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和培养途径分析
2009-04-01杨国安
杨国安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使责任教育形成一个更为开放、灵活、实效的体系,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责任教育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所以责任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要义。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使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国家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责任,是指行为主体对特定社会关系中存在任务的自由认识和自觉服从。大学生责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以责任意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塑造他们科学的责任观。所谓责任感,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内心信念驱使下自觉履行对社会、他人等所应尽的职责。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律令,是个体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的自觉行动,是把个体完全融入集体的高级情感。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波士顿大学伦理道德和品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凯文·顿安指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校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在它们的学生中培养道德、品德、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感。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也引起了世界性教育组织的密切关注,教育主题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学会负责”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了21世纪人才素质研讨会,认为21世纪的人才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第一张是学术性的,第二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是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研讨会同时指出,没有第三张通行证,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1998年,该组织在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我党也先后提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之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说明我党正在用“以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理念建设我们的党、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之根本在人,而塑造社会人之根本又在思想道德教育,德育的本质则是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是对民族、历史有充分责任心的人,是能主动承担社会主义公民义务的人,是肯于并勇于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人。理想、道德、纪律应该成为个人责任感的一部分,也应该落实到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行为方式上。一个人只有当他对自己的行为敢于向社会负责时,他才可能萌生创新的意识和热情,才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社会的和谐,也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乃至世界的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据调查,一部分大学生对个人理想的认识重心偏向低层次,在现实选择中,他们把追求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放在突出地位。表现在专业选择上,他们追逐“就业去向好”“工资收入高”的专业;表现在学习上,他们轻理论基础重实用技术。在选择职业时,他们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考虑择业的因素时占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对口并能发挥特长”“经济收入高”“工作轻松而稳定”。这表明一部分大学生考虑个人利益较多,考虑社会需要较少。
一部分大学生在责任观念上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据有关方面关于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占首位的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选择“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的仅占9.7%,而选择“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很多大学生兼顾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但他们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发展。
还有一些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在大学中混文凭,信奉“60分万岁”,把许多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吃喝玩乐之中。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有45.2%的人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之一就是生命意识淡薄。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报告显示,自杀已成为20~34岁人群的首要死因,约占26.04%。2006年5月,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名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大学生心理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部分大学生不仅不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校中违法犯罪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26%,每年都会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因杀人、伤人、打架、盗窃、吸毒等涉足犯罪。
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缺失家庭责任感。2004年11月,一封署名“一位辛酸父亲”的家信引发了社会的强烈震撼,“啃老族”“月光族”和对待爱情“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随意性都可以看出一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2007年2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东北大学与大学生共度春节时说:“大学生必须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如果连老师同学都不爱的人,连父母亲朋都不爱的人,他也不会爱社会,不会爱祖国和人民。”可见,家庭责任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首先,当前的学校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的责任教育。长期以来,教育职能机构和社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衡量标准就是分数。在这一衡量标准的影响下,高中把升学作为工作重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当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最关心的是将来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高校的生源、声誉也与大学生就业紧密挂钩,因此,一些高校只强调知识教育,轻视责任教育,仅仅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在承担责任中发展。
其次,我国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使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家庭责任观念淡薄,不懂得感恩,总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理所当然。他们只愿享受家庭的关爱与照顾,不愿承担家庭责任,只愿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不愿为家庭有所付出。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弱化了大学生责任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些大学生只关注个人利益,重索取轻奉献,重物质实惠轻道德培养,所以,他们眼中的社会整体利益变得越来越模糊。再加上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就会片面地认为人人为己就是社会规则。他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在承担责任中收获幸福的事实,致使他们在学习中只追求功利性的东西,而弱化了对自身人格品德、道德素质的提升。
四、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途径
1.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让学生系统接受责任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问题。一句话,就是要进行责任教育,就是要加强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教育。”其他三门课程都从不同角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指导。“思政课”是最有效的责任教育途径,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让它在责任教育中切实起到作用,而不是搞形式、走过场,仅仅成为学生拿学分的课程。
2.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责任的重要性。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把大学校园建设成影响学生责任行为和责任意识的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要注重责任教育标语的使用。一是充分利用展板等形式宣传责任教育的内容;二是经常举办以“负责任”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感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对责任案例进行宣传,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四是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责任意识的认识水平,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
3.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鼓励大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街道、社区、工厂、商店、农村等调查了解情况和体验生活,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变化。学校可以让大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走出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让他们明白,他们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要对国家、社会、家庭负责。这样,大学生回到校园之后,会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也会让自己的理想增加责任的色彩。
4.教育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学校要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松下幸之助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绝不只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简单回报,更是大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感恩不是简单地在感恩节举办个感恩活动,而是要让它成为学生每一天的必修课。大学生要常想为自己辛勤忙碌的父母,要常给他们打个电话,而不是与父母联系就是要钱,同时要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珍惜老师们的劳动成果,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要常对帮助自己的人说声“谢谢”……高校要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四自”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同学自己帮,自己的进步自己争。
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感是不值得信赖的,是不能托以大事的,更不足以立身;一个没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使责任教育形成一个更为开放、灵活、实效的体系,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娟娟,吴建华.浅议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李萍.德育教育:高校德育的一个全新课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高艳青.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其培养[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
[4]李洁.追因与反思:大学责任教育之现状[J].江苏高教,2006,(4).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