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医、学法到管理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
2009-04-02陈言
陈 言
杨超的普通话中,依旧留存着一些上海口音,普通南方人的中等身材。稳重细腻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让杨超从四十年前的一名插队知青,走到了今天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的掌舵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兼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位上。
1977年,在农村插过队、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的杨超,完成了在外语大学里的学习,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能够到国外去开眼界的人物之一。杨超回忆说:“三十年前从北京到伦敦,要飞三十多个小时,中途停靠两个机场。我那时二十多岁,坐在飞机最后面。别的乘客中途下去了,看我们还坐在那里,问我们去哪里。我告诉他是去英国开会。对方很难相信,反复问我们是不是去英国打乒乓球。”三十年前,去国外开会那是难以想象的事,能出国的最多的是那些乒乓球运动员。
自2005年成为中国人寿集团公司总裁和股份公司董事长以后,杨超几个月不去国外开会反而要让人觉得奇怪了。2008年9月美国暴发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金融指数跌幅接近60%,金融机构的估值大幅下跌,资产泡沫和水分被大量挤出。危机还造成不少欧美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很多企业、机构把救助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国人寿身上。现在流动性比较充足的中国保险企业有了走出国门、通过业务收购和海外股权并购、实质性地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此时杨超需要判断何时出手,如何来应对这种剧变的国际环境。
在国外的10年工作经验,让杨超具有某种来自感官上的对国外企业、全球经济局势作出判断的能力。在保险业从业33年,还让杨超对国内外这个行业的一草一木有着超出他人的理解。如果中国人寿在国内的工作重点是“调结构、增效益”的话,那么杨超的十二字方针中的“防风险、稳增长”,则多少有些对在国际市场上到底该如何行动,给出了一个方向。朝着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目标前进这个不会有变化,但杨超不允许自己在这条路上有半点闪失。
说到“增效益”,杨超看到国家刺激内需、保障民生的政策给保险业提供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城镇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合作医疗的快速发展,让整个社会基本保障面得到扩大,而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带动了地方及私营投资部门十几万亿的投资规模。“保险业有了切入进去的好时机。”杨超说。
杨超要做的是,让中国人寿这样的大型保险企业发挥投资的功能。他这里有资金优势,可以在国家振兴经济的大政策下,通过保险资金的投资来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杨超还看到,还可以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创新产品服务,为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相应保障。
指挥70万员工从个人、企业那里一单一单地做保险,回答国内外股东提出的各种问题,杨超有条不紊。“年轻时我学过医。医生就是要给人治病,发现病情,找到病根,及时给出处方,对症下药。企业也是个活物,会不断遭遇各种问题,需要管理者一个一个地去治理,确保可持续健康生存与发展。”在杨超的眼中,保险公司负责人与一名医生,在工作理念和方法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但企业的治理毕竟又不同于医生的望闻问切。杨超说:“我后来还学习了法律。法律的思维方式,让我在处理工作时,不是因为谁催得紧,就先办哪个工作。一切工作要有序,按照法律顺序、规定程序来。”
像医生一样关注企业健康,像律师法官一样要求企业依法合规、遵纪守法。中国人寿连续六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2008年位居第159位,比2007年上升了33位。总裁杨超的作用,不用其他数据、语言去表述,国际社会自有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