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研、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初探
2009-04-01赵宏
赵 宏
摘要;在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探索一条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家讲座与案例观摩结合、全员参与的小组研讨与个人在岗自修结合,让学员在参与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实践中提高的“学、研、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是提高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模式;
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素质高低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可是我国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在过去很大程度上采用的却是比较单一的、统一化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良好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过于单一、统一化的培训不能因材施教,理论学习和教学实际比较脱节,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不强,满足不了校长、教师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需要,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找适合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模式和方法已十分必要。为此,在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探索一条宏观与微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家讲座与案例观摩结合、全员参与的小组研讨与个人在岗自修结合,让学员在参与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实践中提高的“学、研、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是提高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学、研、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主要包括集中理论学习、在岗研修学习、基地实践三个主要内容,基本活动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
此模式的操作重点是:
一、立足中小学校长,教师的需要,认真开展学习调研,科学施训,让校长、教师们的“学”更有针对性
在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中,集中学习是一个常规的,也是关键的学习环节。学什么?怎么学?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研、实践”一体化培训基本活动安排表
这就要求在每一次培训中都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事先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受培训者的情况和需求,认真开展学习前的调研,精心安排课程,让每一次集中培训学习都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例如,2006年3月~2007年3月,我院承担了南宁市“农村中小学校长研修班”培训项目,在集中学习内容的确定上,我们就与当地教育局相关领导以及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多次沟通,反复论证,针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当地农村中小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校发展缺乏规划、教师校本教研较少、学校管理不规范等,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培训的三大目标:一是掌握学校发展规划的技术与方法,熟悉运用学校发展规划的技巧与策略,培训后制定符合自身学校实际的学校发展规划方案,组织实施、监测与评估,进行反馈与改进。二是搭建起符合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校本研修的管理平台,组织本校教师运用《教师教育行动研究手册》开展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并形成经验案例。三是完善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能力,并通过1—2年的努力,使学校成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资源中心,成为当地“义务教育”规范管理示范学校。为本次培训量身定做了科学性与针对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如《教育改革与校长专业化发展》、《学校发展规划(SDP)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学校发展》、《学校管理中常见法律问题专家对话》,《学校管理与有效沟通》、《如何组织和开展教师校本研修》、《优秀校长经验谈——优秀校长成长故事》等。
培训前的系列调研与论证,有利于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到参加培训学员的现状,掌握学员培训学习的需求,为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研制集中培训和基地研修的方案提供充分的依据,为培训的成功做好铺垫。
确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后,还要做到“科学施训”,加强学习的实效性。“科学施训”是集中培训学习的重中之重,是“学、研、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成败的关键。
在集中学习阶段,要首先在培训教师的配备上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多重资源,尽可能进行师资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组成既有行政领导、理论专家,又有优秀一线学校校长、教师参与的多元化的结构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样的师资队伍能从不同的视角,对相关的培训问题进行精彩的讲述,使集中学习更到位,更有实效。在各学科的教师培训中,还可以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学习。例如,小学思品学科“情景创设——小组讨论——大组分享”的有效学习方式;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演示、模仿、改良、创新”的学习方式等。充分挖掘学员资源,强调参与与分享,学员们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大家围绕中心话题积极探讨,即席写提纲、当堂发言,让大家在思想激烈碰撞中不断开阔思路,得到收获。
立足了学员的需要,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让“学”有针对性,“学”有实效性,才能为“学、研、实践”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借助高校教师的研究优势,认真进行指导,让校长,教师们的“研”更加到位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在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中要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就必须要在培训中唤起受训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碰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问题中反思,在行动中研究是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步骤。
在实施各级各类的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中,为了避免出现“集中培训结束,学习即结束”的情况,可采取培训重心后移的原则,设计片区联动“学习型”小组的专题研修和学员在岗自修两个内容。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和训后问效。营造出一个“学习型”的培训氛围,让每位参训校长和教师都能自觉进入到自我学习的机制中。
同时,积极借助高校教师的研究能力优势,通过开设培训网站、网上班级公共邮箱、书面通讯、电话联系、跟踪指导以及导师组成员到学员所在学校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等形式,搭建一个立体的交流平台。努力实现长期指导、全过程培训,让校长、教师们的“研”更加到位。
例如,在“南宁市农村中小学校长班”集中培训后期,我们就要求学员以相邻地域为前提,把小学班的校长组成12个片区学习小组,把中学班的校长组成5个片区学习小组。每区域选一所学校作为培训后重点监控学校,并以该学校为龙头定期进行学习小组研讨活动。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计划包括活动的时间、主持人、地点和研讨主题等详细内容。
南宁市农村中学校长研修班小组学习活动计划(摘要)
在岗研修阶段,每个学习小组都开展至少两次以上的片区互动学习交流活动,活动计划统一在网上的班级公共邮箱公布,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告之学
员,小组也可以根据特殊情况再做调整。片区活动期间由培训学院根据学员小组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派一些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的专家参加到学习小组活动中去,进行跟踪指导,和学员一起探讨在岗研修中发现的学校管理中的一些困惑,给予相应的指导,保证片区活动的有效进行。
片区联动式的“学习型”小组的建立与定期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参训教师、校长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许多学员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理论之后,会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组织他们边在岗研修边研讨交流,既有利于他们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又有利于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到了针对实际学理论,解决问题有特色,而且还能根据需要,及时补充一些专项业务内容。
除了对各片区开展小组学习派出专家进行跟踪指导外,还可以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科研信息前沿阵地的作用,不定期向学员所在学校提供各种教育教学方面的先进信息及培训资讯,向选拔出来的重点扶持学校开展免费送书活动。既给农村学校解决了校本教研缺乏理论学习材料的问题,也可舒缓一些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开展的部分经费压力。
三、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一线专家的资源优势,建立研修基地,让校长、教师们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修养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讲的是理论的学习和思考力、辨别力的培养,这四者最终都要落实到“行”上。所以校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不能离开学校,不能离开课堂。
由此可见,基地实践也是整个培训的重要一环,同时是理论转化成实践、提升校长、教师实际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为了提高基地实践的质量,需要事先建立以各优秀中小学校组成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网络,聘请基地学校的优秀校长、教师担任导师。
基地实践阶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参训校长跟班学习,基地导师带徒现场体验
参训校长、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着理论学习中的课题(问题)到培训实践基地学校进行观察、体验、学习。基地导师通过现身说法、案例剖析、现场诊断等方式,与学员之间开展面对面的互动式的研讨,帮助学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员在研修过程中,按研修要求认真学习,每天写好研修日记,并撰写研修报告。
(二)参训教师亲身参与教学实践
对教师来说,培训理念的巩固以及转化为行为都需要一个个鲜活的教学事实来支撑。围绕学科进行说课、评课和上课,能让参训教师进一步感悟和理解新课程理念,并进一步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参训学员在基地实践中每天都要参与听课和评课活动。跟班一周后每人至少要亲自参与一次说课和上课活动,课后参训教师们相互的广泛交流与充分的讨论以及导师、专家的点评,对参训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能起到巨大的帮助。
基地实践充分发挥了一线专家的资源优势,真正将理论落实到学员的教育教学行为变化上,体现了学员在“做中学”和“研中用”的理念,彰显了培训的特色与成效。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只有创新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采用“学、研、实践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力求体现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立体化、多层面、大视角的特点,才能有效地提升培训质量,真正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郭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