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你应该是谁?

2009-04-03龙平波

关键词:润泽文本文章

龙平波

(湖南株洲长鸿实验学校湖南株洲412000)お

因为功利语文教学的出现,语文舍美悦而趋之应试。使得学生失去与母语牵手的冲动,“想说爱你不容易”。怎么办?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

一、 语文教师,站准自己的主导位置。

新课程提出语文教师站准自己的主导位置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师怎样站准自己的位置?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陌生化地感知文本。我们教课文时,不要先看资料和参考,直接用我们的心灵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用自己最初的、最原始的感受来感知文本,这样才能找准导点,准确地用自己的感知经验来为学生的感知导航。其次,要深入研读文本。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我们希望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这一切如果离开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都将是一句空话。我举个例子,请看下面两个句子: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2、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前一句出自初中语文课本,是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的第一句话,后一句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是莫泊桑《项链》里的第一句话。这两篇文章都是开头第一句话中一个“也”字。初读,我们会觉得文章劈头一个“也”字,不合常理吧。其实,第一句这个“也”字是非常重要,它说明东京的前一站无非是这样:“我”对那里没有好感,到东京来,哪晓得东京也是这样。教师深入研读后,引导学生联系鲁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来解读,就明白鲁迅为什么离开东京,为什么弃工从医,继而又弃医从文了。这样,学生到高中读到莫泊桑的《项链》的这一句话时,也许不要教师点拨,他们就会从这个“也”字中理解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宽泛的含义了。

二、 语文教学,回归个性的语言本色

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在不断地反思中领悟到“原色、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才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本真。我认为,语文的本色就是语言的本色。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本真。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是这样的本色语言教学呢?请看一个例子:

于漪老师在讲朱自清的《春》时,讲到“朗润”这个词,师生的双边活动是这样的:

师:“山朗润起来了”这个“朗润”,我们没有碰到过,什么含义?看一下注解:“朗润”。〔指定学生讲一下〕

生:“朗润”,解释为明朗、润泽。

师:“朗润”解释明朗、润泽。为什么?因为春天来了!这个“明朗”跟“润泽”,到底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这一张画:〔展示月历片,山的彩色照片〕“山朗润起来了”——“朗”,就是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润”,因为春风吹遍,我们刚刚不是背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一吹,山上怎么样啊?山清水秀,景色朗润。我们没有学过这个词,我们看一看〔再看图〕,它既有润泽的意思,还有阳光照在上面的明亮的意思。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去年下期,我们初二语文检测有这样一道题:

请你用一段文字,向同学们简介你读过的文学名著的书名及主要内容。

我们看下面两个学生的答案:

甲: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主要内容:从刘备“桃园三结义”然后兄弟三人请诸葛亮出山,然后经历三国之分,最后以晋国结束了三国争王。

乙: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主要内容:记叙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东汉灭亡、三国鼎立,再到晋“三分一统”一段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战火纷飞的历史传奇。

当时给出的评分标准是:名著名称1分,人物1分,内容2分,共4分。

从这道题的出题目的看,肯定是检测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和检测学生的概括能力。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出学生乙的答案比学生甲的答案全面,完整、流畅,也可以看出学生乙的名著阅读情况和概括能力明显优于学生甲。然而得分情况是生甲4分,生乙2分。原因就是评卷老师机械地套用评分标准。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最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的听说读写。也就是说,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要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学个性和学生的语言学习个性。因为学生各不相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对文本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和感受。然而最真实的语言,最美的语言,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从人的真实的感觉、感受和认识中流露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是不能千篇一律的,仍如张大文先生所说“每篇文章有每篇文章的教法”,是不能照搬任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否则,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好像是在背一篇自己没有背熟的文章,惟恐自己忘了什么,惟恐自己出了差错,没有一点自由的感觉,这样的语文教学没有活力,没有生机,学生怎能不感到泛味?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怎能得到发挥?

猜你喜欢

润泽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居住建筑中装配式钢结构的应用经济性分析
倾心之吻
An Interesting Class:贾润泽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郑润泽作品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