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月亮照样圆

2009-04-02

经济 2009年3期
关键词:淅川淅川县农民工

王 伟

春节农闲,河南省淅川县兆鸿电冶有限公司里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金融危机期间停产的2台冶炼炉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又点火“复苏”,100余名工人顺利实现就业。公司董事长赵宏俊告诉《经济》记者,本着为农民工寻找就业机会的原则,这次新招录的工人中,有60%是返乡农民工。自去年11月份以来,淅川县已经有3.2万返乡农民工

实现了家门口再就业。

淅川县有73万人,劳动力总数为41.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7%,2008年就有10.9万人在外务工。春节期间,记者走访淅川城乡,详细解读了农民工走南闯北赚大钱以及返乡创大业的心路历程。

农民工:他乡月亮似更圆

“现在很多的农民工有一种观念,总认为外地的月亮比较圆,在大城市打工比较风光,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宁肯少拿工资也不愿返乡务工。”在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如是说。一位刚刚返乡的年轻农民工说:“我原来在县里一家企业上班,工资待遇也不低,但我还是想到南方闯闯”

寺湾镇前营村毛韶峰一家五口人,农田4亩多,一年收入不足2000元。自2006年开始,夫妻俩留下孩子来到天津,妻子找了个做饭的活计,毛韶峰则搞起建筑业,一年净收入少说也2万元。“家里就几亩田地,父母就可操持了。在外面收入就比在家强呀!”刚刚返乡的毛韶峰这样对记者说。淅川县大部分劳动力都不愿守在家乡那几亩田地上,总走不出“外出才能赚大钱”的误区,将家中的田地和孩子留给父母,独自外出“创业”。

淅川县在外务工基本呈现出“南征北战”的局面。“南征”即以女工为主南下进工厂,“北战”以男工为主北上搞建筑。众所周知,南部沿海城市开放早、发展快,各类企业厂房鳞次栉比,这就为一些青年男女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西部和东北地区正在迅猛发展的建筑业则让更多青壮年有了“出力流汗”的一席之地。去向相对集中的省份有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天津、新疆等。

据了解,2007年淅川县外出务工收入达到8.5亿元,平均每个务工农民创收7390元。据此推算,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38%,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收33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67%,近5万个家庭由此走上小康之路。西簧乡大余沟村胡有昌夫妻俩,自2004年双双到天津务工,以不足千元搞小吃起家,不到三年他们就有了30万元固定资产。

社会:借得月光好行船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8月份以来,淅川返乡农民工总数达4.6万余人。这部分返乡农民工在沿海地区的平均工作年限在四年以上,接受过先进的企业管理,掌握着一技之长,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正日益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上集镇侯新德在外搞大理石加工致了富,返乡后带头为家乡捐资修路、修水利、办教育和福利事业,反哺家乡从事新农村建设。这充分说明,这些“务工能人”返乡创业,为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开拓全民创业的新局面做出了示范,为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开辟了新的领域。

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都在城镇和县城,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特别是扩大了税源,这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小城镇扩张之路。农民工返乡创业把优势资源由城市引向农村,由经济发达地区引向不发达地区,这样的流动,把城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沿海发达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格局,是不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返乡农民工在创业中通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通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政府:家乡月亮照样圆

作为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淅川县委、县政府时刻关心着外出务工者的去向和动态,针对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众多,再就业、创业难度较大等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积极为农民工寻找就业门路,让他们家乡创业,使他们真正感到“家乡月亮照样圆”。

去年10月,淅川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以及建立政策扶持体系、创业服务体系、组织保障等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11月,针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的农民工回流返乡状况,县政府又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返乡农民工有关工作的通知》,制订了七条针对性措施,要求拓宽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

淅川县各商业性金融机构适当设立农村金融网点,加大金融设施投入力度,提高为农民工创业的金融服务质量。运用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信贷资金支持。荆紫关镇按照“六户联保”模式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借款,目前已为230人提供贷款1200万元。自去年10月以来,淅川县共提供贷款7600万元。

淅川县建立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村成人文化学校为基础的培训网络。针对返乡农民工的需求主要对机械、电子电工、数控技术、计算机、餐饮烹饪、养殖等专业进行培训。对参加培训人员实行免学费、食宿费、补助误工费的“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10月8日,西簧乡李志强从广东东莞富士康公司返乡后,到县人劳局报名参加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回家后即开办一家小型养鸡场。如今,李志强拥有蛋鸡2万只,每天产蛋170公斤左右,销售额达1100余元。

金融危机出现后,淅川县把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服务工作向主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延伸,培育和壮大养殖业、加工业、商贸流通等产业,加快涵养农民就业的蓄水池。在上集、荆紫关、九重等乡镇规划建设了三个高标准的工业小区。目前,全县已在三大工业园区新上项目50余个,拉动就业2400多人。淅川县委书记崔军告诉记者,要长效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实体经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淅川将坚定信心着力打造千亿级工业强区,力争到2012年,培育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0户,从业人员每年增加5000人以上。

农民:“凤还巢”为我引回“金蛋蛋”

“昔日输出劳动力,今日引进生产力”。优惠的政策、宽松的投资环境,使一大批走出黄土地的打工仔、打工妹纷纷回乡创业、就业,演绎着一曲曲“凤还巢”的创业热潮。

淅川县金运饲料有限公司是一座固定资产500万元、占地12亩的高新技术企业、淅川县民营科技企业。谁也不会想到,这家企业的老板周庆锋曾在广东务工数十年。去年底建厂以来,实现销售收入800余万元、利税120万元,安置12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55岁的村民孙天毅做梦也没想到如今能在村头打工挣钱。“我这一把年纪了,能当工人,一月还能挣1000多元呢。多亏了庆锋办了这个厂。”孙天毅高兴地说。去年至今,该县招回像周庆锋这样的返乡青年560多名,支持创办投资在500万元的企业34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

“只要引导有方,返乡农民工不但不是包袱,反而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面对农民工返乡潮,淅川县委书记崔军说:“引导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既有利于实现农民工自身就业,也有利于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用好这个机遇,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把‘凤还巢工程做成造福百姓的一篇大文章。”

猜你喜欢

淅川淅川县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持续发力 多元投入 淅川县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淅川兰沟墓葬区M12 和M25 发掘现场
淅川县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生态淅川”建设中的人大力量
淅川县
淅川:教育事业在人大监督中结硕果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