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亚刺伯”
2009-04-01曾任教
曾任教
学生问我:“亚刺(cì)伯在哪里?”
我莫名其妙,只得问他,那个“亚刺(cì)伯”出于何处。
次日他拿来一本《苦雨斋谈》(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让我看。果然有几处提及:
“有几方面的文化还当特别注意研究,即是希腊、印度、亚刺伯与日本。”(P.7.)
“我们虽生于东方,印度与亚刺伯的文字文化竟无力顾及……”(P.10.)
“亚刺伯人又从……”(P.148.)
“乌克里(阿刺伯语云钥)……”(P.148.)
用放大镜仔细检查,书上确实印的是“亚刺伯”。 那“刺”字没封口,少一横。
啊!作者原来写的是“亚剌伯”。可惜“剌”(音 là ,组合字有喇、瘌、蝲……)字被出版社误植,而且失校。
于是我告诉学生:“亚剌伯”即“阿剌伯,阿拉伯”。
《辞海》云:“阿剌伯:Arabia ,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我国旧称‘大食(波斯语Taziks的音译)、‘天方(麦加圣寺内方形石殿‘天房的异译)。亦译‘阿剌比。”
希伯来语arābhā,意为旷野、荒芜,指沙漠。阿拉伯语arbah,即沙漠。
另说,这是阿拉伯人的自称,意为有能力的人。
据前贤考证:英语Arabia < Arab < 法语Arabe < 拉丁语Arabs,Arabus < 希腊语Araps < 阿拉伯语Arab。(< 表示“源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学人翻译外来词语,常将地名或人名中的A译为“亚”,如:Aachen 亚琛、Abel亚伯、 Aden亚丁、 Adam亚当、 Adams亚当斯等。
当时常将la和ra译为“剌”,如:Malila 马尼剌、Malaria 麻剌利亚(疟疾)、Lavander 剌贤垤尔(拉芬大,薰衣草)、Karat 卡剌特(克拉,200毫克)、Mahakala 摩诃葛剌(马哈吃剌,大黑神)等。
如果青少年根据《苦雨斋谈》所载文字“亚刺伯”,把“亚剌伯”读作Yacibo,肯定是受出版物编印错误之害。
链接:
王宗祥先生指出:孟宪实在“百家讲坛”讲《太宗即位》,多次称李元吉为“刺(cì)王”,字幕和书中也是这么写的。据《逸周书·谥法》:“不思亡爱曰剌;愎佷遂过曰剌。”以“剌”为李元吉谥号。“刺王”是形近致误。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