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祖荫和他的“甜蜜事业”

2009-04-01

晚晴 2009年2期
关键词:蜂王浆蜂产品养蜂

叶 力 田 婧

有人说:“养蜂是个苦差事,被蜜蜂蛰、住帐篷、风餐露宿,一年到头追花逐蜜辛苦一场也收不到几个钱。”而徐祖荫这位养蜂专家却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任何事都要付出心血与汗水,才能体会其中的甘甜。

“甜蜜的事业注定要先苦后甜。”他笑着对记者说。

“淘气包”的蜜蜂缘

“我小时候很淘气,总是到处捣蛋,曾有过被蜜蜂蛰的经历。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去捅蜜蜂窝,捅了以后就赶紧跑到教室里,但还是跑不过被我们惹怒了的蜜蜂,结果大家不是手上被蜜蜂刺,就是脸上被蜜蜂蛰,很严重,我还蜂毒过敏,在家一睡就是几天。”回忆起自己与蜜蜂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徐祖荫这样形容:“开始就给了我一个痛苦的见面礼”。

虽然“初次见面”并不愉快,但是这位养蜂专家还是孜孜以求追逐了大半辈子的“甜蜜事业”,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而坚毅呢?

“一是刘继宗老师的点拨和帮助,二是因为我自己也是蜂产品的受益者。”徐祖荫的答案明确而肯定。

刘继宗是原省农业厅主管养蜂的专家。1979年,刘继宗到锦屏县办养蜂培训班,指导当地农民发展养蜂业,建立养蜂基地。从贵州农校毕业后就分配在锦屏从事农技推广的技术员徐祖荫有幸结识了他。徐祖荫当时已在薏仁米黑穗病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因此很快便得到刘继宗的赏识与邀请。正是由于刘继宗的信任与点拨,徐祖荫转行开始研究养蜂,很快得出大蜡螟初孵幼虫危害蜂群的结论,从此与蜜蜂结下了不解情缘。

除了刘老的“慧眼识英才”,徐祖荫在锦屏工作时,服用蜂产品强身健体的亲身经历也是让他最终走上这条路的另一个原因。“当时,从事农业科研非常辛苦,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而且我又患上了慢性菌痢,一天要拉几次肚子,一边吃药一边坚持工作。一年多以后,身体实在吃不消,就累垮了。有一位养蜂的同事推荐我吃蜂蜜,说蜂蜜对身体有好处。那时锦屏盛产野桂花蜜,我就去蜂农家里买了用土坛子装着,可以吃上一年。每天到田里搞研究的时候就带点蜂蜜泡水喝,长期坚持下来,身体逐渐有了好转,后来就康复了。”说到这里,这位养蜂专家再也不用“畏惧”来形容自己对蜜蜂的心理,而是用“乐于接受”来阐释自己对蜜蜂的特殊感情。

山间飘出蜂蜜香

“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徐祖荫的工作,通常是在山间进行的。既然选择了这份“甜蜜事业”,便选择了一种“山间流浪”的生活,但是徐祖荫不觉得辛苦,反倒更加甜蜜,因为山间有着城市没有的蜂蜜香。

因为交通不便,经常是坐车、坐船、还要走路,动用一切交通方式,只为能够将技术传给在外放蜂的蜂农。“有一次我们从天柱县城出发,走到锦屏县。上午出发后,先是坐车到沅口乡,接着又坐船到岔处乡,然后就开始步行进入山区,一户户地检查养蜂情况。因为当天还要到另一个县传授技术,一路上我们基本上都是以急行军的速度行进,一直走到天黑。那时我都已经50岁了,到清水江边的时候,我们饿得实在不行了。同行的一位品改站的站长找到当地的一个亲戚,给我们煮了面条吃,还找人连夜用船沿着清水江送我们到县城。等到达目的地时,已经凌晨一点多了。”回忆起这次经历,已经年过花甲的徐祖荫摆了摆手说:“类似的经历太多了。”

徐祖荫和他的同事们不辞辛苦地穿梭在山间林地,为蜂农带去先进的养蜂技术,受到了蜂农们的欢迎与感激,他们也用最质朴的方式感谢着这群专家。“蜂农们都很淳朴,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热情地招待我们。记得有一次,我们到仁怀地区的一个乡村调研,工作完成后已经赶不上班车了,当时又累又饿,刚好碰到路边一个从浙江来贵州放蜂的蜂农,一听说我们是来调查养蜂工作的,就热情地叫我们到他的蜂篷里去吃饭住宿,吃的是水煮面,没有油、盐,只有新打的蜂蜜当作调料,我第一次吃到甜面条,觉得很香,不是因为面条有多好吃,而是蜂农的这份情,让我们感到蜂蜜一般的香甜。”说起这样的经历,徐祖荫一说就是一串故事。

正是这样一次次地与蜂农的真实接触,到山间地头的实地调研,让徐祖荫更加坚定了从事这份“甜蜜事业”的决心,他要把山间飘出的蜜香带到城市,让这蜜香甜出蜂农的幸福生活,甜出更多城市人的健康生活。

蜂场开出科技花

1983年,在刘老的举荐下,徐祖荫从锦屏调到贵阳,任贵州省兽科所禽蜂室主任,专职从事养蜂研究。工作地点虽然由县城换成了省城,但徐祖荫仍然经常下乡考察指导工作,每个月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都奔走在贵州各山区蜂场,风餐露宿也是家常便饭。徐祖荫研究蜜蜂,关心蜂农,更关注贵州养蜂业。他知道,推广先进农技,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从中受惠,依靠科技农业致富。

蜂产品包括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蜜等,其中蜂王浆营养价值最高,经济价值也最大。高产蜂王浆的蜂种主要是意蜂(即意大利蜜蜂),饲养意蜂需根据蜜、粉源的分布、季节变换等因素而携蜂群迁移,蜜、浆均高产,蜂农多为浙江人,生活漂泊艰苦;然而80年代初,贵州蜂农饲养中蜂(即中华蜜蜂)较多,以产蜜为主,而且基本不会生产蜂王浆,养蜂经济效益低,蜂农生活拮据。为了让贵州蜂农增产创收,徐祖荫白天奔走在蜂场取样调查,鼓励饲养意蜂种,并推广采集蜂王浆技术,夜晚则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培育高产蜂王浆的新型优质蜂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科研,他终于培育出蜂王浆高产意蜂种“金翼一号”。有了优良蜂种和蜂王浆生产技术,蜂农们的蜂产品种类丰富了,产量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增加了,蜂王浆的次产量更是从原来的平均10克增加到100克,蜂农年纯收入可达3~5万元。农技提高了,蜂农增收了,徐祖荫笑了,甜蜜的事业背后渗透了这位科技工作者辛勤的汗水。

1993年,徐祖荫调至省农业厅主管养蜂工作。为了使贵州养蜂技术推广逐步走上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的轨道,他先后主持了贵州省意蜂高产管理模式及模式化养蜂研究、贵州省中蜂高产稳产配套技术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意蜂蜜浆价格比指导养蜂生产;防治病虫害、改良蜂种、改造蜂具并推广先进养蜂技术等方法为蜂农增产创收。他深入基层、蜂场指导养蜂生产,帮助建设了黔西南、黔东南、黔东北3个省级养蜂生产基地,并以担任技术顾问的方式支持省内蜂产品加工企业的科研及生产工作。

在从事养蜂科研、技术推广及主持全省养蜂管理工作的30年中,徐祖荫凭着对养蜂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科研工作的严谨认真,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10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撰写学术专著10余本,论著合计逾100余万字。

退休不是事业的终点

2005年,徐祖荫退休了。岁月染白了双鬓,刻花了容颜,但是不能浇熄他心头的希望之火。

看到别人退休后棋牌垂钓,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徐祖荫也想好好过段清闲日子,但是想到贵州蜂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尽人意,他又坐不住了。“很多蜂农都希望他们的蜂产品打出贵州自己的品牌,立足于国内国际市场,让人们认识贵州,了解贵州蜂业,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干了一辈子的事业,不能因为退休就断了。”他说。

2006年,由徐祖荫亲手创办,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化蜂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徐纯记精华蜂业园在风景如画的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磊庄村正式挂牌了。说起办企业,徐祖荫感触良多。“当时最困难的是筹措资金,后来经过慢慢积累、多方筹款、股东入股等方式,资金问题总算解决了。”如今企业属下有2000多群蜂,拥有现代化的厂房、加工设备和两个标准化实验室,是目前全省唯一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检测仪器的贵州省蜂产品价格企业,已通过国家食品质量安全体系(QS)认证。企业产品除供应全省外,还远销云南、广西、四川等地。

对于荣誉与成就,徐祖荫看得很淡,反而是几十年与蜂农结下的情谊他看得很重。 “想起以前下乡指导蜂农生产、防治病虫害,帮助他们致富,他们感谢,却又不知怎样表达,那种质朴的感情一直感动着我,是我工作的动力,时时刻刻提醒我,要为蜂农解决问题,我做一点点小事情,以我的亲身经历说明科技可以致富,养蜂可以致富。”

工作之余的徐祖荫,喜欢看书、旅游,和志趣相投的老朋友聊天,自从有了小外孙,他更成了“大忙人”,公司、卖场、家庭……忙得不亦乐乎。说起孙子,徐祖荫一脸慈爱。“小孩子活泼可爱,是个开心果儿。”小家伙儿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乐趣,他常常给孩子讲故事、逗乐儿、逛公园……“现在的生活,很忙,但很充实,事业家庭两不误。”徐祖荫乐呵呵地说。

尽管已是国内一流的蜂学专家,徐祖荫仍然保持着一丝不苟、谦虚好学的工作作风。在经营徐纯记蜂业的同时,他还在研究以环保方法防治蜂群病虫害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最终解决大蜡螟对蜂群的危害。

他常说:“蜜蜂的事业,是甜蜜的事业,我喜欢小蜜蜂,辛勤采蜜,不求回报。”在这条通向甜蜜事业的道路上,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就像一只永不知疲倦的小蜜蜂,采百花之蜜,酿传世之浆。

链 接

徐祖荫,研究员,男,浙江诸暨人,1944年生。1966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从事蜂业工作30年,对蜜蜂的饲养管理、蜂病防治、蜂种选育、蜜蜂授粉、养蜂经济等,均有深入研究。现任中国养蜂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徐纯记精华蜂业园董事长、总经理。获贵州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及贵州省省管专家等称号。

猜你喜欢

蜂王浆蜂产品养蜂
做大做精养蜂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蜜蜂之乡”
蜂王浆激素危害无科学依据
伊春市青山林场蜂产品营销策略浅析
世界蜂产品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
“蜂火相传”互动体验馆的体验式营销模式
锦屏县关工委举办养蜂技术培训
养蜂专用车实现养蜂一站式经营
人参蜂王浆强强联手?
如何食用蜂蜜和蜂王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