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忧思
2009-04-01吴伟星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真的成了“明日黄花”?
请先看一段网评:
高中语文教师也别在这里愤愤不平了。
其实我们都是很功利的。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
中考不考语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就不教。高考涉及到语法,所以你们就要教。
初中教师能顾及好自己的三年就是了,不承担为高中教师服务的义务。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责任田吧。
至于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了吧,让我们的后人去完成吧。
以上是百度网上网友就是否能淡化语法这一问题的评论,颇具典型性。
当然,我们对该评论不敢苟同。
当今初中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法”的主要表现为语法知识内容过简,语法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准确性。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初三毕业,许多学生不懂形声字,错别字连篇,却不知为什么是“错字”、“别字”;许多学生连词性都辨不清;句子较短还好说,句子一长,许多学生抓不住句子的主干,不能提取句子传递的主要信息,“一叶障目”,感到如坠云雾,不知所云…
淡化语法,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试想,教师不必费神费力讲解、启发、点拨、疏理、释疑,何乐而不为?学生不必动脑、动手、分析、归纳、理解,岂不“皆大欢喜”?没有了“迎难而上”的痛苦,而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这似乎正是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成为“明日黄花”而鲜有人持异议的根源之一。
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真的能成为“明日黄花”?
探究语法教学是否重要,有必要对“语法”这一概念作一界定。
什么是语法?
黄伯荣、廖序东所编的《现代汉语》中是这样界定的:“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可见,语法所包含的规律是很广的。包括词怎样组合成短语,词或短语怎样构成各种句子,单句又以什么关系、什么方式构成复句,等等。就其普及面来说,与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日常生活、口语交际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法与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社戏》)。只有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学生才会明白:句子的主干是什么?句子的主干是:清香夹杂吹来,月色朦胧。什么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所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是什么关系?“豆麦”和“水草”是并列关系。“朦胧”这一词语用得好,好在何处?“朦胧”这一词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新鲜、生动,写出了月色与水气水乳交融的情状。如果学生能这样分析,那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透彻、深刻了。
又如,进行古诗、对联、古文的整句等内容的教学,最好的办法是建构在学生掌握词性的基础之上,这是不言而喻的。掌握词性能促进学生学会对仗。
至于课文中丰富多彩的短语,从语法角度分析它们的结构,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理性分析。
中学语法教学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水平。生活中有不少人由于忽略了语法,闹了不少笑话。
例如,《先卖老师再卖学生》:学校有大小两个食堂。大食堂为学生食堂,小食堂为老师食堂。因为小食堂供应炒莱,许多学生过周末、过生日时便跑到小食堂来打牙祭,常常弄得老师反而吃不上饭。为此,小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则告示:经研究决定,本食堂专卖老师,考虑到实际情况,兼卖学生,但要先卖老师,卖完老师,再卖学生,卖完为止。
有位学生看了告示,笑着说:用不了一星期,老师学生都要被卖完了!
这则笑话令人捧腹的原因就是因为表意不完整,令人产生歧义了。推究起来,就是语法不过关而导致的。应是“先卖菜给老师,再卖菜给学生”。
从中国人学语文的历史来看,不学语法与学语法无法相提并论。确实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语法规则。但前人的语言文字现象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习惯、规则上的,这种习惯、规则慢慢积累,便自然而然形成了语法。并不是《马氏文通》出现之后才有语法,即使后人不归纳、不整理,语法也已存在了,因为不遵循语法规则就会说病句、写病文。确实有些人不学语法照样文才盖世,但那只是少数——在茫茫人海中比例又有多少?鲁迅先生1932年曾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讲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类,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数千年来钻“暗胡同”的结果只能是少慢差费。古人是不具备语法学习的条件,而今人具备了语法学习的条件却轻视、否定、抛弃,不能不说是一种理论的虚无和盲目的妄自尊大。
初中语文,并不属于“精英教育”,而是属于基础教育,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跟着感觉走”,学生的感觉一定灵吗?
如果说,整体感知与分析归纳是人的智慧双轮,那么,人文精神领悟和科学主义理性实为语文双翼,应并行不悖,双线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反对“淡化语法”,认为“应该选择必要的语法规律,有针对性地教,让语言学为生活,为语言文明建设服务,为提高社会语言运用水平发挥作用”。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真的能成为“明日黄花”吗?
三、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语法知识体系本身博大精深,过偏、过难、过烦、过琐,确实会使教师难以操作,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这个角度来说,删繁就简、删难就易,大方向并不错。但这有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超出了“度”,问题就越来越严重。
因此,我们需要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能删则删,不能删的基础部分、精华部分,则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通俗、严密、具体、生动的知识呈现方式呈现,使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成为初中语文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常见的基本短语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构成方式、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等,是不宜删的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和教材、报刊、杂志、网络乃至日常生活,都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总的原则是:贯彻新课程的“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言)中学会分析、掌握技能、举一反三、把握精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系统学习奠基
形声字、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等,宜让学生系统学习,奠定语法基本素质。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尝试教学法,“先学后教”,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等方式“扶一把”。这犹如小学生学习基本拼音、基本汉字等,属于打基础、打底子阶段。只有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底子,才具备学习母语的能力。正所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教是为了不教”。
(二)随文而教强化
“随文而教”,确实为一种机智、灵活、有效的策略。“随文而教”,使不少语文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之中,在游泳中学游泳,在语言中学语法。
课堂教学毕竟有限。随文而教要抓住重点,把握时机。
遇到精彩纷呈的短语时,我们可以随文而教。如,在进行《巍巍中山陵》时,我发现这篇课文词汇丰富,文采飞扬,便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并列短语有:烟消云散、断垣颓壁、悲欢离合等等;偏正短语有:大江之滨、相互映衬、陡然高峻等等;主谓短语有:松柏森郁、草莽绵连、浓翠蔽日等等;动宾短语有:留下传说、抹去痕迹、作出旁证等等。这样进行辨别短语类型训练,能让学生在理性分析中掌握词汇,积累语言。
遇到复杂的单句可随文而教。如,“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十三岁的际遇》),对这一复杂的单句,可引导学生划分成分,梳理关系,划出主干,提炼主要信息(主干为:誓言显得苍白无力)。这样做,无疑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思路更清晰,理解更透彻。
遇到典型的复句,可随文而教。如,在教学《白杨礼赞》第7段由四个“难道”引领的排比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每一分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并划分每一分句的主干,理清四个“难道”引领的四个分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纲举目张,学生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火热、赤诚的礼赞之情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抓住重点,随文而教;抓住难点,随文而教;点拨引领,随文而教;举一反三,随文而教……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便在随文而教中锻炼、建构、增强。
(三)语文活动拓展
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能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探究意识。语法教学可以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如,我们可以开展“收集对联”、“为自己改作文”、“街头巷尾找病句”、“改病句竞赛”、“分类摘抄报刊上的精彩短语”等多种活动,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中学语法、用语法。
例如,学生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对联六则”后,我组织学生从报刊、网络、书籍、门联等途径搜集课外对联,摘抄在语言积累本上,并进行交流。我国的对联文化源远流长,学生搜集到的对联无比丰富:或精妙绝伦,几成绝对,如,“运道远近连通达,福禄礼祺禧祯祥”;或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或清新自然,沁人心脾,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慷慨激昂,催人奋发,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你收集的句子为什么是对联?对联有什么特征?开展这次活动,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迅速判断词语的词性,培养他们的语感,并要求他们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学生的语法水平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语法无用”、“不教语法”,如果作为语文老师的个体理论认识,也许并不悲哀,因为谁都有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与感悟,谁都有自己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考与解读。
“语法无用”、“不教语法”,如果作为一种思潮,人们不断地推波助澜,并外化为语文老师的群体思维习惯、教学行为,那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因为这将影响着千千万万学生,后果堪忧,难以设想!
语文教学中,语法不是万能的。它不是万能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锁。用语法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我们需要语法,也需要整体感知;需要理性思维的培养、训练,也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
语文教学中,没有语法是不行的。语法是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一环。缺少它,犹如人折一臂、少一腿,何能健步如飞、举重若轻?
我们不能为了考而教,而应为了学而教。
何必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我思故我存!我言故我存!我行故我存!
愿我们语文老师,多一些思想,多一些实践;多一些体验,多一些感悟;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收获;多一些大气胆略,多一些高瞻远瞩!
吴伟星,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州。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