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2009-04-06金华
金 华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孕育到发展,从决策到实践,时间较短,由于处在探索过程中,曲折和偏差在所难免。目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外部原因
1、政府部门定位不准,政策法规支持不够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制,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支持力度不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定位的认识不准确,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是为高考落榜生提供的“次高等教育”。认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仅限于推迟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甚至把它作为短期拉动消费的权宜之计,或者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文革”前的中专教育。某些政策法规对高职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2、认识不到位,鄙视技术的心态阻碍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这一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社会、家长和学生轻视“稼墙百工之艺”,鄙薄职业教育,而对学术性大学情有独钟。要改变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来自职业教育由身的问题
1、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定位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及管理,普遍采用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未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没有按职业岗位的分析去创新教学。缺乏长远规划,对学校规模的确定缺乏清醒认识。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定位不明确,不能体现出高职办学特色。
2、职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数量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制约。一种较为合理的职教发展规模首先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对应、平衡。其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数量还必须与质量发展相统一,确定适度的职教发展规模与速度,避免盲目性。
3、师资队伍不适应教育的需要
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或是在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办起来,或是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联合举办,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水平不高。虽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与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数量不足;(2)学历达标率低;(3)结构不合理;(4)年龄结构失调;(5)职称结构失调。职业教育的师资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就像“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稳定、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仅有合理的发展规划、政策的倾斜,同样很难达到理想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从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因此,培养目标为: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规律,也要考虑市场需求,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
(二)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认清自身的优势与缺点,了解企业的竞争环境,确定企业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样,一个职业学校要在当今激烈的教育中求生存与发展,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合适的位置,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如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维修能力等,又包括一般能力,如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生产能力等,还包括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能力和健康心理等。“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应变能力三部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理论知识面宽,内容够用为度,基本技能基础要厚、要实;专业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做“弹性化”的处理,以适应经济和科技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同时,在课程体系上,对原有课程实施“删、减、改、并”,基础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增加工程问题和管理方面的实际内容,削枝强干,减少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部分,合并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2、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的改进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实践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场教学,创造出课堂里学生“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实践较强的课程,可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培养能力来开展,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自编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和CAD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彻底改变依靠黑板、粉笔、模型、挂图进行教学的状况,使教学变得生动而形象,易于理解。这样,不仅能增加教学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弥补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不足,降低教学成本。
(三)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托行业和企业。产学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主要形式有: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吸引企业投资办学;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工作,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等。产学合作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一方是人才的输出者,另一方是人才的接受者,校企双向参与,共同构建产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其作用表现为:它能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有效地跟踪最新技术,有助于解决校内实验设施和实训基地不足以及“双师型”教师缺乏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金华,1968年生,西藏昌都人,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思政室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教育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