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发展 智性繁荣
2009-04-07冯远
冯 远
进入新世纪以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持续进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文化事业、美术事业取得显著成果,影响日益扩大的最好时期。
对于当下美术发展状态的基本估价,大致可以这样来概括:一是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趋势更加开放和多元,广大美术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二是美术生态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创作、展览、研究和各项活动的质与量均有所提高;三是美术各门类、各专业、包括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繁荣局面与需要应对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的挑战并存。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中国美术家更多地表现出在世界当代多元文化中的宽阔视野以及价值取向选择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尤其是世纪初以来,中国美术创作更多地表现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现实状态。各类层出不穷的探索创新是在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对于民族文化身份与特点的重新认识与深化。艺术家们在更多地注重从当代现实生活中撷取鲜活的创作母题和艺术形象的同时,更为注重本土化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近年来,相当数量的国际艺术大展,包括当代艺术作品展落地中国,中国美术家和广大观众能够近距离观赏到国际最新艺术成果;各地美术馆、画院纷纷推出重点展事,创意新颖、精品佳构纷呈;各类民营企业和机构投资运营的美术活动逐年增长:对外美术交流日趋频繁,当代中国美术已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了解:国内艺术品市场交易活跃,走势看好,等等。这些发展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和对于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依托,得益于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协作与支持、赞助以及广大美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创作热情高涨、参与意识增强、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获得充分释放。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美术工作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要求、期待还存在差距;与国际国内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尤其是与一个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经济文化大国、历史文明古国的形象还不尽相符。美术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挑战和新问题。例如多年以来存在的美术创作整体上量大于质。缺乏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语言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的问题,我们已经涌现了不少具有大师品相和大师潜质的艺术家和作品,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去推出:消费主义意识对当前美术创作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市场机制的某些失序和片面追逐利润倾向尚待扭转;美术评论需要更多地体现独立的批评精神,体现监督功能和引导作用;美术专业机构和院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尚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观念、手法、技术和传播方式与手段仍显单一,新科技手段运用不足以及多年来行业中的某些庸俗风气和“潜规则”现象得不到应有的批评和改进等等。这些问题仍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美术事业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人所共知的是某些发达国家以强势经济为支撑的强势文化对外扩张与渗透从未停止。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国际间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与碰撞。客观上导致了近年来国内美术领域中某些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价值观念的混乱、审美取向的迷茫以及创作观念盲从躁动的现象屡有发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要提倡贯彻双百方针,解决好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充分体现艺术创作自由。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营造宽松和谐创作氛围的文化发展宗旨。同时,仍要大力倡导艺术家坚持社会责任与创作自由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引导艺术家自觉抵制淡漠“二为”方向、鄙薄民族文化传统、疏离生活、拜金主义、解构崇高、张扬鄙俗、刻意特立独行、矫情自用的个人化倾向。甚至某些为追求视觉与感官刺激,不惜挑战道德底线的所谓“创新”之举。相信我们的艺术家随着学识、素养的逐步提高,会对这些问题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据纽约苏富比拍卖行2007年11月所做的统计显示,在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20世纪50年代后出生、单件作品成交超百万美元的艺术家中。中国艺术家有9位,占总数的32%,居世界第一。但是2008年舂拍显示中国当代艺术品开始下滑,秋拍出现大量流拍现象。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出了比西方在世的大师级画家作品还高的价格,又在二至三年内出现大幅波动,这令人在兴奋之余,又发人深省。中国艺术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地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占有位置,且价格日升,应该不是坏事,尽管市场只是舞台的一小部分,但值得忧虑的是市场上流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多以西方观念和以西方价值标准认可进入市场,并借用资本的力量通过市场进一步推广和强化其观念与标准的现象。无疑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文化上的被动性,但其显示的导向力和市场影响力则是显而易见的。不管其背后的因素如何复杂,但作为现象,问题理所当然地提到了“什么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上。
2006年4月,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举办了以“21世纪亚洲美术史”为题的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国30余位学者与会。西方史学家讨论把亚洲当代艺术纳入艺术史的写作范围,无疑是好事情,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谁是撰写21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合适人选。由谁来选择代表21世纪中国艺术史的人选作品。问题又回到了“什么才是评价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上。
又如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都或多或少不同数量地存有中国艺术藏品,但在编年史顺序上大都截止到清早中期。自19世纪中期,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品在西方博物馆中的收藏基本空白,更不成系统。即使是同时代的中国国内,因战乱贫困而收藏乏力,更遑论西方人会认识此阶段中国艺术的面目与价值了。于是对20世纪艺术史的弥补续写,关涉到如何评价当下中国艺术的基础,而对待当代中国艺术的价值判断,又反过来影响着博物馆界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态度。于是问题还是回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标准”上。
我们的理论界、学术界需要理直气壮地发出建构在学理批评层面上的声音,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估价并理性回答“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怎样发展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什么样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对这三个重要命题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将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导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事关当代中国美术“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如何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艺术创作落到实处的根本问题。前不久曾有某境外艺术经纪人声言,给他几十亿,就可以搞定中国当代艺术的导向。此话虽然不免显得狂妄,但其中透出的意思却很直白。足见今天的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竞争中,“资本就是力量”已经等同于“知识就是力量”了。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发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底蕴,时代创新精神和当代风格特色的中国美术评判价值体系,创作更多具有当代中国气派的美术作品,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看,我们因为过去百年的战乱积弱,已经丧失了20世纪的国际美术话语权,我们不能也不应当再放弃和错失21世纪的美术话语权。我们所说的美术繁荣,首要的是解决一些理论和思想认识问题,以抓理论建设来带动指导创作实践。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好诸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等美术创作工程,真正抓出一批传世佳作。二是继续鼓励当代艺术的研究、探索、创新,并由此逐步积累精品财富,推动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做好艺术普及,满足民众需求,切实推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我们的美术家需要学习,需要关心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学习文艺理论,注意读书读报和网络学习,学会跳出个人视野和技术的局限思考问题。注意补充文史哲知识。了解国际间各种文艺思潮碰撞背后所代表的不同国家意志与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要做当代文化建设的局内人。我们的创作要出精品力作,没有别的窍门,美术家只有老老实实地深入生活,实实在在做好“三贴近”,不搞花架子,扎扎实实地提高理论素养,深入研究形式、风格、技巧和语言,在创作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我们的美术展览要注重艺术质量与学术品格。通过不断完善评价机制,把握和引领学术导向,通过评奖表彰,嘉勉先进、激励新人。我们的美术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努力提高综合素养和学术水平,身体力行地帮助、引导学生提高艺术鉴别能力。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和创新实践的探索,掌握谋生和服务社会的本领。我们的对外美术交流,无论是进与出,请什么进来,拿什么出去,都要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以我为主,对我有益”的理念。塑造、传播国家的文化形象,展示经典、展示精品。即使不能做到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经典,那么持守健康的、有益的,起码是无害的艺术基本底线也应当成为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责任。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应当在美术家、经营商和藏家三方建立起诚信的互动关系和良性的供需机制,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中国收藏家追捧中国自己的名家大师作品。一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繁荣,大力抬升日本画的国际影响和市场价位。
我们正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文化发展时期与境遇之中。努力把握机遇、开拓进取。我们就可以在新时期有所建树,这是广大美术家的共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