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研究中的绿色运动 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

2009-04-01石平萍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13期
关键词:视阈范式建构

石平萍

生态批评以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等为理论支点研究文学,探讨文学与物质环境的关系,从文学的角度来透视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日趋严重的现代人精神困境,以期推进地球的生态平衡、可持续性发展和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堪称文学研究中的绿色运动。因其深切的现实关怀和忧患意识,生态批评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之后,20年间便已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日本、印度、韩国、尼日利亚、多米尼加等国家,形成颇具影响力的全球性思潮。

在大本营美国,生态批评在体系化、体制化、学科化等方面取得了尤为迅猛的发展,其标志性事件包括:1989年,美国西部文学研究会倡议以“生态批评”取代之前沿用的“自然写作研究”;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ASLE)宣布成立;1993年,ASLE创立会刊《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1998年,主流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吸纳ASLE为附属组织。就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而言,美国生态批评元老谢里尔·格洛特费尔蒂在其主编的生态批评奠基之作《生态批评读本》绪论中,参照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批评阶段论,预言说生态批评也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关注对自然(处女地、伊甸园、世外桃源、荒僻的旷野)的文学再现;第二阶段重新发现和研究长期被忽视的非虚构体自然写作,并确认和研究有生态倾向的小说、诗歌和戏剧作品;第三阶段致力于理论建构,研究文学话语对人类世界的建构,批判西方文化中将人类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男与女截然两分的二元对立思维。然而从今天来看,上述三个阶段并未出现明显的先后顺序,更多的学者,如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布依尔和ASLE前任主席凯思琳·华莱士,都认为美国生态批评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研究范式转型,已经由第一波浪潮推进到第二波。格洛特费尔蒂的三段论毋宁说突出了第一波生态批评研究范式的三个方面,正是对这一范式的纠正和超越迎来了世纪之交的生态批评第二波。

对偏狭研究范式的质疑

1996年,美国著名文化学者斯文·伯克茨撰文《只有上帝才能造一棵树:生态批评的喜与忧》,指出大多数生态批评家只关注原初的、未受科技改变的“自然”,而不是包罗甚广的“环境”(泛指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景观)。他不无忧虑地说:“整个生态批评运动的纲领因此显得简单……有可能成为继续发展的障碍。”伯克茨的批评切中肯綮,无论是文本视阈还是理论建构,第一波生态批评几乎等同于非虚构体自然写作研究,主要关注人类从文明世界走入自然世界的体验和感受,集中于亨利·戴维·梭罗、约翰·缪尔、奥尔多·利奥波德、爱德华·艾比、拉切尔·卡森等自然写作大家,即便涉及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其中关于自然的内容也必定盖过其它主题。这种偏狭的研究范式持续不断地受到有识之士的质疑,美国黑人文学学者保罗·蒂德韦尔的批评尤为尖锐:“生态批评建立在一个过于狭隘的典籍之上,这个典籍建立在一个过于狭隘的自然写作的定义之上……那些继续抵制或拒斥美国黑人的自然概念、认为与己无关的生态批评家,极有可能固化发展中的生态批评话语,使之成为一种维护一个本质主义自然概念的反动种族主义话语”。

上述偏狭倾向与生态批评脱胎于美国西部文学和自然写作研究息息相关,两者是诸多生态批评元老的研究专长,生态批评在新兴之初,不可避免地深受这两个领域的影响。然而,文本视阈狭小,理论视点单一的特点从长远来看,存在不少弊端:如果生态批评只探讨英语作品,又如何了解其它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如何吸纳其环境思想资源?如果自然等同于荒无人烟的地方,那就意味着自然仍被置于人类社会的对立面,对于努力要颠覆自然-文化二元对立思维的生态批评来说,岂不是自挖墙角?如果生态批评只传播自然保护的传统思想,那是不是意味着,城市里的环境污染以及不同种族、阶级、性别和国家之间自然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不值得关注和解决?如果生态批评盲目反对有关文本性的种种后结构主义理论,只聚焦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真实体验,一味强调再现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关联,岂不相当于完全拒斥对于自然界的纯想像性建构?文学文本不计其数,如果生态批评不适用于各种文学类型和环境主张,那么它作为一种批评范式的普适性和有效性便令人怀疑。生态批评只有超越初期的狭隘,建构具有普适性和有效性的新型研究范式,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拓展概念 照亮前景

如何推进生态批评研究范式的转型?学者们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拓展概念范畴和文本视域,以“环境”取代“自然”,以“环境文学”取代“自然写作”。1999年6月,第三届ASLE年会有两个迹象显示,生态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向着“超越自然写作”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年会的主题“如何看待一个被缩减、被贬低的事物”表明,生态批评关注的焦点已经由人迹罕至的荒野转向已被人类改变、甚至贬谪的自然;二是年会选举产生了一个多元文化背景的领导机构,旨在彰显ASLE关注不同文化中的自然观念与环境思想。今天来看,这届年会为生态批评研究范式的转型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正式昭告了生态批评第二波的到来。

接下来的两三年内涌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对建构和完善第二波生态批评的研究范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迈克尔·贝内特等主编的论文集《城市的自然》视城市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寻求在“自然写作、美国田园主义和文学生态学”以外建构“城市生态主义”。布依尔在《环境的想像》《为濒临危险的世界写作》、华莱士等主编的论文集《超越自然写作》进一步将扩展“环境”的范畴。在这些著作的理论范畴中,生态批评关注的对象实则扩展到了世界上所有受到破坏或威胁的自然和城市环境,即便在非自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态批评仍可以挖掘出文化赋予自然或环境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理论框架的扩展直接导致文本视阈的扩展,《超越自然写作》堪称扩展文本视阈的典范。该书分“重估西方自然观念的根源”、“挖掘对19世纪和20世纪作家的生态批评新见”和“跨体裁、跨学科扩展生态批评”三部分,在对乔叟、罗伯特·弗罗斯特等英美经典作家进行生态解读的同时,也论及美国黑人作家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托尼·莫里森、迈克尔·哈珀作品中的自然观念和生态思索,且跨越文学体裁和学科的分野,探讨电影、网络、科幻小说、诗歌和戏剧中的生态空间。帕特里克·墨菲的《自然取向文学研究之更广阔领域》研究的文本则扩展为包括自然写作(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代表的非虚构体作品)、自然文学(探讨自然主题的小说和诗歌)和环境文学(关注受到威胁的自然的文学作品)在内的自然取向的文学,重点关注被第一波生态批评忽视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女性文学和美国以外(如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部非洲、西班牙和日本)的作家,并尝试探讨教学法和语言领域的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的终极使命就是在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一切文本中系统地梳理和批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而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待自然的基本伦理准则,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发展与生存、科技进步与生态灾难之矛盾等重大思想问题,建立崭新的生态哲学体系和人类活动模式。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世界范围内生态批评的深入发展而言,文本视阈和理论建构的环境转向意义重大。如果把第一波生态批评比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那么第二波环境转向犹如给这位巨人松了绑,让他能够再次取来火种,照亮人类社会与地球生态和谐发展的前景。

猜你喜欢

视阈范式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小学课堂评价的公平性研究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