”都是讲一个“快”字。在平时演练中要做到无人似有人,一招一式地认真体会各种技法的要领,如与人较技时,则要做到有人似无人。这就要求做到,心耍敏(头脑)如猫捉鼠,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饥鹰观兔,能预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猎之饿虎,手到必擒。切记以快制1曼,以快取胜是攻防领域中的普遍规律。
5、抱,即丹田抱气,胆量抱身,两肘抱肋。丹田抱气,则气不外散,击敌必准。意指在练拳时,要将内气聚于丹田,由意识支配它的出入运行,不能散乱。胆量抱身,则遇敌有主,临敌不乱,指遇到敌手时切不可手忙脚乱,而心平意静,沉着应对,从气概上压倒敌手。两肘抱肋,则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是说无论平时演练和与人较技时,要使两肘自然靠近两肋,形意拳强调“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心口),出洞入洞紧随心”因两肋是人的薄弱部位,一但遭击,轻则重伤,重则要命。
6、垂,即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石,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催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两肋有防,同时可使劲气贯手,增大整个上肢的劲力。
7、曲,即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宣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这三曲皆取伸缩自如,用力不断之意。两肱宜曲是因为两臂如过直,则没有回旋之余地,造成出拳没有后续之劲力。但也不可过曲,过曲就会使上肢的攻击距离过短,同时还会使劲力憋于肘和肩,不利于有效地攻击对手。所以两肱要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中求直,一般来讲,两臂前伸时保持直臂长的70%-80%之间为宜。
两膝宜曲,因适度弯曲则下肢力厚,可增大两腿的支撑力,两膝的弯曲程度要根据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前腿的弯曲大约在150度,后腿的弯曲要大于前腿,在140度左右。
两腕要曲,是说手腕下塌,腕部呈现一定的曲度,这样可使掌根的劲力浑厚紧凑。一般情况下,塌腕与伸手是同步进行的,伸手的幅度一般以45度为宜。
8、挺,即顶要挺,脊骨要挺,膝要挺,项挺指竖项挺领,促使精气上提和精气贯顶,在通常情况下,与沉肩、坠肘,收颔相配合,同时还要含胸、拔背、提肛、敛臀相配合。
脊挺,不是把腰挺的笔直,而是要挺住,不可疲塌松散,因腰为主宰,是支撑整个身体的大梁,只有腰脊挺住,才可力达四梢,气贯全身。
膝挺,是指膝关节要保持适当的屈度,保持在一定的位置来挺住,不能出现前腿的膝关节超过足后跟,后腿的膝关节超出脚尖的现象,这样便可形成两膝上挺之势,使腿坚步稳利于上盘的灵活变化,从而有助于劲力的发放。
总之,以上所说八字之二十四法,皆为形意拳之拳理拳法之要义,只要认真揣摩,长期练功,自可得期精要,使你的形意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