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英雄 也做父亲
2009-03-30李小琴
李小琴
《大禹治水》中的大禹是个伟大的英雄,顶天立地的热血男儿。教完这篇课文后,围绕着“禹的孩子都十几岁了,却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我创设了一种情境:如果大禹回到家中,儿子会对他说什么?
有的孩子激动地说:“我真想你,爸爸!”
有的说:“你就是我的爸爸?”
有的说:“爸爸,你真狠心,离开我这么久!”
……
我感到有些意外,看来刚刚分析的重点段落还不够深入,孩子们还没有理解大禹那种“舍小家为大家”、不怕吃苦、身先士卒的高尚品质及伟大之举。但转念一想,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想得那么多、那么远吗?在他们心目中,真正让自己感到幸福的,是能真实感受到的,一如《乡下孩子》中所言:“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他们在成长的时候,需要爸爸温暖的大手,宽阔的后背,慈爱的抚摸,甚至严厉的批评。他们还不明白“伟大”的真正内涵,而更关心爸爸与自己的关系。为此我想,何不让孩子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呢?或许他们会有新的认识,感受到大禹对家庭的“无情”,是一个热血男儿的深深无奈;对百姓深情的“大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的温柔情怀。
但第二天晨会课上,孩子们在汇报搜集来的资料时提出了质疑。这次,我也困惑了。资料显示:
大禹外出治水十个月后,有一天路过家门,正巧听到刚出生的孩子夏启“呱呱”的啼哭声。大禹也很想进门去看看妻子和孩子,可一想,工程的事多,还有许多事要他去办,于是摇了摇头,郑重地说:“我现在重任在肩,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国事呀!”说完,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时,他看见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说话了,妻子正在教儿子喊爸爸,小夏启也很乖巧地边笑边喊爸爸。大禹看到这一幕,不禁热泪盈眶,但治水工程此时正处紧张的时候,于是,他擦了擦脸上的泪花转身离开。
第三次过家门时,十多岁的儿子使劲把他往家里拽。而大禹只是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叫他告诉妈妈,因为治水工作繁忙,他一时还回不了家。
读完这段资料,有的孩子说:“我觉得大禹真冷漠,三次过家门却没有进去!”有的孩子说:“大禹是个坏爸爸!”对一直被称赞的大禹的执着精神,孩子们却有自己的“另类思考”。
我抓住大禹第三次过家门时的“深情”告诉孩子们:“从‘深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禹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他只能把对家庭的爱深藏在心。他顾大家而弃小家,这叫公而忘私。”不知为什么,我居然觉得有点不能说服自己。虽然“深情”一词也表现出了大禹对家人的挂念,但回家一次就这么难吗?
多年来,我们一直沉醉在这种伟大得令人折服的神话传说中,仔细想来,它似乎的确缺少了些人性美与人情美。大禹治水时是个“神”,而对于年迈的母亲,体弱多病的妻子,天真可爱的孩子,却可以置之不顾。这样的“伟大”,可以完全消弥年迈双亲思儿的泪花,幼子落寞的眼神,漫漫长夜妻子幽深的叹息么?
与伟大的英雄大禹相比,可爱的孩子们更喜欢《陈毅探母》中的陈毅。同样是日理万机,陈毅听说母亲生病,就赶回来,为母亲洗衣,与母亲聊天,表现了一颗赤子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是说,课堂里要有学生真实思想的声音。其实,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包括作为教师的我自己,都既希望看到一个伟大的英雄,又希望看到一个温情脉脉的父亲,一个善良懂事的儿子,一个体贴细微的丈夫,一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纯真男儿!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