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2009-04-01刘卫华
刘卫华
[摘 要] 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凝聚力、班级组织以及班级各种设施所显示的文化底蕴。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策略。
[关键词]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3-0018-04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隐性课程,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是一种“教育存在”。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班级生活中一切文化要素;狭义的理解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主要包括即班旗、班徽、班歌、班报、班训、班风、班规、班级舆论等。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凝聚力、班级组织以及班级各种设施所显示的文化底蕴。《学习的革命》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他们的书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非教育者有意识地给了学生什么东西,而是学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里的班级。家庭主要是学生吃饭、休息的地方,而更多地倾注了学生活力的学习和生活则是在班级中。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文明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灵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它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那么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是什么呢?
一、确定班训,
塑造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精神
班训就是班级明确提出的价值追求,它常常用最简练的语言,近似于“口号”的方式来表达。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班训是一种常规的班级教育方法。在许多学校的班级里,在教室黑板的上方,经常有用来警示、激励全体同学的话,这就是班训。班训把教育文化的价值追求,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和班级成员的发展需要,明确提出来,使全班同学有明确的前进方向。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师的教要恰在学生有积极需求,但尚不知道如何追求时施教。这句话用在班训的确定上,就是班主任不能提出学生不感兴趣或根本不理解的班训,也不能提出只有少数人理解,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奋斗目标的班训。然而在现实教育中许多班级的班训往往大同小异,不能体现班级的特征。确定班训应为教育文化发挥积极作用服务,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积极发展服务。因此班训的确立应注意以下原则:以教育文化的价值追求为基本参照,只有使班训建立在教育文化的价值追求基础上,由此确立的班级精神才是积极的;符合班级成员的发展特点,每一个班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任务,一定的班训只有在符合班级成员发展要求的条件下,才能够为班级成员所遵循并积极地追求;适合班级中特定的学生文化,班训要积极发挥作用,必须为学生群体所认同,亦即为学生文化所认同。一种能够在班级积极精神的塑造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班训,能够指引班级全体成员或至少大多数成员开展活动,能够激励班级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去奋斗。它必须是班级成员们自己意志的表达,必须是在班主任指导下班级全体成员集体“协商”的结果。如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宏志班”,学生都来自平均月收入不足200元的家庭,根据该班全体学生家境贫寒的特点,便确立了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精神,其班训为“特别有礼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他们认为,和别的同学比吃穿、比父母,我们不行,我们的父母一无钱,二无权,但十年后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立足社会时,我们一定不比别人差。在这种精神鼓励下,尽管该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初并不是最好的,但经过努力,成绩跃进到年级第二名,第一名是实验班。
二、提供参照群体,正确发挥榜样作用
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文化的变化与变革,从来就与另外一种文化要素的渗入有关,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学校如此,一个班级如此。要建立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精神,就必须提供正确的参照群体,树立班级文化精神的榜样。班级文化现象本身是多元的,从构成看,包括整个班级群体的文化、次于班级群体的文化、班级成员的个体文化;从性质看,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从影响看,它受到学校文化、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当今,青少年文化对班级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追星现象”是青少年文化的典型表现。“追星”的根本原因是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他们把一切身上罩有光环的人物都当做自己的崇拜偶像。他们所崇拜的人物中,有现实生活中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如刀郎、成龙、贝克汉姆等;有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如《水浒传》中的武松、《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等;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成吉思汗、岳飞、巴顿等;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的父母和同学当作崇拜的偶像……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中指出:“人格的发展,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习得。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这里的偶像崇拜实际上就是一种榜样的作用,
如果一个班级中积极健康的偶像崇拜占上风时,就会形成积极的班级文化精神,反之就会形成消极的班级文化精神。因此,班主任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偶像崇拜,必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参照群体。在对待学生的参照群体问题上必须注意以下原则: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特意寻找学生的参照群体,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志趣和价值观,把握好教育的启动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教育过程;培养班级内的参照群体,培养典型,树立标兵;推荐正面的参照群体,通过班会、电影电视或文艺读物,使之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组织学生评价好参照群体,使正面的参照对象深入学生的心灵,消除反面参照对象的不良影响。
三、通过学生文化活动,
促进积极的班级文化形成
学生文化在班级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它可能与班级文化相对立,也可能与班级文化相融合,从而对班级文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学生文化总是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学生文化总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体现出来,要形成积极的班级文化精神,就必须重视表现学生文化活动。学生文化活动必须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并形成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精神。
进入青年时代的中学生,开始热衷于自己组织一些活动,如文娱活动、体育比赛、郊外踏青、假期旅游等。每当盛大的节日来临之际,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清明时节,他们渴望到芳草萋萋的郊外去踏青;“五四”青年节,他们渴望开展拥抱青春的活动;元旦佳节,他们会以青年人所特有的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去迎接新年的到来……但是,在一些“应试”思想严重的班主任眼里,似乎只有学业才是班级中唯一的重要活动,却认为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活动是不务正业。实际上那些属于学生活动的爱好,恰恰反映了学生文化和学生文化的价值追求。学生希望作为成人代表的班主任和老师们能够承认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果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能够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认可,那么他们对于班主任、老师的文化、价值观也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因此,不少有经验的班主任都认识到:参与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是进行教育的契机。班主任发现通过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形成学生的良好习惯、纪律观念、竞争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形成积极的班级文化精神。在开展这些活动之后,班主任就会发现再开展其他教育活动会更加容易。其实具有学生文化色彩的活动,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还包括班级组织的活动和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文娱体育活动,也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班级组织的活动主要有以下类型:季节性班级活动、教育性班级活动、主题性班级活动、知识性班级活动、假想性班级活动、实践性班级活动、活动性班级活动、游戏性班级活动、系列性班级活动、即兴性班级活动、自治性班级活动、传统性班级活动、事业性班级活动等等;活动的形式有故事式、展览式、竞赛式、表演式、演讲式、辩论式、游戏式、参观访问式、调查式,还有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等;班主任可以通过上述各种不同活动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和单项运动比赛(如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具有竞争色彩的表演活动(如歌咏比赛、舞蹈比赛等)、表达自己观点的辩论赛、综合性的文化艺术节等,这些不仅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也对班级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充分运用“班级媒体”,
形成、传播、加强班级文化精神
班级文化是在一定的媒体作用下创造起来的,所谓“班级媒体”,是指在班级传播信息的工具。它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班级的板报栏、班徽、班级标语、班歌、班极日报、班级日记、班级周报、班训、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文化艺术长廊等等。班级文化的主导价值取向要经过班级成员的“协商”,这不仅是班级成员们个体之间的“协商”,更重要的是班级成员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之间的“协商”。如果班级的板报栏、班级标语、班歌、班极日报、班级日记、班级周报、班训、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文化艺术长廊等,受到班级成员积极关注,这些见诸文字的东西,就可以更迅速地在全班范围内影响班级成员。由此可见,这些班级媒体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在班级文化精神的形成、传播、加强方面,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同时,一种班级文化精神初步形成时并不稳固,还需要不断加强,而通过班级媒体对班级精神的宣传、讨论、传播,可以有效地使班级文化精神得到巩固、丰富、完善和发展。
班级媒体在班级文化精神的塑造过程中,就发挥着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作用。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班级成员逐步得到相互了解,进而在班主任指导下形成全班同学的共识。运用班级媒体进行班级文化精神塑造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班级成员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该阶段应当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作到畅所欲言。例如,班训可以在全班征集,然后在班上公示,选择为大家所公认的方案,最后定为班训。班级日报由学生轮流编辑,展示每个学生的才华、能力,也使班主任获得了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第二阶段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指导下获得共识的过程,该阶段班主任不再是局外指导者,而应该介入班级媒体的编辑、组织,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让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见解。例如,在该阶段利用班级日报组织学生对班级中的“重大”生活事件进行讨论,最后班级成员之间就会逐步形成共识。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十分重视班级媒体对班级文化精神的促进作用,注意利用教室有限的空间——墙壁,进行班级媒体的创造,在墙壁上布置板报、标语、班极日报、班级日记、班级周报、班训、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文化艺术长廊等;利用后面的黑板让值日生、值周干部从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些励志勤学的内容,作为“每日一句”、“每周一篇”的内容,形成独特的“墙壁文化”,形成“班级的眼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性情、意志。
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精神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可以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可以使班级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徐亚莲主编.中学教育力量整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辜伟节主编.中学班集体建设与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贺优琳主编.中学德育的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班华、王正勇主编.高中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纪泽明主编.学校人文精神的弘扬[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潘静波)
封面人物简介
见培炎,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现任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他秉承学校创始人傅作义将军热爱学生和认真负责的优良传统,坚持文化兴校战略,充分挖掘校本文化资源,认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人,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物质环境,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职工队伍。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奋斗小学的持续发展。1999年,奋斗小学与另两所小学合并,迁入新校址,在继续建设校舍的同时,筹建寄宿部。尽管当时任务艰巨,但学校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在当地享有了较高的声誉。回顾这一切,当时确立文化兴校是重要的原因之一。2001年,他提出了“培养诚信做人、和谐发展、富有个性的小学生”的育人目标,带领教师深入办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今天的奋斗小学,已经成为一所上规模、高标准的现代化窗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