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与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

2009-04-06武海英阴国恩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控制组拟态相似性

武海英 阴国恩

摘要采用类别知识的分类学习模式,选取72名4~6岁幼儿作为被试,对相似性判断和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相似性判断和类别判断存在知识效应。(2)相似性判断的知识效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5岁是知识学习对幼儿相似性判断产生影响的关键时期。(3)相似性判断知识效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类别判断知识效应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孩更倾向于依据学习概念所强调的属性进行类别判断。

关键词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类别判断,知识效应。

分类号B842.1

1问题提出

人类个体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感知外界信息,而且要以一定的方式将数量极大的信息组织并加以存储。Collins等认为这种组织与存储遵循认知经济性原则,即通过把世界分解成各种类别以减少人们需要识别、学习和提取的信息量实现的。这种组织与存储信息的方式一般被认为是分类。分类是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在思想上分门别类的过程。分类是一项重要的认知活动,通过分类可以使来自周围世界的数量巨大的信息得以有效编码,有序存储,并能快捷提取,极大地提高人类的认识效率。

随着分类理论的发展,继相似观之后。理论观被提出,知识和背景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知识效应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新热点。Freneh等认为,就成人的分类而言,基于知觉的加工过程和基于概念的加工过程是完全交织在一起的,要将成人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区分开来非常困难。关于婴儿的类别学习研究,提供了一种最小化自上而下信息作用来探究类别学习的简单方式。其研究结果发现,较小婴儿对动物图像的分类基本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翻。关于儿童的推理与分类过程,Sloutsky等指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假设儿童在推理与分类过程中会运用类别知识(自上而下的加工),而另一种认为不存在这种类别知识的运用。陈友庆,阴国恩和工萌新等认为,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的类别表征最初以表面相似性为基础(自下而上的加工),随着其背景知识的增长,逐渐过渡到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本研究假设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与类别判断会受到类别知识学习的影响,且知识影响的关键期就存在于4~6岁这一阶段。

2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4~6岁72名幼儿。其中4岁组为3岁9个月至4岁3个月;5岁组为4岁9个月至5岁3个月;6岁组为5岁9个月至6岁3个月。每个年龄组男孩、女孩各12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男孩、女孩各6名;随机指定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控制组。所有被试来自张家口市两所日托幼儿园(公立幼儿园被试占2/3,私立幼儿园的占1/3)。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智力也正常。

2.2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学习材料与测试材料两种。学习材料包括拟态知识(“拟态”概念)、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拟态动物的54张彩色图片(实验组使用)和与拟态概念无关的双字词54个(控制组使用)。测试材料是6张黑白图片,每张图片由两幅目标图(其中一幅目标图为动物类,另一幅目标图为植物类,位于图片上部,左右位置随机安排)和一幅测试图(测试图是拟态动物,位于图片下部)组成。植物类目标图与测试图在表面特征上相似,动物类目标图与测试图在本质特征上一致。目标图与测试图呈现时的实际大小为高7.16厘米,宽9.6厘米;显示屏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拟态概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概念。拟态动物的形态、颜色和斑纹等与其所拟的物体的形态、颜色和斑纹相似,学习这一概念时所强调的属性是形态、颜色和斑纹等表面属性。经拟态概念学习的幼儿。比控制组幼儿更倾向于根据表面属性进行类别判断。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2×3×2被试问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学习条件、年龄与性别。学习条件分为拟态知识学习组(即实验组)和识字学习组(即控制组,进行识字学习):年龄分为4岁组、5岁组和6岁组3个组别;性别为男和女。这样共有12种实验条件。因变量有两个:相似性判断结果与类别判断结果。每个因变量各有2个水平,相似性判断结果分为表面相似和本质相似2个水平;类别判断结果分为表面分类和本质分类2个水平。最后,通过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因变量的差异考查相似性判断与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为了避免实验中先进行相似性判断或先进行类别判断造成的实验顺序效应,将实验顺序进行了平衡处理。

2.4实验情境设置及实验步骤

实验以个别方式进行,实验地点为幼儿园的一个活动室。实验包括学习和测试2个阶段。

在学习阶段。通过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录音材料。让实验组的被试学习“拟态”概念。学习概念之后。让其指认随机呈现的图片中的动物是否为拟态(是否与植物在形态、颜色或斑纹上相似),每次回答(1分钟之内做出反应有效)之后立即给予反馈。回答不正确或未反应时,要重新学习一次“拟态”概念。直到被试连续3次指认正确,认为被试掌握了“拟态”概念,终止学习。控制组在这段时间内进行识字学习。

在测试阶段,向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依随机顺序呈现6张测试图片,要求被试在1分钟之内对呈现图片中的测试图分别进行类别判断(测试图属于A目标图类还是属于B目标图类)或相似性判断(测试图与A目标图相似还是与B目标图相似)。每次判断不提供反馈信息。在记录用纸上记录测试阶段被试的判断结果。

2.5实验结果的统计

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lZO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

3结果与分析

3.1幼儿相似性判断的结果与分析

3.1.1两种学习条件下幼儿相似性判断及其年龄差异

表l表明。就全体被试而言,实验组比控制组更多依拟态概念所突出的表面特征进行相似性判断,由卡方检验可知,4~6岁全体幼儿相似性判断的学习条件差异十分显著(x28.562,p=0.003);4岁、5岁和6岁三个不同年龄组的幼儿,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都倾向于依拟态概念所突出的表面特征进行相似性判断,由卡方检验可知,两种学习条件下,4岁幼儿相似性判断差异不显著(x2=0.265,p=0.607),5岁幼儿相似性判断差异十分显著(x2=8.220,p=0.00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差异达临界显著水平(x2=3.057,p=0.080)。

经卡方检验可知。拟态知识学习引起的幼儿相似性判断的变化在年龄差异上极其显著(x2=10.207,p=0.006)。经年龄组两两检验可知,4岁

和5岁幼儿相比较,知识学习引起的相似性判断的变化在年龄差异上极其显著(x2=9.800,p=0.002);4岁和6岁幼儿相比较,知识学习引起的相似性判断的变化在年龄差异上达临界显著水平(x2=3.000,p=0.083);5岁和6岁幼儿相比较,知识学习引起的相似性判断的变化在年龄差异上不显著(x2=2.462,p=0.117)。可见,5岁是知识学习对幼儿相似性判断产生影响的最佳时期。

3.1.2两种学习条件下幼儿相似性判断的性别差异

表2表明,拟态知识学习使男孩和女孩依据拟态概念所强调的表面特征进行相似性判断的人次都增加了,由卡方检验可知,两种学习条件下,男孩相似性判断的差异显著(x2=3.861,p=0.049),女孩相似性判断的差异也显著(x2=4.273,p=0.039)。但知识学习引起的幼儿相似性判断的变化男孩与女孩之间没有显著差异(x2=0.143,p=0.705)。

3.2幼儿类别判断的结果与分析

3.2.1两种学习条件下幼儿类别判断及其年龄差异

表3表明,就全体被试而言,实验组比控制组更多依拟态概念所突出的表面特征进行类别判断,由卡方检验可知,两种学习条件下。4~6岁全体幼儿类别判断的差异极其显著(x2=12.104,p=0.001);4岁、5岁和6岁三个不同年龄组的幼儿,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都倾向于依拟态概念所突出的表面特征进行类别判断,由卡方检验可知,两种学习条件下,4岁和6岁幼儿类别判断的差异均达临界显著水平(x2=3.441,p=0.064和x2=2.832,p=0.092),5岁幼儿类别判断的差异显著(x2=6.251,p=0.012)。

经卡方检验可知,拟态知识学习引起的幼儿类别判断的变化的年龄差异不显著(x2=-1.167,p=0.558)。

3.2.2两种学习条件下幼儿类别判断的性别差异

表4表明,知识学习使男孩和女孩依据学习概念所强调的表面特征进行类别判断的人次都增加了,由卡方检验可知,男孩类别判断的学习条件差异极其显著(x2=14.844,p=0.000),女孩类别判断的学习条件差异不显著。同时,拟态知识学习引起的幼儿类别判断变化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x2=11.111,p=0.001),男孩的变化大于女孩。

4讨论

4.1幼儿相似性判断与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

4.1.1幼儿相似性判断的知识效应

实验结果显示,拟态知识学习对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的影响十分显著,即幼儿相似性判断存在显著的知识效应。这与Medin等人关于分类学家和园艺工人表现在相似比较上差异的研究结论一致。知识经验在相似性判断方面具有明显的影响。

为什么知识学习对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的影响显著?Goldstone认为相似性涉及“方面”,但是人们并不总是在单一方面(比如大小)来比较事物,而是从多个方面,比如大小、颜色、形状等来比较物体。相似性作为目标、目的、内容和结果是具有可塑性的,是多个不同的因素通过整合得出的单一的整体比较结果。Medin认为,尽管因为“方面”不是固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以任意方式改变,而要受到知识和目的等方面的系统的限制。可见,相似性是可变的,而变化不是任意的,是受个体知识和目的的影响而变化的。在幼儿进行相似性判断之前使其习得“拟态概念”。而这种知识的学习会对个体的相似性判断所涉及的“方面”引起改变,因此,必然会对个体的相似性判断产生影响。

4.1.2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

实验结果显示,拟态知识学习显著影响4~6岁幼儿整体的类别判断。幼儿类别判断存在显著的知识效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生的与分类的相似观对应的解释观,强调理论知识是分类活动的原因,这已经被Laboy,Boster和Medin等人的广泛研究所证实。本实验的结果支持分类的解释观。

为什么知识学习对4~6岁幼儿类别判断有显著影响?所谓理论知识就是关于样例和概念、特征和样例、特征和概念、特征和特征、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实验组幼儿掌握了拟态与被拟态物体之间在形态、颜色和斑纹之间的联系,即获得了理论知识。拟态概念的学习实现了对幼儿分类活动一般的发展趋势的扭转,不再倾向于依据本质属性进行分类操作,实验组幼儿比控制组幼儿更倾向于根据表面属性进行类别判断。

4.2幼儿相似性判断与类别判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

4.2.1相似性判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4岁、5岁和6岁三个年龄组幼儿相似性判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十分显著。其中,4岁和5岁幼儿相似性判断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4岁和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的年龄差异达临界显著水平,5岁和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可以认为,5岁是知识学习对幼儿相似性判断产生影响的关键时期。

为什么相似性判断的知识效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相似是事物在某一或某一些方面的相似,相似涉及“方面”,而且相似的“方面”会受到知识和目的等方面的影响而改变。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要接受知识和目的等方面的系统影响,需要以其脑的发展、知觉和注意机制的成熟以及概念的掌握为基础,个体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对环境中多种事物的多种相似性进行探测。

4岁幼儿脑的发展还没有进入第一个加速期。不能较为细致地联系地观察事物,只能根据生活中直接感知到的物体的实际联系来概括,因此还不能较好地接受和理解要求他们学习的拟态知识,不能由此而改变他们判断事物相似的“方面”;5岁儿童脑的发展开始进入第一个加速期。知觉和注意机制相对成熟,能按照物体的某一种突出的非本质特点来概括,在学习“拟态”概念后改变了判断事物相似的“方面”;6岁幼儿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要求他们学习的拟态知识,他们能按物体的某几种特点的总和形成实物概念,这些特点既包括本质的,也包括非本质的,但这些特点之间会产生竞争,也就是说6岁幼儿接受和理解拟态概念时,并不仅仅按照物体的某一种突出的非本质特点(如拟态概念的学习所突出强调的形态、颜色和斑纹等表面属性)来概括,而是概括中还包含着其他特点。因此,6岁幼儿在学习类别知识后改变了判断事物相似的“方面”,判断事物相似的“方面”倾向于学习中所强调的方面。

4.2.2类别判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类别判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可以认为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在4~6岁阶段相对稳定。,本实验的幼儿在拟态知识学习后。相似性判断的知识效应出现显著的年龄差异,而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没有发现显著的年龄差异。这似乎表明。4~6岁幼儿已掌握的知识在感知比较水平的使用上处于一个相对较快速的发展期,而在归类抽象水平的使用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进一步来说,儿童期相似性判断的知识效应的发展与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的发展并非同步,可能有一定的分离。另一方面,拟态知识可能较强烈地渲染了相似性,这种知识更多地体现在了感知水平上,而且它们可以直接在相似性判断中使用;同时,拟态知识学习可能使儿童的注意资源更多地指向了感知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学知识在类别判断中的使用。这些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讨。

4.3幼儿相似性判断与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的性

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知识效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4~6岁幼儿类别判断知识效应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孩更容易接受知识学习的影响,倾向于依据学习概念所强调的属性进行类别判断,女孩在类别判断上则不容易接受知识学习的影响并将其应用到类别判断中去。

从目前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来看,男生在思想和感觉维度占优势,女生在感情和直觉维度占优势。一般地,成熟的男性和女性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及个性方面具有性别上的差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应该是有其发展渊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幼儿在相似性判断与类别判断的知识效应上表现出的性别差异,应该是成人性别差异的起因之一。

5结论

(1)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和类别判断存在知识效应,即知识学习会显著影响4~6岁幼儿的相似性判断和类别判断。(2)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的知识效应存在年龄差异。5岁是知识学习对幼儿相似性判断产生影响的最佳时期。4~6岁幼儿类别判断知识效应的年龄差异不显著。(3)4~6岁幼儿相似性判断知识效应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类别判断知识效应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孩的类别判断知识效应高于女孩。

猜你喜欢

控制组拟态相似性
给商品起名字
日语拟声拟态词及其教学研究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七年级外来务工子女负性情绪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你能找到它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