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2009-04-05涂平荣周素琴
涂平荣,周素琴
(1.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2.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南昌 330045;3.梅林中学,江西丰城 331132)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涂平荣1,周素琴2,3
(1.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2.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南昌 330045;3.梅林中学,江西丰城 331132)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对象多、就业观念旧、就业信息少、就业质量差、就业保障弱等现实问题。应通过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减轻就业压源;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就业渠道;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平台,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农民就业法规制度,促进就业保障等对策加以解决。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
欠发达地区是指相对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言的广大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体制变革和观念更新过程,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三种基本形式构成了多元就业结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就业,促成了当代中国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农民工。我国人口众多,适龄劳动人口持续增长,伴随着企事业单位下岗分流、高校扩招的纵深发展,全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欠发达地区农村因地域广、地区差异大、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在浩荡的就业大军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矛盾将越发明显。这均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它直接决定着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的破解、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科学分析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找准有效对策和实施相应措施破解其就业难题已成燃眉之急。
一、现状分析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事关国计民生,情系千家万户,近几年来已成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已把它提到了民生之本的战略高度。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属弱势地区的弱势群体,由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就业对象多、就业观念旧、就业信息少、就业质量差、就业保障弱等种种令人担忧的现状。
(一)就业对象多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5-3亿。[1]而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造成这种局面,除农村人口基数过大的客观因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根源和现实依据。首先,欠发达地区农民思想落后,封建社会“多子多福”残余观念在其脑海中根深蒂固,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引之下仍有“超生游击队”源源不断。其次,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体系不完善,养儿育女仍是当地农民防老防病的主流。再次,近年来农村建筑交通等用地急剧增多,农村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据统计,中国的耕地面积人均仅有1.2亩,劳均4.1亩。中国已有1/3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均土地面积小于1亩,1/3的县(市)小于0.8亩,低于联合国确定的土地对人口的最低生存保障线。[2]加上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劳力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再其次,当地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滞后,乡镇企业破产或不景气的居多,民营和外企少,城镇化水平低,因此对当地剩余劳动者吸纳较少。这些均是造成当地剩余劳力规模大、数量多的原因。
(二)就业观念旧
欠发达地区农民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时代“铁饭碗”思想影响,很多人至今仍然认为只有吃“皇粮国税”、到月领工资才叫就业,在家务农、外出打工、自谋职业等在很多当地农民看来并不是真正的职业,只有进了行政事业等单位,有固定的收入、稳定的社会保障才算是真正的职业者。有的农村大学生毕业以后回家乡自主创业,承包荒山水库、饲养家禽家畜等在许多当地农民看来均是“有辱家史”的职业。这些均是当地农民就业观念陈旧的具体表现。
(三)就业信息少
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特别是现代社会内容丰富、动态变化快、时效性强、检索快捷迅速的网络信息奇缺,当地农村很少有电脑,绝大部分农民也不会上网。其就业信息基本上是靠外出务工的亲戚朋友传递,这种传达方式单一简陋,且量小、速度慢、效率低。因此,农村劳动力对市场需求、致富的信息、国家和沿海发达省份制定的涉及农民工的相关政策和就业信息了解甚少。由于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少、方式落后,又缺乏组织引导,故很多农村劳动力在家就业无路,外出务工的流向又多呈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导致求职无门,即使是能够幸运地就业,对就业岗位的选择也只能随意、被动,甚至是无奈地接受。
(四)就业能力低
很多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这不仅影响其在家务农,而且制约其在外出务工时获取就业信息、流动空间、就业方式、就业的工资待遇、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维权能力等方面。很多当地农民在家发财无路、致富无门,盲目外出务工,又因缺少“一技之长”而四处碰壁;有的外出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只好赔了路费打道回府;有的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用完了还没找到工作,只好流落街道、码头、车站等地;有的即使找到工作也因自身素质,不久就被“炒鱿鱼”,或业绩平平,升资晋级无望。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难、生存难、发展难等问题十分突出。
(五)就业质量差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多数是干脏活、累活、险活、粗活,主要集中在建筑、装修、服务、家政、搬运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总体上表现出就业工作条件差、时间长、不稳定、报酬低、人身和社会保障弱等状况,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和劳动力价格低廉获取就业机会。从有关资料也可得到佐证,在湖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中,9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务的比重大,技术密集型劳务的比重小。[3]
(六)就业保障弱
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弱,主要表现在:第一,就业信息来源缺乏正规有效的渠道。第二,就业中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人员和经费缺少正规有效的制度保障。第三,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第四,尤其是因目前劳务市场为买方市场,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工资、福利、劳动条件的改善、工伤等均得不到有力保障。如劳务报酬不能及时兑现,故意长期拖欠、克扣务工人员工资现象还远未消除。据调查资料显示,有54%的农民反映“打工收入不能及时足额兑现,收入没保障”。[3]第五,民工子女就学保障力度弱。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强调各地学校要尽力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可有的学校就是千方百计推脱责任或变相收费。
二、对策探讨
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创新工作方法,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相关规定: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总体思路,在科学分析现状的基础之上,找准有效对策和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一)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减轻就业压源
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最大限度地缓解农村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避免劳动力的恶性增长,这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策略。首先,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从源头上控制农村未来劳动力的过度膨胀,坚决杜绝“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现象,防止弱质劳动力恶性循环。其次,让非劳动年龄人口脱离劳动岗位(主要是指童工)。据专家估计,我国非劳动适龄人口参加劳动供给的比率,相当于全部供给人口的10%[1],童工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比例最大。因此,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劳动法》和《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社会各界也要协力督促童工脱离劳动岗位,使之学成一至二种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后再进行就业。这样既可减少当前劳动力的数量,又可提高未来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就业渠道
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拓展农业内部的就业渠道,这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途径。首先,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合理调整当地农村的产业结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发挥各自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适度发展加工工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目前我国可开发的农业资源还有一定的潜力,有2/3的耕地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还有5亿亩宜开发的荒地,18亿亩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万亩浅海滩涂和3000万亩可养殖的淡水水域,如果这些资源能利用到1/3,预计可吸纳的劳动力数千万。而这些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地区。其次,积极贯彻“沿海增援内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中,加快城镇化步伐,逐步将城镇化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吸引农村资金和城市资金,着力发展小城镇,规范城乡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再次,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餐饮、住宿、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大就业容量。
(三)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这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础工程。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思想狭隘、科技文化水平低、就业观念陈旧,职业教育对象多、分布广、基础差,政府对其投入不足、教育条件落后等特点,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当地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提倡他们因人而异在本地或进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就业。首先,切实巩固和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两基”成果,消除新文盲的产生,这是加强当地农民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其次,根据当地资源、个人的具体条件,以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组织实施绿色证书教育,组建各种农协会,为学员提供科技培训、市场信息、种苗和农资、贷款、供销、保险等各项服务,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再次,调整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切实加强农村职业、创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劳动者的职业需求,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发展与就业、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打下牢固的心理和能力基础,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职前、职中、职后教育相衔接,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和搭建发展平台。
(四)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最直接、最见效的途径。针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获得工作、维持工作、做好工作和适应工作变化能力弱的现状,要及时全面地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其职业技能培训,注重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建构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首先,统一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实施政府全额补助的政策,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切实加强技术培训,培育有技术、懂管理、能致富、讲道德的新型农民,同时鼓励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综合性培训,提高非农就业技能,使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化,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其次,加强当地农民基本劳动技能和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引导一部分农民立足农业,在农、林、牧、副、渔等领域做大做宽做强。再次,重点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技能培训,即建筑、采掘、装修、机电、电工、焊工、家政、编织等技能培训,同时激励用工单位与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培训,努力开拓农村劳动者定向就业新途径。再其次,把农技培训、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资源捆绑起来,利用“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和“空中课堂”等渠道和推进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升其就业能力。目前许多发达地区早已实施了这些制度和措施,欠发达地区应认真借鉴。
(五)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平台,改善就业环境
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平台,改善就业环境,这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软件措施。第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培训会议、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和信息,把一系列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和信息向农村劳动力广泛宣传。第二,成立农村就业服务指导小组或组建农村劳动者就业协会,为农村劳动力多方收集就业信息,随时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动维权等“一条龙”服务。第三,健全人力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主管农村就业部门和人员应千方百计与辖区内外单位、企业加强联系,做好就业岗位的开发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还要搞好劳务输出服务,把各种用工信息及时准确送到农民手中,使他们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就业,同时政府应将就业工作纳入考核工作人员的政绩指标。第四,规范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就业市场,取消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把农村劳动力摆到同等的就业位置。第五,在实施上述服务过程中,还应预测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和变化特点,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使法规和措施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推进就业机制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充分、全面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
(六)完善农民就业法规制度,促进就业保障
完善农民就业法规制度,促进就业保障,这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硬件措施。首先,应关注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在欠发达地区尽快建立“农村劳动者登记失业制度”。目前,政府对城镇居民失业早已实施“城镇登记失业制度”,对城镇失业者提供低保,并对其实施积极的就业培训和“再就业工程”,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很少享受同等待遇,其实这依旧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失业保障制度,至少可以说政府对农民失业问题重视不够和不力,政府认为农民至少有责任田,现行农村政策下一般不存在“饿肚子”问题,没有明确表态农民也存在失业问题,这对农民是极不公平的。其次,加紧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的法律制度。目前,政府已颁布实施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法律制度。如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文规定: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力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2008年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也对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及劳动待遇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再次,需尽快制定出台《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条例》,专门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劳动条件、工作时间、最低工资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要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执法及安全监督提供坚强保障,坚决杜绝非法用工、超时或变相延时用工及险境用工等现象。同时进一步铲除用人单位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政策,使之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彻底根除长期以来城市人口与外来人口之间在身份、户籍、住房、培训、医疗、子女入学、养老等方面的就业不平等现象。最后,要重点解决好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的就业保障问题,如失地农民、纯女户、特困户等特殊人群,要把他们的就业保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
总之,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协调与配合,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农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有利的政策,创造有益的环境,探索有效的途径,提供有力保障,为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和谐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
[1]陈德峰.如何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困境.[EB/OL].(2007-08-19)[2008-10-23].http://www.snzg.cn/ article/show.php?itemid-6706/pape-1.htm l.
[2]温铁军.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相关制度安排[M]//汝信.2001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90.
[3]童石荣.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系统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6):374-376.
Analyz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nd Exp loring Countermeasures
TU Ping-rong1,ZHOU Su-qin2,3
(1.Politics and Law College,Yichun University,Yichun 336000;2.Gardens and Art College,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3.Mei Lin Middle School,Fengcheng 331132,China)
When rural laborer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re seeking employment,they would encounter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job hunters,the old concept of employment,less employment information,poor quality of employment,and inadequate job security.This paper suggests the followingmeasures to solve them.Firstly,strictly control the growth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to reduc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further develop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to increase employment channels.Secondly,strengthe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rural workers to change their employment concept.Thirdly,improve the training of their vocational skills to enhance their working abilities.Fourthly,build service platforms to coordinate both urban and rural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Lastly,improve employment security as well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ers.
underdeveloped areas;rural labor force;employment
F24
A
1008-2794(2009)01-0054-05
2008-09-05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研究”(06YJ71)
涂平荣(1974—),男,江西丰城人,宜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及“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