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本质的历史认识过程
2009-04-06任锦丽
从古希腊人发问“人是什么”以来,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所热衷的理论话题,许多人将揭示人的本质作为哲学思考的课题目标。在漫长的认识史上,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视角转换。“一次是从神本体向人本体的视角转换;另一次是从人的自在本质向人的社会本质的视角转换。这两次视角转换的历程,是与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分不开的。”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 宗教神学也就成为支配一切的东西,对人的看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认为人是上帝造的,人生而有罪, 因此, 人在尘世上的最高职责就是向上帝赎罪。此时的关于人的问题的认识的视角完全是神本体的。
在近代, 资产阶级在欧洲成长起来,他们不满自己在封建社会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不能忍受封建文化教育在精神上的奴役,提出个性的解放要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高呼民主、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等口号, 用科学反对迷信, 以人权代替神权,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还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禁锢。认为既然人都是上帝的造物,彼此就应该相亲相爱如兄弟,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资产阶级把人的本质归结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追求幸福、理性等等。这种人性论是符合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要求的,从根本上说它就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较之封建社会,这种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有历史的进步的,已逐渐从神本体向人本体开始转换,但这种对人性的解释远非对人性的科学解释,这种人性论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德国古典哲学, 尤其是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不仅继承了以往哲学理性主义的传统, 强调理性是人的本质, 而且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但此时的视角仍集中在自在本质。
康德认为“人本质是道德自由、意志自由与意志自律”。 康德告诉我们, 人的本质不是“他”的肉体, 那么就一定是“他”的理性。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 他本身就有把自己区别于动物的能力和意志自由。所谓自由是摆脱感性世界而依理性世界法则决定自己意志的能力,这里谈论的自由是独立于自然界的。“意志自律”就是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规定法则。康德的所谓意志自由, 就是按照自身规定的道德原则去思考、去行动。人的存在是双重的, 人的有血有肉的自然之躯的存在(即“自然人”的存在) , 是人的“感性存在者”;抽象的人的概念的存在, 则是人的“理性存在者”。在康德看来, 人作为“感性存在者”, 是受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亦即受本能) 支配的, 永远属于自然的因果链条。严格说来, 这样的“自然人”并不是人, 只能叫做“东西”。因为他只是自然情欲的奴隶, 根本没有意志自由。康德的人的本质的理论是属于唯心主义的人性论。然而由于他的这一理论发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所以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纯粹是抽象的东西, 即理念、精神等。在黑格尔看来,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 就在于人有思想, 有理性, 能认识自己, 人是自我意识的存在,人之所以成为人, 全凭着他的思维来决定。黑格尔反对把人的本质看作感性的东西、自然的实存。因为, 支配“自然人”行动的不过是一种冲动, 而在冲动中人是没有意志自由的。人作为自我意识的存在, 他有能力认识事物的共相, 即绝对观念本身, 因而能够超出自然界, 从必然走向自由。黑格尔也同康德一样, 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于某种精神的东西, 不同的是黑格尔不仅看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而且还看到了人的“理性”的客观必然性。
在费尔巴哈看来,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理性人学是一脉相传的,实际上就是把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同一割裂开来,片面地强调了人的理性而忽视了人的感性的丰富性。费尔巴哈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 这只是针对“神是人的最高本质”而言的。为了全面系统地说明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定。第一, 并不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因此, 人的最高本质不是神而是人本身。第二,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 因此, 利己主义也是人的本性。第三,“爱”也是人的本质。因为, 凡是活着的东西都有爱, 即使只是爱自己或只是爱自己的生命, 也是一种爱。费尔巴哈认为理性、爱和意志力是完善的品质,是最高的能力,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这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本质。人之所以生存,就是为了认识,为了欲望,为了爱。很明显, 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是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的, 其中有许多合理因素,但实际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抽象的。
从中世纪到费尔巴哈哲学,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虽已开始慢慢从神本体向人本体转移,但还局限在自在本质,而且无疑都是唯心主义的。它们的根本缺陷, 主要是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 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去认识人的本质。
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过程
马克思一生所孜孜以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讨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而逐步深入的,也是一个对前人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扬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过对人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完成了人的自在本质向人的社会本质的视角转换。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由于受到具有民主精神的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人类的本质”。在1843 年秋,马克思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人本质的观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马克思这一时期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已不仅仅停留在自然人的层面上,而是转向了现实的人。他由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转向费尔巴哈,指出人自身的理性是人的类本质。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的哲学,他指出“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较为明确和系统的表述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他从经济关系入手,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来探讨人的本质,第一次提出了劳动是人的内在本质的观点。从根本上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的本质观并未超出费尔巴哈的框架,但其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为马克思后来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1845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提到的人的“实物本质”,更加接近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规定人的本质,随后在标志着其唯物史观正式确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始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方面来揭示人的本质,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一个根本性命题,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1845—1846 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更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观点,并运用“实践”的观点研究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失误的原因,更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可以说,“马克思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思想发展和成熟过程,就是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作斗争逐步摆脱其影响的过程;就是由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由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的发展转变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的特点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发展, 这是历史上人的学说的革命变革,有着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一)以实践为基础, 统一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自然属性,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动物和环境之间的纯粹自然的关系,无论是人自身的肉体,还是和人发生关系的外部自然界,都在生产劳动中被社会化了。在马克思看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的本质不是感性、思维等某一方面的共性,而是包含多样性的统一,是贯穿人的所有属性,体现各种特性之间的联系,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人的本质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克服了旧哲学的抽象性,把人理解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从而真正说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仅是人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中的根本属性,而且是必须能够说明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所具有其他属性的内在根据。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生产劳动就是人把自己和动物相区别,并且成为人的根本特征和内在依据。生产劳动是只有人才具有的活动,其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包含这一系列关系的系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的物质变换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及贯穿在这两个方面中的人的活动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人的本质,必须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实现,也才有现实意义,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三)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首先肯定劳动生产是人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基础,那么就必须承认人是由自己的活动创造的,人的本质就是在自己的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展开的,所以人的本质不是人一出现就形成并永恒不变的,正好相反,它是一个有着自身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人的根本基础,作为生成人的本质的基础的劳动生产实践是变化发展的,人的本质当然也是不断发展的。
以往哲学家们都指出了人身上确实存在的某种本质属性,但是他们不能对人的本质属性进行全面的发展的认识,往往用一种属性去否定另一种属性,或者把一种属性消溶于另一种属性之中,并把这种属性当作永恒不变的,这样就陷入片面观点,把人理解为一种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从实践基础去理解人,才克服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对人的抽象解释,把人的本质属性统一起来,赋予人的本质以科学的说明,为人类在探讨“人”这个永恒的主题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崔瑞兰.人的本质优化是历史的实现过程——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理论学刊,1998(3).
[2]梁慧.康德关于人的本质述评[J].杭州大学学报,1995(6).
[3]明月.试论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7).
[4]曾仕礼.人的本质及其对它的认识[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王晓广.马克思关于人本质论的科学内涵[J].学术交流,2004(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王艳萍.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4).
[9]张国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发现[J].社会科学研究.1996(3).
[10]张双利.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再理解[J].复旦学报,1996(4).
[11]蓝荣策.对人的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哲学,2001(1).
[12]曾永成.人的本质: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J].现代哲学,2004.
(作者简介:任锦丽(1986—)女,汉族,湖北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