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文本解读中的问题与对策

2009-04-05谢国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建构师生文本

谢国忠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所谓文本就是指以语言形式(包括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数字符号及肢体语言等)存在的各种意义表达,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课堂教学实施的角度,可以把教学文本划分为现有文本和再创文本两类。现有文本就是指师生进入教学现场以前已经存在的文本,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师事先写好的教案、学生预先做好的作业等。再创文本则是师生通过对现有文本的解读而创生出来的新的文本,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对话、讨论、课后分析、教学心得、作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首先通过解读现有文本实现相互对话,进而在此基础上创生出新的文本,正是在不断地解读—创生的过程中,实现着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对教学文本的有效解读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然而,在实际的文本解读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问题呈现:源自对实践的审视

(一)对文本的概念认识不清

有的人认为文本即教科书。持这种观点的人对文本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现有文本的层面上,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有人把文本理解为书面学习材料,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在文本的外延上有了拓展,但却忽视了语言操作、肢体行为等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就不能把握文本概念的真正内涵。

(二)信息传输单向,学生客体化

教师和学生是文本解读的共同主体,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学生往往成为文本解读中的客体性存在,教师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从现有文本的选择到使用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文本的解读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的状态,即便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是循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的,信息传输基本上是单向的,缺乏双向的交流与沟通。

(三)体现任务观点,忽视学生发展

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往往以是否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为衡量标准。如果某位老师在下课铃响后还没有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他得到的评价通常不会太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大多持一种任务观点,认为文本解读的目的就在于完成教学任务,只要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这种解读便是成功的,至于学生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则并不为人所重视。教学目标确实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任务来完成的,但是由于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教学任务的确定不够科学合理,有些甚至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因此教学任务完成了却并不见得就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四)拘泥于现有文本,缺乏创造性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教师满足于将教材讲解清楚,照本宣科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则满足于掌握确定的知识,对问题的解决追求标准化和唯一性,生成性往往被忽视。所有这一切直接导致了对文本解读的千人一面,学生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泯灭了,活生生的人逐渐沦为死的书本知识的奴隶,创造成为一种空谈。

二、对策分析:基于理性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文本的解读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现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以下三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树立全面的发展观。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的现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致力于教会学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能够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个体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是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去人们一般把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情感的交流,学生很少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使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

(二)树立正确的文本观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文本观是有效地解读文本的前提条件。要树立正确的文本观,必须确立以下几种认识。

第一,文本究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文本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言现象,指书面、口头乃至肢体语言等有关的所有学习材料和指令,既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教案、学生的作业等书面学习材料,也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语言操作和肢体语言表达。

第二,文本是教学对话赖以存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以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充分利用各种文本,对其进行有效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再创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文本。

第三,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主体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文本的意义超越其作者,其真正意义并不存在于作品本身之中,而是存在于它的不断再现和解释中。换句话说,文本的意义最终依赖于主体的自主建构,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实际上就是师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建构出新的意义的过程。

(三)做好筛选和鉴别工作,让文本富于操作性

并非所有的文本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些文本是可有可无的,而有些文本则对学生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筛选和鉴别,将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文本剔除,从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本。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观念的变革上,而要把观念变成现实的行为。落实到教学文本的解读上,就是要让文本富于操作性,避免过于抽象的文本抑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文本的操作性。

第一,教科书文本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要彻底根除“难、繁、偏、旧”的教学内容。

第二,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生动形象的语言往往最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第三,文本本身要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第五,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四)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文本的解读离不开主体的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统天下”,学生被视为教师的劳动对象,虽然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只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发出学习行为,以便更好地掌握确定的知识而已。新课程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赋予全体学生比传统教学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

第一,让学生了解课程计划等教学文本。在以往的教学中,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通常为教师所掌握,学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等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教师必须让所有学生了解有关文本,明确社会的要求。

第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文本。课堂教学中的文本选择通常是由社会和教师来安排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文本的选择,学生有权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文本,每个人所选择的文本可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强求一致。

第三,让学生自主选择文本解读方式。文本解读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在解读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不应该由教师说了算,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其自主选择。

第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就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能始终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学生。

第五,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通常是由教师在备课时拟定的,学生往往在上课时才能知道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而如果教师在目标呈现的方式、时机上把握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文本的盲目解读。教学目标必须由师生共同制定,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

第六,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在解读文本时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教学是师生对话与合作的过程,文本的解读需要师生的相互协作,教师要从过去的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现有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文本。教师在发挥促进作用的同时,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双方要在相互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情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沟通与合作。正如波依尔所言,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之间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

(五)打破常规,创新解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的日益全球化要求人们具有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教学文本解读作为课程实施的具体环节,必须要改变那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的落后做法,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避免思维定势对文本解读的不利影响。思维定势是一种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常规性、程序性。事实表明,思维定势对解决条件变化了的问题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当前文本和相似文本,以免犯墨守成规的老毛病,从而影响意义的建构。师生都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解读当前文本。教师尤其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允许有不同的意见。

二是加强文本解读中的对话。文本的解读强调主体对意义的建构,但这种建构本身离不开主体与文本、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否则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可能变成个人的一种偏见。只有在对话的过程中各种意义才能达成共识,也才能宽容异议,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才有生存的土壤。

三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条件,让其自主地建构意义,把握文本。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33-39.

[2]周险峰.科学教学认识论下的教学文本理解及其变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8(1):57-60.

[3]程玮.教学文本释义——兼论伽达默尔文本观[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3):7-13.

猜你喜欢

建构师生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