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作文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

2009-04-01张素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3期
关键词:作文能力教学

张素君 叶 华

写作教学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领域。“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修养和创新意识。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这些修养和创新意识。在平时写作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如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反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模仿创造能力、语言创意能力等。

对学生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能使学生在作文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心理图式,使学生进行有效构思,并能创造性地作文。

对学生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并不是老师给学生灌输既定的所谓的写作套路,相反地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作了重大调整。例如:提供开放、自由的写作气氛,让学生确立写作就是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观念,让他们找到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并拥有开放的心灵。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最为奇妙的心理现象,它以审美意象的高质量创造性和文思的高度丰富性而为古今中外艺术家所青睐。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捕捉灵感的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积累外,在思维方法上要善于进行思维转换。

写作如同穿衣,如果长时间穿一件衣服,那肯定自己厌烦别人也讨厌。时时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这对许多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就写作文来说,以不影响抒写真实的自己为前提,写出的作文才能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当你的作文给人带来新鲜感,文章就获得了生命力。

一般来说,我们在对构思过程的干预时就作文的思维转换应作如下几方面的点拨:

一、感觉转换

无论是外部世界还是人的内心世界,给我们留下的影响无不是通过各种感觉实现的,并且各种感觉之间往往又是相通的,这就意味着感觉转换是行得通的。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吹来荷花荷叶带给人们的那种时浓时淡的清香到底怎样,只凭叙述嗅觉感受恐怕难以给人留下具体而又深刻的印象,为此作者进行感觉转换,将难以描摹的个人嗅觉感受转换为众人熟悉可感的听觉感受,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各种感觉只要存在相通之处就可以进行感觉转换。又如,写春天的小草,大多会从颜色等视觉维度去写,小草是绿的。但你能够从味觉去写,当你去嗅小草、咀嚼小草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感受呢?你从这个感觉维度去写就不一般了。比较两个句子:①我至今还记得家乡那美丽如画的清晨。②我至今还记得家乡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人们都习惯从视觉上捕捉对象,而往往忽略其他感受,比如听觉、嗅觉等。第二句能突破常态,转视觉感受为触觉和听觉感受,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习作者高明之处。

二、状态转换

状态转换的前提是叙述者要具有比较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朱自清《荷塘月色》)常人看到的是一般状态下呈现出的相对静止状态,很少注意到它开花的动态。又如泰戈尔《花的学校》中“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也同样动态地表现了花开的过程。再如:“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拉舞”“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脸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卡尔维诺《牲畜林》)作者有意夸大或缩小动作状态,很好地达到调侃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三、时空转换

时空转换,这也是叙述中经常采用的转换方式。在固定的一个时间内或一个空间内写一个人往往形象不丰满,在固定的一个时间内或一个空间内叙述一件事情往往主题不突出。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事情前后都是有关联的。比如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写“娜塔莎”就是不断转换时空,在不同场景中丰富人物形象的。娜塔莎在第一次参加一位要人家举办的大型舞会前准备过程表现出兴奋、激动与焦急的心情,然后是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以及与安德来公爵相遇,还有就是娜塔莎受美男子阿那托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态。要表现一个性格多面的人物,在长篇小说里肯定要把人物放在不同的时空内。再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活在贾府众人心中,在不同时间、地点与不同人物交往中行为表现大多是不一样的,这是作者为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有意为之。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指导学生要善于截取一个个生活横断面,用生活的横截面来写某一人物或表现某一主题,这也是可行的叙述方式,围绕一个主题,有的从不同角度选择多个场面,有的组合多天日记,有的写成多幕剧。这样不仅在形式上有突破,而且会使内容更真实。

思维转换是一种写作基础训练活动,在操作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能使学生接受并在写作中得到有效的尝试。

有了思维转换的写作意识,并不是说对提升写作能力有了灵丹妙药,最关键的还是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写作修养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在结合对学生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

一、培养观察能力

法国文豪福楼拜主张,真正的文学家要有一双好眼睛。那就是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储存写作素材。小小的校园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地方。例如观察同学课间打扫卫生的动态,记录下来,并将之分类,同样可以发现每个同学之间的差异。至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无不各具特征,只要耐心观察,都可以有所发现。

二、培养形象记忆能力

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长期以来,人类偏重于使用左脑的功能进行意义记忆和抽象思维,而右脑的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功能遭到不应有的冷落,发展到今天就形成了左脑占优势的社会。研究显示,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也是最有潜能可挖的一种记忆力。例如,单凭语言复述一天上学的情形,内容可能较简略。然而,若闭上眼回忆上学的情形,可能会在大脑内“看见”校门、校门口的花草树木,背上书包匆匆忙忙赶往学校的男女同学等等,能容纳更多的细节,这正是形象记忆的优势。

三、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常用的创新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科幻小说都是基于想象。假如把一个野生动物园变成一个养殖恐龙的国家动物园,会有什么事发生?如果人类能够克隆,世界将会怎么样?

比如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延伸思维过程的训练。假如乌鸦又叼着肉落在树上,狐狸碰到后又会说些什么呢?狐狸能不能骗到肉?用什么方法骗?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一段小故事,这是训练学生创造能力的好方法。

四、培养反向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说,习惯是创新最大的障碍。究其原因,习惯成自然,于是便不再去深入思考。例如,古代的建筑都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然而现代人用创新的科技,建筑出造型上大下小的建筑物,如香港体育馆。传统的韩国人、日本人用紫菜来包饭团,可是却有人把它当作小吃,重新包装、推销,结果大受欢迎。这是换一个角度改变紫菜吃法的创意。同样,我们也可以运用反向思维来训练写作,如逆“科技造福人类”主题作《科技毁灭人类》等。

五、培养语言创意能力

语言陌生化是语言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体现。人们常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仿效者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

诗歌和广告最讲求陌生化的效果。如夏宇的小诗《甜蜜的复仇》:“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蚊香广告:“青蛙一显,蚊虫不见。”钻石饰品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电信广告:“全球通,通全球。”减肥茶广告:“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忆宁红减肥茶。”写作教学需要引入合适的例子来培养学生语言的创意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对学生作文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旨在从“传授知识技巧——阅读借鉴范文——模拟仿写训练”这一作文教学固定模式中解放出来。

和平年代的生活似乎太循规蹈矩、平淡无奇了。学生的生活更是如此,从学校到家里,两点一线,循环往复,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所见的都是凡人,所历的都是琐事。于是,一遇作文,学生就抱怨无事可写,逼急了,便家长里短,闲言碎语,弄出一箩筐树叶、杂草。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艺术设计。一件小事,通过艺术设计,往往可以反映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用来表现重大主题。这里所谓的“艺术设计”,指的是把小事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中表现,把常见的事放到特殊的环境中表现,把过去的事放到现实中表现,把这个人的事移到那个人身上表现等等。

作文的确是一个将无序的客观写作对象转化为有序的精神产品(文章)的思维过程。作文的本体性回归,将矫正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的“浮冰”现象,化开写作主体与文章载体之间的“死结”,使思维训练落到实处。通过合理的精巧的构思过程以及提高语言素质从而提高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以达到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张素君,叶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熟。本文编校:黄碧斋

猜你喜欢

作文能力教学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