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

2009-04-05谭坤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昆曲戏曲艺术

谭坤

(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中国戏曲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戏曲源远流长,百川汇海,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无论是“百戏之祖”的昆曲,还是被称为“国粹”的京剧,甚至那些精彩纷呈的地方剧种,都是前辈艺人、剧作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艺术精品。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民族特色的表演体系,“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人生艺术化,艺术人生化,雅俗共赏,美轮美奂,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艺术的典范。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承载着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愿望,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和美学思想。

中国戏曲曾经几度辉煌,也曾几度消歇,历经坎坷。在影视等多种娱乐艺术的强大冲击下,戏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振兴戏曲,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青春光彩,是每一位热爱戏曲的有识之士应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2004年,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为昆曲遗产的保护联合作出重要批示。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昆曲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在苏州成立。昆曲的保护和研究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2007年6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公布,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各种地方声腔剧种都囊括进去,为戏曲的繁荣带来了重要契机。戏曲保护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政府部门的长期投资,也要民间资本的输入,既要戏曲演员、音乐工作者、剧作家等的通力合作,也要广大观众的热情参与。戏曲的生命在于观众,没有观众,戏曲就失去了赖以生活的土壤,失去了生命力。

目前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观看戏曲演出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剧场里难得一见年轻观众的身影。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是戏曲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教育部从2008年起在全国10省市区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热爱戏曲的兴趣,为戏曲繁荣造就新一代的观众群体。“让每一个中小学生都知道,中国有一套自我系统的表演体系,也有优美的舞台呈演程式。”①戏曲不仅要走入中小学课堂,也要走入大学课堂。年轻戏曲观众的缺失,是因为年轻人不知道昆曲甚至戏曲为何物,不懂得如何欣赏,造成青年人与戏曲艺术的情感隔膜,当然责任主要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杭州、香港等地高校巡回演出,受到各地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激情追捧,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

昆曲艺术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是因为昆曲中有大文章、大智慧、大学问,其中完美的表演程式、深邃的思想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进行交流碰撞,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戏曲真正走进青年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大学校园成为培育戏曲成长的沃土。在大学校园,培养一支热爱戏曲的生力军,培养一个崭新的观众群体,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就会宣传戏曲,传播戏曲,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戏曲艺术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戏曲艺术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促进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将戏曲艺术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要真正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戏曲艺术,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关键还在于要有长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氛围的熏陶。因此,高校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和课程建设时,应将戏曲艺术纳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艺术教育活动和经常性地组织艺术家进校园和学生开展面对面的研讨、交流活动,进行更多的现场讲解和欣赏辅导,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从兴趣、娱乐的层面提升到鉴赏与认知层面。2006年,常州工学院戏曲鉴赏课程成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一个子项目。2007年,戏曲鉴赏课程成为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选修课,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大学里开设戏曲课是可行的,大学生踊跃选修戏曲课,效果显著。笔者曾先后担任“中国古典戏剧名著赏析”、“《西厢记》研究”、“戏曲鉴赏”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不少学生选修戏曲课程,多时达100多人,少时也有40多人,可见大学生中不乏戏曲艺术的知音。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介绍戏曲基本知识,分析戏曲文学名著,以培养大学生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现代人文素质。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深有感触,当代大学生不是不爱戏曲,而是缺乏与戏曲建立联系的纽带。他们一旦真正走入戏曲艺术的殿堂,就会为戏曲艺术的博大、深邃、优雅所折服,就会激发他们的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山林先生认为:“通过经典剧目的演出,而且是高水平的演出,使大学生感到昆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它的艺术魅力(包括它曲词的诗意美,唱腔的音乐美,表演的舞蹈美),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真正地爱上昆曲,才能真正地理解昆曲,从而让这个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得到继承,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得到革新和发展。”②

著名学者白先勇认为:“没有青年观众,昆曲就没有发展前途。而青年中最重要的大学生群体,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相对较高,应该成为昆曲这支雅乐的支柱群体。因此,昆曲进校园是昆曲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当今两岸四地的学生,也需要接受昆曲这种人文积蕴深厚的艺术教育。”江苏省委宣传部2004年6月颁布了“江苏省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方案”,多方资助昆曲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年观众,并在条件成熟的校园、社区创建昆曲艺术实践、教育基地,争取将昆曲艺术教育列入中学艺术教育体系。应该说,昆曲进入校园,培养一批青年观众,是这一宝贵而又濒危的中国传统古老艺术得以继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播放VCD、DVD等戏曲音像资料,让学生能直观地欣赏戏曲优美婉转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例如,在课堂上,播放江苏昆剧团张继青表演的《牡丹亭》,青年学生沉浸在昆曲艺术的氛围中,看得如痴如醉。为了加深学生对《牡丹亭》的理解,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尝试写戏曲文学评论。许多学生对戏曲的理解、对戏曲文学作品的认识以及对表演艺术的观点等等都有相当的深度和水平。其中一个学生在观看昆曲《牡丹亭》后,写了一篇观后感,他说:“昆曲之美,打动的是人的心底深处,她将你深深融入了这个江南,这个‘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在步履匆匆的城市里,江南的闲适与慵懒显得弥足珍贵。我们需要这份难得的疏淡来平衡紧张的神经。在昆曲的熏陶下,也许不经意中对身边琐事的发现会让你突然间感动不已。”还有一个学生写道:“如果说越剧是甘醇的美酒,那么昆曲就是微苦的清茶,不能牛饮,只能细品;如果说豫剧是骏马秋风塞上,昆曲就是杏花春雨江南;如果说京剧是花园牡丹,昆曲就是空谷幽兰。”读了他们的观后感,笔者深深被打动了,昆曲在21世纪的大学生中仍有知音,说明昆曲之美是超越时空的,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昆曲知音白先勇说:“我看昆曲唱这段《游园惊梦》,深深感觉昆曲是我们表演艺术最高贵、最精致的一种形式,它词藻的美、音乐的美、身段的美,可以说别的戏剧形式都比不上,我看了之后叹为观止。那么精美的艺术形式,而今天已经式微了,从这里头我兴起一种追悼的感觉——美的事物竟都是不长久。”③现在看来,白先勇先生的忧虑可以打消了,由他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公演后,场场爆满,说明昆曲是能被大学生接受和欣赏。

另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谈谈对昆曲的认识,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有学生说:“昆曲曲词优美典雅,如‘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又如‘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等,是诗中的诗,文学中的文学。”还有学生发言说:“欣赏昆曲能欣赏到各种艺术的美。学习昆曲能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同时也能增加戏曲知识,获得精神愉悦。”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加深了对昆曲的认识,对传统文化有了强烈的认同感。

三、整合社会艺术资源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到在高校开设戏曲选修课的不易,这其中尽管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自身水平有限的羞赧,更多的是人力、财力匮乏造成的遗憾。因此,在高校开设戏曲课程,需要整合社会艺术资源,聘请戏曲专家和演员到学校兼职或举办专题讲座,这是沟通戏曲艺术家和大学生的桥梁。戏曲专业人员,大都集中在剧团和艺术研究机构,这些专业人士,平时都要排练或有自己的

演出任务,与高校的联系是非常少的。如何在高校探索一条艺术教育途径,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建立一个高校与艺术团体长期合作的机制,聘请戏曲专家和演员到学校兼职,因为他们都是戏曲的专业人才,由他们现身说法,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其次,编写高质量戏曲教材。现在较为全面、通俗易懂的戏曲教材不多,而且附有多媒体的教材就更少见了,戏曲欣赏课基本上还是靠教师自编的教材进行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渴求,如果能将唱腔、念白、行当、基本身段、武功、脸谱、服装、砌末与装置、舞台等音像图片编入教材之中,图文并茂,学生学习起来就有直观的印象,就能加深他们对戏曲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也可以在学校的教学网上设立戏曲栏目,给学生提供各类戏曲的音像资料和基础知识。

再次,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一些戏曲演出团体,进剧场观摩,感受现场气氛,结合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等等。例如,可邀请本地的一些戏曲理论家、戏曲表演艺术家等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讲授戏曲基本术语和戏曲表演艺术,艺术家与大学生互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更好地传播戏曲艺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高校是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的桥头堡,是培养昆曲观众的摇篮。因此,在高校开设戏曲选修课,不仅能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当代大学教育,有计划、有引导地贯穿戏曲艺术审美教育,对于全面拓展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郑培凯:《昆曲在21世纪的文化定位》,《中国昆曲论坛2005》,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

②项晓瑛:《赵山林教授谈昆曲》,《兰》,2003年第2期,第8页。

③白先勇:《为逝去的美造像》,《第六只手指》,文汇出版社,2004年,第193-194页。

猜你喜欢

昆曲戏曲艺术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纸的艺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