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规范答题中提升人文素养

2009-04-03

关键词:应试鉴赏能力答题

余 年

(南京市梅园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18)お

我国作为诗歌的国度,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而语文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还专门有一本《唐诗宋词选读》,可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为了适应高考的要求,我们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训练往往集中体现在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应试能力上,似乎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我认为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应试能力的提高不应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就以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为例,来谈谈我在教学上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 要善于抓准关键词语,把握重要信息

经过反复练习,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借助标题和注释中的补充说明来理解诗词。另外,我们对诗中主要意象也强调得比较多,如松、竹、梅、菊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羌笛、琵琶、胡琴则多用来传达战士思乡之情等等。尽管学生积累和掌握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有了这种审题的意识和敏感性。

值得强调的是,在汉语中动词、形容词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但学生往往很容易忽视。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丽鹂空好音”两句诗,“碧草”“春色”“黄鹂”本该是表现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而大多学生只注重了基本意象的解读,却把这两个关键字忽略掉了,所以在诗歌的理解上就出现了偏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感受诗人情感、进入诗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类似于刚才提到的《蜀相》,大多古诗中都会出现相应的传递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空等,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类词常常成为诗词考察的关节点,抓住这些词,往往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

二、 要注意揣摩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些学生读诗常常只看局部,不看整体,人为地把一句诗孤立起来,断章取义,结果答案离题万里。其实诗的上下句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题目要求把前后两句结合在一起分析,那就是告诉你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要割裂开来理解。

如今年高考江苏卷的鉴赏题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其中有个问题是:“请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有的学生只抓住“一水中分白鹭洲”一句,就误以为诗歌表现了李白因国家分裂而感到心灰意冷。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会从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中的“吴宫、晋代”两个关键词推断出,这一联写的是昔日的金陵古都,吴国繁华的宫廷被花草掩盖,东晋的权贵也早已埋入坟墓。那一时的显赫,只化为一片废墟,“幽径,古丘”就代表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从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意象“山、青天、水、白鹭洲”可推知这一联写的是南京的自然风物。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出题的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衰的感慨。你看,金陵古都历经六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只有这长江水自古至今,波涛汹涌,滚滚东流。人事沧桑变换,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可见,从答题实践中,学生可以得到一定启发,总结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积累一些经验,以后遇到类似的古诗词时,自然就有了大体的理解方向。所以学生通过解答试题,能促进他们诗歌欣赏能力的提高,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也有会利于他们应试能力的提高。

三、 要有规范表述的意识

诗歌鉴赏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古代诗歌既要能“意会”又要能“言传”。

有些学生答题时随意性比较大,遣词造句缺乏规范意识。不会说“行话”,只会用一些“口水化”的语言表达他的理解。并且,思路混乱,毫无章法,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表达不够连贯和严密。

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些文学鉴赏的术语,让他们掌握,如,反映诗人心情的:沉郁忧愤、孤独伤感、恬淡闲适、乐观豁达、愤世嫉俗等;反映诗歌总体氛围特点的:寂寥冷落、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清等;反映诗歌语言特色的:质朴自然、清新秀丽、含蓄委婉等。学生肚里有货,下笔才有言,必要的术语积累是做好诗歌鉴赏题目的关键。

另外,还教给学生一些答题模式。如题目问某句诗的表达效果,你就应当回答:此句借助意象,描绘出情景(塑造了形象),运用手法,表达了的内容,从而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法可依,有路可循,才能临场不窘迫。

比如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中“雁引愁心去”的“引”字为什么用得好,你不能只是说:“太好了,精彩极了!”你要能告诉别人好在哪里,为什么用的绝妙,这才是有较高鉴赏能力的体现。你的答题思路应当是这样的:先解释“引”有“带走”之意,此句是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用了拟人的手法,并且与下句“山衔好月来”相互映衬,巧妙地表现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的欣喜之情。这样的陈述就显得思路清晰,表达规范而有章法。掌握答题规则,看起来主要是为应试而准备的,但其实,鉴赏诗歌的要求本来就包括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语言把感受到的形象,领悟到的思想内涵,体味到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学会使用一些鉴赏术语,掌握一定的答题规则,不仅能让答题更规范,表达更精炼,而且也体现出一个人较高的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 分析要详实而不脱离原诗

有些学生答题时常常过于简单笼统,比如回答诗歌抒发的感情,就是一个词:忧伤,却不交代因何原因引起,有哪几方面的感情。甚至有的学生把题目中的“简析”理解为自己发表感想。如简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有的学生写成“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过节的时候,诗人有家难回,他的遭遇的确让人同情”。这就是游离了诗句本身,信马由缰,任意发挥.

正确的做法是,看清题目角度限制,加强分析,而不是另立炉灶,偏离题意。比如题目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那我们就要考虑诗里写了那些景,是怎样描绘的;抒发了什么情,是通过什么方式抒发的;景和情是怎样结合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给人什么启迪或联想。如赏析孟浩然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情和景。通过分析,我们就会发现,首联先写使人哀愁的猿声,后写沧江急流景象。颔联写风吹树叶发出鸣响,后写月下孤舟的景象。两联都是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来写景的。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抒情。所以前两联是借景抒情,烘托孤独惆怅的情绪。后两联的意思非常明了,直接揭示了诗人愁苦之情缘自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所以是直抒胸臆。

这些看似都是以应试为目的,其实,结合诗作本身知人论世,探究关键词把握重要信息,揣摩诗句之间内在联系,分析详实而不脱离原诗,组织语言规范表述等等原本就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正是在这种揣摩、分析、判断、表达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同样,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能有效促进他们应试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答题更准确,分析更见功力。所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应试能力的提高在诗歌鉴赏这一方面是可以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主要参考文献:

贺新辉/吕晴飞著《中国历代古典诗词鉴赏全套装》中国妇女出版社

萧涤非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碧波/邹尊兴著《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应试鉴赏能力答题
小学美术课堂中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喜欢的话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