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视艺术的听觉语言
2009-04-06朱晓燕
声音是影视艺术的语言因素之一,虽然画面是基本的因素,声音的出现较晚,它并不影响影视艺术的生存,但自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声音就成为现代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语言因素。声音健全了影视艺术的语言构成,标志着影视艺术从幼年走向成熟,使影视艺术的形象表现与主要由视觉现象和听觉现象所显现的生活世界更为接近。
声音的出现对电影是一次重大的革命,它使电影的画面焕然一新,使电影艺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因为电影画面对生活现象有一种实在的记录性,但无声电影只有动作,没有声音,这就使人们在画面中获得的生活实在性感受打了折扣。声音则使电影对生活的表现更逼真,而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又为影视艺术反映生活提供了一种更为丰富的手段和方法。
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是有不同的意义体系的,就好比哑剧与话剧一样,不是简单的有无声音的问题。无声电影是纯粹视觉的表意系统,是纯动作的意义。有声是融视觉与听觉一体的表意系统,是动作与声音同时表义。但有声电影出现当初,还没来得及建立如现在电影这样的声画表义体系,可又要让它说话,就只得搬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的戏剧的“话语”表义体系。声音一旦进入影视艺术,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语言因素,就好像成年人不能再回到童年一样。
在电影艺术中,所谓声音这一听觉因素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言语、音乐、音响。
言语指口头发出的话语,即作品中的人物对白和话外音中的独白、旁白。对白是影视作品中人物语言最主要的形式,是影视声音中最主要的因素,它可以用来表达人物思想,交流情感,表现丰富的情节内容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是影视艺术的表现毕竟不像戏剧艺术那样对对白有很大的依赖性,过多地运用对白会使影视作品变得“戏剧化”而失去其应有的视觉性特点。独白是影视艺术运用言语形式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方法,即画面上的人物是缄口不语,但画外却传来他的说话声,表露出他的内心思想和情感,电影《列宁在波兰》中,列宁被关在监狱里,他的思维十分活跃、丰富、但没人可谈,而身处监狱又不能用过多的动作来释放思想,就只能以大段大段的独白来表露。旁白是创作者或剧中人对剧情进行介绍、说明、抒情、议论的言语。电视剧《围城》中常用创作者的旁白来点评方鸿剑的心理、行为、境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剧中人的旁白与独白是不同的。独白是剧中人物内心的自我表露,剧中人的旁白则是说话人并不处在画面所表现的具体情境中而对那个情境所做的客观性解说。如电影《海霞》中方书记出现时,响起了海霞的旁白:“方指导员伤好后,转业到我们这儿当区委书记。”她的这一话语内容既不是她开口所言,也不是她自我内心的表露,实际上她是代表创作者对观众所说的,是一种对剧情的交代。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影视作品中。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作为话外音的独白与旁白,如果运用得好,是很有感染力的,其作用是画面不能代替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中,父亲病重,女儿力尽辛苦去弄药,但父亲没有等到女儿的药就去世了,可女儿并不知道,急急地赶回家,在门口摔倒了,药撒了一地,她赶紧把药拣起来。这时,出现了画外音的旁白,大意是:女儿的这份孝心,父亲是不能享受了。就是这段旁白,将大多数观众的眼泪给说下来了,因为它触动了观众的心,捅破了观众与银幕的隔膜。因为观众知道她父亲死了,而她不知道,这种特殊的关系被旁白联系起来,就起到了感染观众的作用和效果了。但是,画外音在影视作品中不能用得太多,因为它毕竟是以画面为基本语言因素的艺术。如根据矛盾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春蚕》中有一个镜头,老通宝去看他养的蚕,这时候出现旁白,说他的心情是又喜又忧,喜的是今年的蚕特别好,能丰收,忧的是担心丰收了反而价钱低,要赔本。这就有点像看连环画一样。而独白如果用多了,就会像话剧。话剧常常是演员一个人对着观众用独白来倾吐心声的,但影视作品不能这样,因为影视作品是要生活化的,而生活很少这样。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主要指画面配乐和主题歌(主题曲)插曲等。配乐与画面内容是没有声源关系的,如在画面内容表现为紧张的场面时出现的快节奏旋律,这音乐不是出自画面内容本身,而是配合画面来渲染气氛的。主题歌(主题曲)是贯穿整个作品、表现作品的主题意义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歌曲: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这一歌声和乐曲从头到尾不断出现,表现妇女翻身求解放的主题。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歌曲“送别”,其歌声和乐曲也是贯穿作品始终的,表现了作品那种淡淡的、绵绵不断的怀旧情绪。这都是主题歌(主题曲)。插曲是表现作品局部情景和情感的歌曲。电影《上甘岭》中,志愿军在坑道里坚守了几天几夜,粮食没了,水没了,增援部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上来,这时候,出现了歌曲“我的祖国”,这是表现这一时刻的情景,祖国给了战士们力量,使他们坚持了下来。这是插曲。主题歌和插曲与作品中画面内容之间的声源关系并不是固定的,《上甘岭》中的歌曲“我的祖国”,开始是画面上一个女战士的演唱,这与画面内容是有声源关系的,但后来变成了大合唱,而画面上则并不是大合唱的场面,这就没有声源关系了,只是一种画外伴唱。但从艺术表现的意义上说,影视音乐与画面应该是互相配合、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感情的。
音响是影视艺术中作为环境构成的声音。话语和音乐是从声音的形态来区别的,而音响则是从声音的作用来区分的。也就是说,在影视作品中,凡是用来表现环境、渲染环境的声音都是音响。如汽车马达声、狗叫声、风声、雨声、打破玻璃的声音等,都是音响。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说话声和唱歌声,如果是作为环境构成的因素,它也是音响,而不是话语和音乐。如战场上士兵的喊杀声,《大决战》中满山遍野的战士叫喊着“冲啊”、“为了祖国,前进”向前冲去,这是作为战场环境的构成因素,它是音响。而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战斗到最后,只剩他一人了,他抓起最后一根爆破筒,拉掉了导火线,跳出战壕,喊着“为了祖国,向我开炮”冲向敌人同归于尽。这声音不是表现战场环境,而是表现这个人物,这是话语。如一个人在冰山雪峰上探险,画面传来悠扬的小提琴声,这是音乐,是配乐。而一个人在房间里,开着窗,外面传来马路上小商店里播放的流行歌曲,这是表现环境,是音响。
声音在影视艺术中具有画面所不可替代的表现意义。一方面,它使影视形象更真实,更逼真于生活。因为现实世界是有声音的,无声电影尽管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它对生活的表现却是不完整的。比如,画面上发生了大爆炸,火气腾起,碎物飞扬,却没有一点音响,悄无声息,虽然它可能并不影响观众对事件的理解,但对于事件的表现来说,总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声音在影视艺术中是有其独特的表现力的,它并不仅仅是为了让生活现象得以真实地、完整地展现。如话语,它是社会性声音的主要内容,是人类自我表现的主要方式,是人类交流沟通的主要手段。人与人的交流还不仅仅指话语的内容,也包括话语的语气、语调等,它能够传达更细腻的情感,从而深入人的心灵和内心,塑造出更完美的人物性格。话语还可以增强情节的复杂性,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电影《青春祭》中,李纯刚到傣族寨子里的时候,那里的人或讲傣族话,或讲模模糊糊的普通话,这话语内容本身并无表现意义,作品是用这种话语形式表现了李纯与环境的隔阂,寓意着人物之间的不沟通,两种文明、两种文化之间的不沟通。因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实际上就是语言的隔阂。电影用不同的音调表现了不同的气氛。第一次是表现一种欢快,自得其乐,山高皇帝远的感觉。第二次是将这歌声作为出征前的誓言,表现出一种悲怆。电影《邻居》的片段,用一片锅碗瓢盆声、炒菜声、剁菜声,表现了一种拥挤嘈杂的环境,这就是影视艺术听觉语言的表现力。在影视艺术的欣赏中,理解声音的各种含义已成为理解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仅仅是接受对话的内容。
(作者简介:朱晓燕(1972.11—),女,汉,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长期从事音乐教育、表演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