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改执行中的角色困境

2009-03-31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角色新课程改革困境

易 萍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些年头了,这些年走下来,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作为一位教育实践者,同时也是教育研究者,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有很多话想说,其中更多的是困惑。本文结合笔者执教的实践经历和研习的理论经历,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重角色遭遇的困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角色 困境

一、学校的困境

1.社会的高期望

当今社会各方面,包括部分官员,特别是家长、学生评价学校办得好差的基本或唯一标准是升学率。升学率高意味着可以满足学生上大学的愿望,意味着社会的认可。一所学校升学率高,社会声誉就高,可信度就高,吸引力就强,生源就好,财源就好,就有能力改善办学设施,就能吸引大量优秀教师。一句话,升学率高是现今基础教育学校生存的根本。新课改大力倡导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标准在理论上是对的,代表着真理。片面追求升学率在理论上是错的,代表谬误。但真理回到现实之中却战胜不了谬误,反陷入困境。

2.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阶层形成,地区之间贫富差距悬殊,由此产生了大量教育弱势群体,而我国教育经费短缺,这一特殊国情必然导致部分地区基础设施短缺和师资不足的问题。大量条件薄弱的学校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些弱势群体的新课改执行情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就很难得到保证了。

课程结构变革必然引发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传统的编班授课制已经不适应学生选课的需要,必须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并行两种组织形式,学生上必修课在行政班,上选修课到教学班。其制约因素除前面提到的师资不足、设施短缺之外,还有很多学校的超额大班问题。近年来,高中连年扩招,一些重点高中学生爆满,60—70人的超额大班普遍存在,按教育部规定的班额标准(50人),编行政班已无力做到,再编教学班就更困难了。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还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具备相应的配套政策。“调查中,许多校长反映,新课改急需扩充教学用房、教学设施,学校无力解决,政府财政列支中也没有这项开支。新课改需要补充师资,而人事部门仍按多年前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编制标准严格控编。”学校开设选修课、实行导师制,只能给现有教师加码,教师工作量徒增,不堪重负。

二、教师的困境

1.思想上的困境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是新课标教学过程的核心要求。现实情况又是如何?

让我们来看看主体性的执行情况。强调主体性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师的满堂灌,代之以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往往只见其形而难寻其实。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意料之中的教学过程,习惯了给出简单明确的对或错的判断,而不习惯出现预料之外的教学结果,不习惯出现不确定性,不习惯出现多元性,无论如何也不愿给学生留下属于自我的空间。这样,老师在学生的配合下,以所谓的主体性为准则,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老师预设的结果之中。就像是让你自由的跑,前提是规定跑道的800米,而结果就是终点。

创新性的执行情况会是怎样?既然给予主体的自由是预设了结果的自由,创新性自然也逃不过这个怪圈儿。创新性必然是在教师可接受范围内的创新。由此,主体性和创新性必然异化,走向形式主义,原本强调的主动变得虚假而被动。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何在?根本在于“以保守的旧思维形式主义地演绎新目标的方法”。新课标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上有所改变,更需要教师在思维方式上的改变,改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改变固执地维持着经验的思维习惯。然而,实践中的教学,却令人遗憾地缺乏这种改变。

2.现实中的困境

高层教育决策者和课改专家描绘的新课改蓝图和预设的各种改革方案仅是新课改的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状况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反差巨大。其中一点表现体现在教师的专业培训上,我个人任教的时候就参加了一次初中政治新课程培训,历时一天,来自北京的教师将他针对北京中学生的观摩课讲给大部分来自地县市学校的老师听,课程设计固然理想,效果设想也很完美,但他是针对北京地区的学生设计的,试想,将这样一堂课讲给乡村的孩子听,能够收到和北京孩子同样的效果吗?教学条件的制约暂且不提,仅是学生素质的差异以及地区文化的差别就使老师们对观摩课提出质疑。

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教师进行的新课程培训效果甚微,试想短短一天的培训,老师们能有什么收获?事实上,正课老师们对于此类培训更显无奈,大量的备课、作业批改任务,已然让老师们踹不过气来,又哪来的经历在这些培训上下功夫?现实中的种种限制使得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

三、家长和学生的困境

1.家长的心态

首先是“唯分数”的心态。现在家长中的太多数认为:他们今天的际遇,是他们没机会读书造成的,是他们的智力没有被充分挖掘造成的,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坎坷而平凡,其子女必须抓紧一切机会读书,竭立提高智力,提高学历层次以弥补父辈一生的遗憾和完成父辈的梦想。在这里,我们无意评判他们人生总结的对错。我们在意的是:这种思想往往是智力唯一”、“分数唯一”的温床,往往是将儿女理解为圆梦的工具。

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的高速发展。一时间,似乎遍地都是大学生,招聘公务员、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高科技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学历要求也芝麻开花似的,一年比一年高,都往大学本科上站了。在这种现象的强烈刺激下,我们的不少家长纷纷给自己的儿女设计出重点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理想职业的战略方案,为达到这一预期,完全放弃了其他的一切,眼睛只盯着成绩。子女的成绩好,就一好百好;子女的成绩差,就是一切都完了。分数,成了评判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但是,现实中的人才从来就不是仅靠分数就能支撑得起来的,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只有学历唯一要求的招聘现实。

试想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引下,孩子们还有机会和热情去做别的吗?长此以往,势必丧失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习惯于家长的安排的“人生之路”。

2.学生的心态

从上面的分析看,学生是最无辜的,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教育,一直到他们具有了独立的能力。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普遍具有可塑性,思想也处于活跃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也敢于尝试。我想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优秀,而不愿意让自己成为代价物。但事实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接受教育起就开始了漫长的“负重”生涯,无奈的走着既定的道路,就像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

学生的苦痛我们能够体会,所以新课改一直强调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大幅度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还他们正常人的生活;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生动活泼的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然而现实中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苦苦挣扎,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经济负担、心理负担。相对而言,处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他们的竞争压力更大。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改革为何总也不见成效?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加并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增加,客观的讲,学生高考是考一门还是考五门,这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学生都会尽自己的极限努力去掌握这一门或是五门课程,其本质就在于高考的激烈竞争,正是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给学生的心理负担不断加码,使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爱护在现实中却难以贯彻执行。

综上,新课程改革需要反思,反思会帮助我们更理性的审视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寻找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决非只是理论问题、理念改造与转变问题,它在更真实的价值和意义上,正是靠实践来实现的,而教育已不能局限于旧有的思路了,反思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吧。

参考文献:

[1]张金宝,刘延梅,陈培瑞.济南市实施高中新课改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22).

[2]杨启亮.教学问题反思:实践中的素质教育[J].江苏教育,2001,(1).

猜你喜欢

角色新课程改革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