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进展
2009-04-02
Wing-Huen Ip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aiwan,China
Marc Duldig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Australia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2007, 221pp.
Hardcover
ISBN 9789812709868
叶永炫等主编
众所周知,美国早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后来欧洲成立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从2002年开始,又成立亚洲海洋地球科学学会(AOGS),由台湾著名学者Wing睭uen Ip(叶永炫)教授担任首届主席。该会开始主办和出版地球科学进展5卷集,分别为:第1卷固体地球(SE);第2卷日地关系(ST);第3卷行星科学(PS);第4卷水文科学(HS);第5卷海洋和大气(OA)。至2007年,开始组织出版4卷集的地球科学进展,仍由叶永炫担任总主编,已出版有第6卷水文科学(HS),第7卷行星科学(PS),由A.Bhardwzj主编,第8卷日地关系(ST),由M.Duldig主编和即将出版的第9卷,包括固体地球(SE)、海洋科学(OS)和大气科学(AS)在内。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且先评介相近内容的两卷—第7卷和第8卷。
第7卷为行星科学(PS),共载有论文18篇,分别由日本学者10篇,法、德、美各2篇,意、台各1篇所构成。法国学者论述火星和金星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的相似性和差异;德国学者认为对火星大气的温度和风场,使用微波望远镜(JCMT)探测要比红外探测具有三个优点,并将微波探测结果与火星大气环流模式比较。日本学者许多论文中,有2篇涉及探测月球计划,称为SELENE探险者和月球A号;另有1篇计划对木星磁层和极光进行探测;还有1篇计划用气球载有Schmidt睠assegrain望远镜,用于探测有无天文生物迹象的行星际塵粒,因此十分令人注意。日本学者其余论文,涉及实验室或观象台探讨芳香碳氢(PAN)或氧化钛和Mg2SiO4之类。此外,意大利与他国合作,利用偏振测星,探究小行星的成分;西班牙和法国学者从事彗星、流星和行星际塵粒(IDPs)的探讨;美国著名学者K.OBrien根据自身经历,撰写成“从核弹坑至太阳和宇宙线”一文。
第8卷为日地关系(ST),共载有论文16篇,分别由日本学者7篇、俄罗斯学者3篇,其它为澳、美、加等各1篇,主要选自2006年7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三届亚海地球科学会(AOGS)的文章。卷首有日本著名学者Y.Kamide的文章,题为“从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到电子地球物理年eGY”,强调今后日地物理研究使用地面和空间时观测记录的重要性。其它日本学者顺次讨论“磁暴与亚暴”、“太阳质子事件”、“地磁脉动”和“特强磁暴期间电离层电子总含量”在空间天气中的行为和作用。此外,巴西学者对高速流和长时期AE指数的磁扰和极光活动予以评述。北京天文台S.T.Wang等人对2004年三次射电(10用31日、11月3日和6日)(1.10~1.34 GHz)爆发的细微结构(ES)进行分析。加拿大学者设计一个新的中性大气分析器(ANA),用于电离层-热层中性大气质量和速率的测量分析。本卷另一显著特点,在于同时发表有银河宇宙线在日球层中调制和传播和航机辐射损伤测量和预告的文章,共有5~6篇之多,其中莫斯科IZMIRAN研究所的L.Dormzn连续发表3篇;余由美、澳、加、日的学者共发表3篇。
这二本新书图表与文献齐全,可供行星科学(PS)和日地物理(ST)有关专业的学者和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朱岗崑,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Tschu Kangkun, Professor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