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

2009-03-30王海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8期
关键词: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观金融危机

王海波

提要本文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改革困局入手,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与方式。并提出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来解决目前的经济问题,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既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精神。

关键词:金融危机;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这场目前还不曾见底的全球经济衰退,给各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场金融灾难,虽然说肇始于华尔街,又延伸至欧洲日本,并波及到新兴世界,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别人的危机”、“外部的危机”,而是一场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正如中国古语所言,“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从本质上说,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经济严重失衡。以不受约束的美元主导体系为支撑,美国通过过度负债的模式维持投资和高消费,通过长时间扩张性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也给格林斯潘戴上了一顶“圣人”的帽子;同时,通过美元发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膨胀发展,在全世界金融体系中吹起了巨大的泡沫。次贷和CDO等衍生工具只是泡沫破裂的导火索。在耗时一年有余、华尔街五大投行倾覆、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危机、世界经济广受危害之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这一场泡沫破裂的后果竟然如此之严重。

一、中国经济的困局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多年的“入世”之后,中国经济一方面深具对外依赖性,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另一方面也因自身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伤痕累累,弊端丛生。在自身问题还未来得及解决之时,外部环境急剧恶化,使中国本来就存在的经济困局迅速加深,使本来有可能主动进行的调整转为难堪的被迫应对,使本来可以承受的经济波动演变为难以承受的社会痛楚。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面对中国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困难局面,社会上对于是否坚持改革的方向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有一些人对改革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多年来的改革执行的是一条“资本主义改革路线”。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分配不公、民生问题严重、易受外部经济冲击等等,都是改革带来的恶果。而大多数人则认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以三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变为全方位开放,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公民意识得以觉醒,这些都是改革的成果。而目前我们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则正是因为改革还有待于突破。

在2008年12月18日中央召开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重申了党的十七大的结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不仅仅表明了中央的态度,同时也表明质疑和否定改革的声音仍在继续。

要将这些质疑的声浪压至最低,就应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将改革继续深化下去,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改革更显得时不我待。对于决策者来说,应承认中国所面临的危中之机,应尽快地、坚决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中国靠出口支撑的投入型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进入21世纪以来,增长方式转型早已成为明确的执政目标,“又好又快”更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不过,具有实质意义的转型始终未能实现。在经济形势较好时推动转型,震荡较小,痛苦较轻,但又因压力不足动作不大;在经济遇到困难时推动转型压力加大,却又因担心过于痛苦而延迟转型。甚至在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经饱尝出口依赖之苦,保持旧模式的冲动仍在继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经济失衡酿成的这场危机面前,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中国已经为这一步走得过于迟缓付出了代价,如果不主动转型,未来的被动转型只能更加痛苦,难以承受,再不可存有侥幸心理。

二、深化改革方解困局

1、需警惕上轮扩张性政策的负面影响。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而且还推动了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但那一次采取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举措,也使得投资率逐年上升。

持续提高的投资率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资源约束矛盾加剧。2003年后,广东、上海、四川、甘肃等17个省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部地区拉闸限电现象频发,后来更演变成全国性的电力紧缺,铁路货运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也出现了供应紧张。其次是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规模。在600多种主要产品供求统计中,供大于求的产品从1998年上半年的26%上升到2003年同期的85.5%,大多数工业设备利用率在60%以下。再次是消费能力相对不足。2002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为58.2%,为“九五”时期以来最低值,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10~20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了17.6个百分点。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呈扩大趋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城乡和地区差距,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趋严重。

时隔十年之后,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央又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今后两年内4万亿元的投资安排。这次历史上更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如何避免以往的问题再度发生,是必须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能否妥善应对这场危机的关键。

2、改革滞后导致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无法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经验有三条:一是改革始终是围绕着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展开的;二是始终坚持用经济的办法,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这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三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经济发展规律办事。从这些基本经验出发,应对此次危机,仍然要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来化解矛盾。既要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更要加快体制改革,必须把扩大投资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利用这次危机,加快改革进程,理顺几大关系,我们就有可能成为此次经济危机的受益者。否则,只会进一步加剧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给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更大的隐患。

3、需要在价格形成机制、垄断行业、政府管理体制以及收入分配体制上加快改革步伐。在加快体制改革上,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尤其要实实在在地推进:

(1)必须加快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尽管价格改革迈出了很大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滞后于市场发育的需要,典型的是能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能源价格改革,首先,要下定决心,不能因利益集团的反对和一些短期因素的考虑(如CPI等)就停滞不前。只有理顺了能源价格,才能真正步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稀缺是由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但短缺是由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造成的。没有能源价格的理顺,“煤荒”、“电荒”、“油荒”将会反复上演。其次,能源价格改革要与能源领域的打破垄断,要与政府监管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在垄断条件下,简单的价格放开,不仅不会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会牺牲社会整体福利。价格改革,政府监管也必须跟上;否则,会造成整个市场失序,达不到预期效果。

(2)放开准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近些年实际处于停滞状态。铁路最突出,依然是政企不分。面对垄断领域的改革滞后,必须按照市场化方向,打破垄断,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大力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形成竞争机制。这样才能带动私人投资,经济的整体效率才会得到不断改善。

(3)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特别是经过五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总体上讲,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仍然较多,并掌控了过多的资源。首先,要改革靠行政管制来分配资源的方式,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其次,切实把精力转向公共领域,真正履行好对市场的监管职能,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食品、药品的监管。再次,要加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抓好中期发展规划。最后,要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这次危机可能会使经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但是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减缓,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不能以更严重地牺牲环境为代价。环保具有外部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限,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

(4)加快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民生改善了,内部需求才能持续拉动。目前,消费拉动经济的比例还不够,要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这就要求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普通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真正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央早已作出的重大决策,关键是要下决心尽快付诸实施。中国有13亿多人口,居民保持着相当高的储蓄率,因此居民消费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只有让居民的收入实现增长,生活有所保障,才能真正把消费刺激起来。

三、解决社会问题与应对经济危机

美国经济学家伯恩斯坦的《同舟共济——公平经济共识》从一个全新的,但又深深根植于美国历史和文化价值视角来审视美国经济,并对美国经济中的不公平现象,诸如医疗卫生私有化、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不断攀升等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以人为中心和保证人人能够分享发展成果的公平经济应当是发展政策的核心。他问道:“我们当代经济最需要的是什么?”回答是:“最需要的是新思路,最需要的是那些理解经济学人们公正的声音,最需要的是经济学家对于社会大众的激情。”他引用了一个寓言来说明这个所谓的“激情”:

“我曾经听人们讲过一个发生在天堂和地狱中的故事:分别在天堂和地狱的人们,围坐在盛满美味大餐的餐桌旁,食物远离他们,他们每人手握真正的、可以触及那些食物的长长餐叉。在地狱,人人都挨饿,因为尽管每个人都可以用手中的餐叉去取到食物,但是餐叉长于他们的手臂,以至于使他们不能弯过手臂把食物送到嘴里。在天堂,人们也面临餐叉太长问题,但是大家吃得很好,怎么回事?因为他们互相喂食。”

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经济衰退绝不是经济运行一朝一夕的结果,它也是社会问题不断积累的结果。世界经济百年起伏动荡的历史表明,让所有居民获益是实现有效扩大需求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进一步说,所谓有效扩大内需,就是让钱尽可能少地流入存钱的高收入群体腰包,尽可能多地流入需要花钱的低收入群体手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决策者在效率和公平的双重原则下,精心设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

让所有居民获益是实现有效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与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对以往发展道路反思和经济自觉的结果。发展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面对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第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第二,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国家和地区长远发展的最终需求,这在当前尤为重要。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动荡,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竭尽全力寻求良方。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社会解决方案去应对一下挑战?这里的社会解决方案就是,在平等和公正目标下,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和机制来实现财富和产品的合理配置,使最广大的消费群体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在发展中相互受益。在这里,我们确定经济问题解决方案的社会内涵有两个标准:或是目的的社会性;或是福利供给必须是个人之间的相互贡献或者是义务参与。社会解决方案犹如中医和中药,虽然可能不会药到病除,或许可以治根治本。

(作者单位:1.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2.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胡舒立.找准改革突破口.《财经》,2008.26.

[2]邵秉仁.深化改革方解中国之困.《财经》,2008.26.

[3]丁元竹.《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应对经济危机》.《读书》,2009.1.

[4]《同舟共济——公平经济共识》,2006.

[5](美)格列高里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观金融危机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