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制创新、倚重复制的中国文化

2009-04-01

文艺争鸣 2009年3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邹 文

2005年,我在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提出中国文化是一种节制创新、倚重复制的文化,引起一些人的反感。杨利伟从太空下来,告诉国人航天器上其实看不见长城,也有一些人失望和反感,因为他们觉得“宇航员在太空唯一可看见地球上的人工奇迹是长城”这个说法,更爱国。把“复制”绝对地当作贬义词,则加重了他们对我观点的抵触。

我想从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的角度解释一下。创新或复制,首先是学科性的两难。

美术学与艺术设计学经常绕不开创新和复制。我有时候感觉到失去立场,不知应该鼓励、主张创新抑或鼓励、主张复制。孰是孰非?美术工作者本是职业创新者。在我们职业的角度看“创新”,就是文化的改良、修正、补充、添加、 删减、生发、否定、转化,会造成阶段性中断;定义“复制”,则是文化的遵守、沿袭、排他、维持、恒定、服从、认同、持续,会造成长期承继。

上古神话把筑巢、建筑、织布、耕作、渔猎、医术、制陶等等方面的业绩都归功给了盘古、有巢氏、神农氏、伏羲氏、黄帝、炎帝等神话人物。可见中国文化非常崇尚创造精神。中国的祖先崇拜,最早都取决于偶像们的创造本领。大自然中本没有的“龙”,诞生于中国人富于想象的思维;原始陶瓷种类、纹饰、工艺繁多,创新迭起,技术不断进步;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之一,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力。封建社会早期的秦汉艺术,充满创意。著名的四大发明,也说明中国文化创新对人类功不可没,至今惠及全球。没人怀疑,中国艺术传统,源出旺盛的创新土壤。

我们曾经在河南做过一组上古文化的雕塑,开幕的时候有7万多人参加,万人空巷。我切身感受到中国人确实把那些创新的先祖奉为英雄,贯以作他们的后代为豪。

中国的文化一直没有中断。中国画、中国的艺术,所以非常成熟,成熟为完美,容易臻于极至,无须改进,产生程式,程式状态很难融入创新,更多需要你遵守它。创新即会常态化为复制。中国艺术今天的情况是,只能微观创新,多数在整体上是宏观复制。复制是中国文化及艺术的最大特色之一。

唐宋以降的文化艺术倾向主张“复制”。一如唐诗格律化,宋词、元曲也被范式化。书法成为碑帖崇拜;京剧高度程式化。一切意味着,优化=经典=程式=创新排除。中国美术的“复制”现象表现在《画论》、画诀,熟能生巧而致淫巧,令许多创造,早为艺术,晚成工艺。《芥子园画谱》反映了一种残酷的文人画笔墨纪律: 临习、摹写、范式不可不复制。画家们乐于守着某种题材或形式反复画,以维持专擅,形成普遍的自我复制现象。至于“流派”,完全是一群人对一种类型的复制,或特定区域的排他性复制。复制使悠久的传统得益。因为,逐渐完善的封建制度,将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制度稳定、文化传宗接代而可持续发展的传统,通过复制而固化,再寄附于法律、道德、习俗、教育的形式,逐渐整理、形成节制创新、倚重“复制”的文化。整体地看,中国文化史上的“创新”或“激变”仅有零星的、阶段性的表现,而复制却是常态的。

抑创新、扬“复制”的文化,首先生成创新免疫力,保证了中国文化历五千年而基本不变、不断、不衰。节制创新、理性创新,使文化的自我更新发展处于渐进、微调中。经这种微调检验、完善,逐渐精良化的各种文化传统、艺术形式、审美理想与法则,臻至无须“创新”的状态。保持文化的不变、不断,必以对创新的节制为前提,必然需要大量的复制。

中国的封建制度相当长久和成熟。由于政权稳定和文化继承的需要,社会成员产生了继承为先的责任意识,每一个中国人在历史上似乎都具有传递文化,传递生命的天职。文化积淀为程式,具有一定的不可选择性,实际上就是对创新的否定,它鼓励复制,鼓励模仿,鼓励沿袭,要求某种最优化、最合理的文化形态,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恪守,尽量减少信息丢失,不走样,而达到完整地流布。各种范例、法则、程式、画谱、艺诀、信条和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对于每个人都要求富有道义的忠诚,履行继承的忠实。中国文化之所以历千年而基本不变,不断,乃是因有这种文化本身对创新的适度约束。反之,设若中国文化非常鼓励创新,就会造成历朝历代的创造都异常频繁,千变万化,最终很多经典的东西会在历史发展中途丢失,各种各样的文化难以完整留传至今。保持文化的不变、不断,不衰,必要以节制创新为前提。

如果没有“复制”的文化鼓励,不以“复制”去平衡“创新”的文化折损风险,就可能危及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中国文化发展时间较长,社会背景较为复杂,导致中国文化和创新的关系也十分复杂,有时相当矛盾。本质上,中国文化是鼓励创新的,是主张创新的,但有时候又这样相当严重地阻碍着创新。

中国文化和创新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涉及我们该怎样看待创新和如何创新的问题。

更早的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先于其他猿人,开始自觉地用火,改变了人类的进化。从猿进化到人,由不同的创新所体现。但由于人的进化越来越神速、成熟,导致人自身无以再进化而停顿,科学证明人基本上已经不进化了。大家进化到现有的阶段,每一个人都同步,与他人差不多,比如器官数量、质量、位置,差不多是一样的,每一个人可能跟他人大同小异,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人相同的地方大于差异的地方。在现代艺术里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人要创新变得比古代人更难。

现代人最大的苦恼就是创新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美术家是职业创新者,他们倍感苦恼。这是艺术家发疯率高于常人的原因。每次听说我们学院招200学生,却有1.5万人报名,我还感到可悲。很多人进入这个以创新为职业的窄巷时,没想过今后的活路。较之其他的行业领域,其他的人类行为,艺术的职业是最便于、最易于实现创新的,因其具有较强的思维化的特性,一切的创新,前期阶段均属想象,都在于展现某种思想和创意,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少。职责要求,艺术本职是要完成社会分工中的“创新”引领。艺术本质在于创新,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各种探索性试验,向某种富有新指向的发现、发明行为,作开启智慧、提示想法、激励探索精神的协助,将创新精神启示于人。艺术的功能等于以创新精神感染社会,激活人类的生产,鞭策人类保持持久的更新活力,把优化的人类创造、思想产生的周期缩短。这也意味着,要把某种最优化的智慧,赋予当下更强的应用性。艺术帮助思想的解放、帮助改革开放的探索,创新将是对传统文化革命性的优化,创新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到底也具有复制性。

怎么创新?蒙娜丽莎的图像,现代艺术家在她上面加一撇胡子,或者拿着一个画板……仅对它微调一下,已经算是了不起的创新了,竟至构成了现代艺术体系。我的看法是:现代的艺术家们的个性、风格和样貌,已经不容易在个体的身体体现。人类整体的思维定式导致创新力自动衰竭。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创新,以个性、风格、样貌反映这种创新,很难到达个体,只能到达一种类型的代表,成为一种类型化,更多表现一群一群的个性,各派各派的风格和一类一类的样貌。创新经不起纵横联系的比较和其它个案的对质。在这种情况下,复制才真正是常态的。当代艺术家进入了一个只能宏观复制、微观创新的时代。

从宗教上讲,“复制”有其哲学依据。大家实际上并不反感复制,比如说“轮回”,就是“复制”。在现代社会里,经常是复制占上峰,体现文化的强制力。比如说麦当劳开店,就是美国文化以复制的形式占领了世界快餐业的制高点。

西方艺术中复制屡见不鲜。利用一种视觉成语加以微调,力求创新,是常见的现象。比如说大卫像以三个形式出现:除佛罗伦萨馆藏的那一件,大街上的复制品,高地上的复制品,都被视同原作。许多雕塑艺术都允许复制。

20世纪初,中国第一辆自行车只能供溥仪一人在皇宫里用。社会精良产品数量小,供应量不足,一般只能进贡权贵阶层享受。农业社会复制力差,也支持了封建分配关系乃至封建制度本身。如果精良的艺术数量有限,就无法提供民享的物质条件和民权的社会准备,只会让精良艺术囿于秘藏。

艺术复制有其积极意义。“复制”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也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明成果必须经过“复制”而社会化,有利于精良艺术的共享。艺术也不能不借助“复制”而从“设计方案”的量变升级为“社会文化供给”的质变。

尤其到了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追求标准化与批量化,就是要让好的研发成果,经复制普惠社会。中国这么多人,如果有好东西不能让大家共享,就体现不出共和国的进步和制度优越性,就无法利益最大化。需要借助工业时代批量化的手段,让好的东西增量,尽量均好而平等地惠及公众。

复制并不那么可耻。但复制又有其不可忽视的消极面。

中国文化,无疑因封建社会造成了自身相当的惰性和保守性。在近现代的后果就是,国民创新精神被严重耽误和影响,创新量锐减,创新的周期拉长,社会更多地重视简单的复制,缺少各个方面的探险精神。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极少……我们向世界提供的大型原创的发明成果相当有限,很难例举出一两件全世界人都在享用的来自20世纪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当代中国社会,非常需要激活创新的意识,弘扬创新的精神。由于信息交流、个体知识获得的学校教育模式化,易导致思维定势,范式数学将知识批量给受教育者,人的价值不以创新量多少来体现,而以知识占有量多少来体现。社会个体的原创力和独创精神没有得到鼓励和开发,创新已经越来越难,原始人举手投足便可能完成“创新”,现代人却绞尽脑汁,还是难出窠臼。但是,并不能说创新就已经不能作为了。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创新缺失的危机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多处提及“创新”。党和国家领导人忧心忡忡于社会普遍缺乏创新的后果。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传统文化强化创新机能,艺术应该先行,应该通过艺术的频繁、活跃、生动的创新,来营建社会追求创新的气氛,制造文化的进步动力。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状况与国策目标,发展意味着向强盛的动态变化,意味着大规模的建设和新生事物出现频率的加快。发展的克服对象是保守、因循、简单重复。发展,凭借于全社会异常活跃的各种发现探索与发明创造,需要鼓励社会成员勤于思考,善于想象,蔚为创新风气来实现。5000多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到今天,创新尤其显得重要。创新是一切发展的驱动力,是发展的思想能源。文艺的社会价值在于,责无旁贷地向全社会展示各种也许暂时没用,但却可以启发想象、思考的创新内涵,向社会示范各种突破常态,另辟蹊径的创意,以不断激活民族的创新力。

我想表达的基本观点是:

正视中国文化艺术中的复制机能强于创新机能的事实;

褒扬艺术复制在促进艺术共享,承继传统方面的良性作用、意义与价值;

警示社会耽于复制,缺乏创新的危机;

主张激励创新,开发艺术引领社会的资源功效。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