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应该回归本质
2009-04-01陈国林
在当今的中国,高考指挥棒的威力是勿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这根棒指引的方向就显得十分重要,倘使指得不正确,则很可能将中国的基础教育引向歧途,说得更严重点,会贻误若干代人,甚至中国未来的发展。分析一下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就不得不让人产生这样的担忧。高考作文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作文本质、远离中学实际,这不得不让我们大喊一声:“高考作文到了该回归本质的时候了!”
一、避免过于诗化,应回归生活的本质
继2006年高考作文题“谈意气”、“愿景”、“人与路”、“走与停”、“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屡遭诟病之后,2007年的“诗意地生活”、“怀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心中的一泓秋水”、“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再次遭致非议。这些看似富于“诗意”和“文化内涵”,“发挥空间很大”的作文题,却让人感到高考作文正迷失在“诗意的天空”。试想,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城里的学生,有几个知道“篮”为何物?整天忙于高考的学生有几个会体味到生活中的“诗意”?留给考生的空间大多只能是胡编乱造和无病呻吟,如此影响到下一届、更下一届学生,甚至影响到初中作文教学,那么,我们这个本已浮躁的社会,又会增加多少“生力军”?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回视我们祖先的文章(当然不是高考现场作文),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再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无不提倡文章应反映真实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而古人的经验多年以来竟然被我们抛弃得近乎一干二净。
再看看外国高考作文题。美国的高考作文题:怎样改进种族关系、都市中的安全、街头的数学、回家、如何消磨时间、心脏是如何工作的、圣诞节、美国人、美国新的精神状态、为什么体形纤瘦就是时髦、复活节、地球今日遭受污染。法国2006年的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法国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美国GRE考试近几年的作文题:最终而言,竞争将对社会利大于弊;理解当代文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去分析其年轻一代人身上的各种趋势;所有人都有必要去阅读诗歌、小说、神话和其他类型的想象性文学;尽管许多人认为当代生活的奢侈与便利全然无害,但它们实际上使人们无法成为真正强有力且独立的个体;遵循常规做法和常规思维模式,世界上几乎不可能有人取得成功。
不难发现,与我们的高考题相比,法美等国的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公共话题。学生必须关心和熟悉现实,积累写作材料,才可以厚积薄发,畅所欲言。而我们的作文题则含蓄、诗意、空灵、虚幻、玄妙。它所引导的是远离时代,远离自我的存在,凌空蹈虚。命题者还要责怪学生无中生有,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没有真实的思想和意趣,岂不怪哉!
可喜的是,这种现状在2008年高考中出现了转机。“既要实现人的人道,又要赞天地之化育,守万物之生机,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宇宙关怀、存在关怀统一起来”(刘再复:《文学的反思》)的作文题纷纷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浙江卷作文:触摸城市与感受农村;四川卷作文:以“坚强”为题;宁夏卷:依照慈善和环保的故事写文章;广东卷: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江西以洞庭湖鼠害为背景,要求用田鼠的口吻或者用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等。不难发现,2008年各地的高考作文凸显出一种“与现实的律动”:它们既着眼于当前举国关注的抗震救灾;也不忘把目光投向一直是政策和舆论风尖浪口的“三农问题”;既关注于慈善与环保的公共难题,更聚焦于学生的个人体验和良性品格塑成。
“不要忘记,参加高考的学生更是千万公民中的一份子。不能忘记,我们的高考作文是反映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现实载体,更有着选拔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与千秋家国相呼吸,与故园命运共患难从来都是一个合格公民、合格人才的应有品格。”(《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着重于与现实接轨》,荆楚网2008年6月7日)让原本长期悬于半空的高考作文命题落地,把考生的目光由单一的校园生活延伸到内涵更丰富的社会考量,促成现代公民意识的生成——它同样彰显出高考本应有的思想与责任。
2008高考作文命题所呈现出来的对现实生活和人文的关注,无疑带有正确导向性,希望这一正确的导向能一直延续下去,更希望它能影响中学作文教学。
二、避免过于随意化,应回归作文的本质
作文的本质是什么?张中行先生告诫我们,作文不仅是一门课,不仅是我们的一种表达工具、技能,它更是个体生命重要的生存、生活方式。生存、生活方式,不仅仅是指内容上关注生活,关注生命,更在于优化思维方式、提升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虽然《考试说明》在作文发展等级方面提出了诸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有个性色彩等要求,但是,在高考作文试题要求中,我们没有能明确地体会到这一点。2007年高考试题:“摔了一跤”、“春夜喜雨”、“我能”、“酸甜苦辣说高考”、“要说爱你不容易”、“母语”、“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等,仅从这些作文题看,似乎看不出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看不出对写作素养的考核。简单说,尽管在阅卷时好像有类似的要求,但从高考作文题对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要求有很大的模糊性,也给阅卷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
作文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更是提升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帮助学生成就优秀人生的一座桥梁”(王小弘:《作文魔法书》)。作为“优秀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培养则应成为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成为考核作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既然如此,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题则理应对这些能力考核提出明确要求,进而正确地引导中学作文教学。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它既需要智力因素,又需要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其中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多维的结构。在写作训练中,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方面,除了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更主要的是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对未来的想象,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和幻想,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做一些求异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触即发,深刻、独特、别具匠心,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捷径。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提出,作文的观察需要直觉思维,选材需要发散思维,表达需要形象思维,结构需要逻辑思维,主题需要辩证思维。作文几乎成为提升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最重要的途径。“人生因写作而精彩,人生因写作而不朽。作文的成长,也就是个体生命的成长。”(王寿山:《作文的本质》)那么,高考作文、中学作文教学还能忽视甚至藐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训练考核吗?我们期待着清晰而有序的对思维能力进行考查的作文题尽快在高考中出现。
三、避免过于理想化,应回归教学的本质
高考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检测,自然应符合中学的具体情况,符合中学生的具体情况。
中学属于基础教育,其特点是基础性;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文体表达思想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培养作家。高考作文,从命题到检测标准的确定都应以此为原则。过于理想化的要求,会误导中学作文教学。
从高考命题看,除了上文提到的内容上过于诗化外,在对文体要求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近几年,绝大多数省份对文体的要求是“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这看起来是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给学生很大的空间,是尊重学生个性,但这种理想化的构想带来的现实是,记叙文、散文扎堆,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寥若晨星,非驴非马四不像的文章不断涌现。
《考试说明》已经明确规定“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具体说,每位合格的中学生,都应当能写出符合“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文体特征的文章。不限文体,实则为部分学生逃避大纲要求找到合适的借口,也为他们今后发展埋下祸根,因为从我国的实际看,很多中学生升入高校后,就不再学习语文,不再进行规范作文的训练;而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最需要的不是会写小说或散文,而是要会写论文、写说明文、写常见的应用文。“父亲又跟我说过,说明文非认认真真练习不可。一则因为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几乎处处要用到说明文;二则,练习说明文可以为写别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叶至善:关于《景泰蓝的制作》)议论文不规范,写出来的论文缺少逻辑性;说明文不规范,连自己的研究成果都说不清楚。如此,高校老师指责中学的语文老师也就不奇怪了。在生活实际中不能缺少必要的文字凭证,如借条、收据、证明信、申请书等,高中毕业或大学毕业都不会写申请书,不会出通知,难道中学作文教学没有责任?难道高考作文的命题者没有责任?“如何消磨时间”、“心脏是如何工作的”、“都市中的安全”、“怎样改进种族关系”一类美国高考作文题何时能出现在国内的高考试卷上呢?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看起来很美丽,但理想化、模糊化的要求,无形中影响着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跟风,误导了中学作文教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不少老师明确要求学生平时就训练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考试时就写某一种文体。这种指导思想,不仅影响到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危害之大,流毒之深,我想是当初首倡者所没有预料到的。但我以为,责任不完全在中学,板子应打在高考命题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明确文体要求,每年的文体不尽相同,让中学老师无法估测到今年考查什么文体,那么在中学阶段作文训练时,谁也不敢专攻某种文体,而忽视其他文体,包括常见应用文。
在中国,高考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应利用高考积极的影响力,命好作文题,给中学作文教学一个积极的引导,使中学作文教学回归自己的本质。
陈国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