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青枯病的发生、识别及防治
2009-04-05罗香文
罗香文
辣椒青枯病的发生、识别及防治
罗香文
特约栏目主持:刘勇
刘勇,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南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均已圆满完成,取得科技成果和专利共计20多项,在国际、国内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形成的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达200万hm2以上。
辣椒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具有发病快、防治难、为害重等特点,至今尚无很有效的防治药剂或其他防治办法,因此青枯病被称为植物的“癌症”。在我国辣椒青枯病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中南和西南部分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保护地面积不断扩大,南方春提早和塑料大棚蔬菜生产面积扩大,青枯病的发生加重,几乎成为毁灭性病害。主要在盛果期为害成株,常呈暴发之势,造成极严重的经济损失,严重田块几近绝收。
1 病原菌
2 田间为害症状
辣椒青枯病在苗期不表现症状,在坐果初期开始发病,最初病株在中午萎蔫,傍晚恢复正常。在气温高和土壤干燥时,2~3天后全株凋萎不再恢复而死亡,但植株仍保持青色。病株茎表面没有明显的症状,横切病株新鲜茎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且一直延伸到上面枝条。在湿度大的情况下,用手拔起,稍用力可挤出污白色细菌粘液(区别于其他真菌性枯萎病)。在田间最简单的识别办法就是把病茎去皮小段悬吊浸于清水中,过一会儿可见白色雾状物涌出。
3 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
病菌在10~40℃均可生存,适温25~37℃,适宜pH值范围6.0~8.0,最适pH值6.6。田间调查表明,高温高湿,土壤连作带菌是辣椒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尤其初夏大雨后骤晴,排水不利,钾肥不足,利于病害发生。
病菌随寄主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若无寄主也可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以上,最长可达6年之久。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操作工具等途径传播。多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皮孔和伤口侵入。前期处于潜伏状态,条件适宜时,即可在维管束内迅速繁殖。并沿导管向上扩展,致使导管堵塞,进一步侵入邻近的薄壁细胞组织,破坏整个导管,使其失去功能。除此之外,茎、叶因得不到水分而萎蔫。
土壤温度为20℃时病菌开始活动,土温达25℃时病菌活动旺盛,土壤含水量达25%以上时有利于病菌侵入。雨后初晴,气温升高快,空气湿度大,蒸腾加剧,易促成此病流行。土壤酸性或钾肥缺乏有利于此病发生。
4 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品种是目前控制辣椒青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要根据病菌的生物型,因地制宜地选用。
4.2 合理轮作
轮作是诸多农业防治措施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青枯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为好气性细菌,且不为害禾本科植物,可与禾本科作物如水稻进行水旱轮作,可大大降低土壤中青枯菌的数量。轮作间隔期的长短因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而异。一般而言,轮作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勿与马铃薯、番茄、茄子、花生、芝麻及姜类等作物轮作。
4.3 采用无病床土和营养钵育苗
由于青枯菌多从植物的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物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植株萎蔫,因此采用无病床土和营养钵育苗,可增强寄主抗病能力,做到少伤根,对减轻病害发生具有一定作用。可选用洁土肥泥、火烧土作营养土或有机质含量高、前作为非茄科作物的地块作苗床,播种前每667 m2苗床最好用75~100 kg的石灰处理土壤,移栽时尽量少伤根、少造成伤口。
4.4 进行微生物和生态防治
目前,微生物和生态防治已成为青枯病防治研究的热点。利用拮抗性微生物包括荧光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青枯菌无致病力产细菌素菌株,噬菌体等报道较多,但要应用于生产还要做许多实践工作。
4.5 调节土壤酸碱度
土壤类型不同,决定着土壤湿度、土壤酸碱度和土壤微生物类群,从而影响土壤青枯菌的数量,如沙壤土,特别是粗沙土,青枯病发生重;粘壤土则发病轻。青枯菌最适的pH值为6.6,通常微酸性土壤有利于青枯病发生。因此,轮作换茬或定植时土壤每667 m2施生石灰75~100 kg或草木灰100~150 kg,使土壤呈微碱性,可有效抑制病菌的繁殖和发展,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广州市推广应用改土肥料,即利用碱性肥料改变菜田的酸碱度,一般每667 m2用量为75 kg,对预防辣椒青枯病的发生效果较好。
4.6 加强田间管理
铺设地膜,降低空气湿度,防止病害蔓延;减少中耕除草等农事操作;禁止大水漫灌,提倡穴浇或滴灌,小水勤浇,防止病菌随水传播;及时清理病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棚外深埋,之后在病穴四周撒少量生石灰;及时防治害虫,尤其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等对植株的伤害;利用夏季高温空闲时间,深翻、灌水、闷棚,可有效杀灭土壤病菌。
4.7 化学防治
尚未发病时(一般在坐果初期),喷施7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7~10天1次,连续2~3次,可预防青枯病的发生。
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立即拔除,并穴施2%福尔马林液浇灌消毒,防止土壤病菌蔓延。在发病初期或大雨后喷施波尔多液(1∶1∶240)或100~150 mg/kg农用链霉素,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即可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当发生较重时,可用100~200 mg/kg农用链霉素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连灌3~5次。灌根的同时,也喷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
罗香文,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