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个自主搬迁的村庄
2009-03-31许兰武
许兰武
河南省柘城县的史洼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庄。村名可谓名副其实,这个村因地势低洼,频遭水灾,疾病猖獗。然而近两年,它却从地图上“消失”了。原来村民们自发组织并实行了村庄的整体搬迁,200余户村民中,有95%的人家在老村东南1500余米外的“高地”上,建起了样式统一的新住房,并已搬迁入住。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村的老大难问题——“空心村”,使更多的耕地腾出来用于生产。然而当地政府却对之“不甚了解”。
涝灾疾病困扰史洼村
史洼村,地处柘城县安平镇南端。该村是明代洪武年间搬迁至此,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因村民都姓史,地势又较洼而得名。
到底这个村庄有多洼呢?记者看到,这个村到处都是不规则的坑塘,村民说,这是为了蓄雨水而挖的。村里的一些道路就在坑塘与坑塘之间,一到夏季汛期,常常被雨水淹没。
村后有两条交叉的小河,村支书说,这两条河一条叫晋沟河,是涡河的支流;另一条叫跃进河,是解放后挖的,当时还起到排洪的作用。但是后来这两条河都成了污水沟,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按说有这两条河,村里就不会遭受水灾,但因村里的地势实在太低,这两条河反而成了祸患,河水漫入村庄,村民们饱受水灾之苦。
2000年夏季,曾因雨水太大,整个村庄成了一片汪洋。“当时家家户户屋子里进水,最深的有1米多。村民不得不挪到外面住,不搬生命都有危险。那年,村民的房子被泡塌了70多间。”提起来,村民仍心有余悸。村民史军德回忆说:“当年因为水灾,村里有418间房屋成了危房,粮食被洪水浸泡的有10万公斤。” 灾情牵动着当地各级领导的心,河南省民政厅的有关人员、时任商丘市市长史培德,以及柘城县的领导都到史洼村视察灾情,指挥救灾。领导们都是坐木筏和皮艇进入村庄,他们看到村庄的处境,当时就对村干部和村民建议,可以选择一个地势高的地方,把村庄搬迁过去。
深受水灾之害的村民也想早日搬出这个洼地,另外因为近些年河道的污染也促使地下水质变差,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饮用水又苦又咸,村里患有结石、肠胃炎的村民每年呈递增趋势,村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然而,搬迁一个村庄谈何容易——全村人口726人,房屋966间。2000年以来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多次商讨搬迁事宜,都半途而废。“中央有文件,做事有青天”。真正让村民决心搬迁的,是国家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6年秋季,在村民们纷纷要求搬迁的情况下,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村庄东南地势较高处建设新村。而后村民代表找到一家设计院,对新村进行设计:按现有人口和户数,新村占地164亩。所有居民宅基地面积相同,房屋样式统一,包括高度和颜色。村庄将建设绿地和文化广场。
新村建后,耕地增加
新的村址选好了,可是地是村民的承包地,这160多亩地如何统一使用呢?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反复商量,并征求被占用村民的意见,最后决定以租用的方式使用。具体说,就是占用谁家的承包田,每亩地每年的租金是550公斤小麦;谁建房谁承担相应租金。 租地建房的意见形成于2006年的秋季,村民们约定:2006年秋季收割完作物后,新村地址不再种植冬小麦。2006年秋种结束后,新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一排排面积相同的住宅被规划出来了。但各家的位置怎么确定呢?如果大家都想住第一排怎么办?为了杜绝搞特权,村民们通过最朴实也最令他们信服的形式——抓阄,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到我家看看。”见到记者采访,村民史民强热情地邀请。史民强当年抓阄抓住了第二排最西面的位置,按照统一规划,他当年就在那里建起6间房屋,现在已经搬进去了。记者看到,他家的小院里全部铺了水泥地,并进行了绿化,室内也装修一新,令人赏心悦目。 像史民强这样建起新房,并搬迁入住的大概占全村的95%。这个新村的住房一律是红砖红瓦,整齐漂亮。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红彤彤的灯笼,洋溢着新年的气息。全村东西主干道1条、南北主干道3条,宽均为15米,形似一个巨大的“丰”字,并且每排为5户,借以预示村子每年都五谷丰登。
在全国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的时候,史洼新村走出了一条新路。按现有人口和户数,史洼新村规划占地164亩,比老村庄节约了240亩,如果老村庄平整复耕后,人均净增耕地0.3亩。
只要是搬到新村的农户,老家宅基地就全部恢复耕地。到目前为止,“30年内不会再有要宅子的事情了”,史洼村彻底解决了“空心村”问题。
新村出现,政府没出一分钱
新村的建成也给史洼村人带来了荣耀。村民们说:“如果说是史洼新村的,小伙子说媳妇都容易成。”
然而,遗留在“老村”的农户在拆后的断壁残垣间显得异常冷清。这些居民大都是没有足够的钱盖新房,多属于老人或“五保户”。这些鳏寡孤独者,还在等待政府的帮扶和支持。
“史洼村所发生的可喜变化,只是柘城县开展土地资源保护开发工作的一个缩影。”商丘市政府网上这样写道,并且还指出,3年来,该县国土局多方争取国家投资1.2亿多元,先后完成了150公顷安平铁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33公顷安平远襄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842公顷张桥慈圣牛城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和1300公顷大仵胡襄土地整理项目,认真组织实施了商周高速公路占补平衡项目。
对于首个自主搬迁的村庄更应该得到政府扶持,然而据史洼村村委会会计史化忠透露,到目前为止,在史洼新村的整个搬迁过程中,当地政府没有出一分钱。 2月7日,记者拨通了安平镇李镇长的手机,试图从政府的角度了解史洼村以后的发展规划。记者亮明身份后,对方以打错为由挂断了电话。后来,该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出面声称:“现在史洼村路面还没硬化,下水道也没掩埋,深水井也没有挖掘,基本设施都还未到位,所以不便宣传。”
按照当地的说法,史洼村属于不听话的村。因为他们是自己联系规划,自己建设,自行搬迁。史洼村作为一个自然村,没有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是很难健康地发展的,村民们希望他们的做法能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肯定,进而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一个自然村的搬迁,基层政府是“不知道的”。该县土管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史洼村搬迁符合实际情况,应该算是新农村的典型。但是如果当地政府承认了它属于新农村,就要承担更多的资金付出,这是问题的关键。
这显然与中央的政策不相吻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称,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5个大的方面,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建设,才能让农村在目前城乡差距扩大的格局下,走上一条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2月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史洼新村。由于没有下水道,村民们的生活污水只能滞留在周围整洁的房屋旁。当记者采访结束时,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在农民们等待了110天后,终于降临豫东大地。然而,下雨后史洼新村的路面状况,却一直成了记者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