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真实 寻求客观评价
2009-03-30高君玉
高君玉
作为新课程改革后新设置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评价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越来越重要地凸现在我们面前,期待着我们以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为导向,把这门新课程的研究推向深入。但在实践中,对品德课堂教学的评价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缺少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和自身的经验来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不会请授课教师拿出学情分析,也大多不会留下学生来了解教学效果,更不会对学生进行目标达成的问卷调查或者数据测查。所谓“活动设计巧妙、新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的评价,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还是听了学生真实声音后得出的结论?该用什么方法去倾听孩子们真实的声音呢?第二,缺少鉴别学生情感变化的科学手段。如何唤起学生的真情,如何去感受、辨别、测量孩子的情感变化,这是课堂教学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但是,这样的情感变化如何感知,如何测量?第三,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习得和价值观形成的评价模糊化和概念化。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究竟应该怎样从一节课中看学生思维方式的习得情况,如何将品德课程中价值观形成这一长期过程和一节课的短时效果结合起来看?学生在事件判断中的思维方式的评价是否科学客观?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我们对品德课堂教学的评估就只会变得模糊化与概念化,不能真正达到“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这一要求。
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以为,如果要对品德课堂教学实施一种具有科学导向性的评价,使这门具有综合课程特点,融知识学习、公民素质培养以及良好情感培育于一体的课程真正收到实效,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可以从“立足学生真实,寻求客观评价”入手,采用以下策略来避免现行品德课堂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实施前测,在了解学生真实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所谓前测,就是教学评价者(也可以是授课教师本人)在学生进入系统学习之前,对其能完成相应学习内容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进行测试评估。应该说,科学的前测是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的前提。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采用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并用的手段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这包括: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这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铺垫工作;了解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可能遇到的障碍;了解学生面对新任务时情感态度方面的情况,这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自我控制能力,包括学习习惯、方法、策略及风格等。
目前,可以采用的前测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卷调查。教师首先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的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编制合理的检测题目,对全体同学进行测试。比如在《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教学前,为了解孩子跟父母沟通的真实状况和本课教学前孩子和父母间真实的情感基础,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问卷调查:(1)你如果有了烦恼和心事,愿意和父母倾诉和交流吗?为什么?(2)你最喜欢和父母沟通的方式是什么?(3)虽然有过沟通,但我们难免还会和父母发生一些小摩擦。那么,你遇到过哪些烦恼或者有过什么摩擦?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这样的问卷调查能测查出学生在授课前和父母的关系,以及对待和父母摩擦时的态度和处理能力,如此,我们就了解了学生知识和情感的起点。这样的问卷调查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只适合偶尔使用。但如果授课教师本人有兴趣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教学评估,相信会使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课前问答。如果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时间,我们就无法进行细致的前测工作。对此,我们可以抓住教师课堂导入环节中的互动问答来对学生学习准备的状况进行了解。比如有位教师在教授《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她先出示了300000的数字和一些南京大屠杀中的照片,然后问学生:“从这个数据和这些资料中,你能看出什么?”从学生的反应和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学习此课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记得在《我们来寻根》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请学生用各种方式来歌唱我们的母亲河。学生的聪明伶俐出乎听者的意料,他们不仅在歌唱、吟诗时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甚至脱口而出“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王维的诗……”对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就不得不重点观察,这些孩子已经知道的这么多知识中,有多少是教师课前已经铺垫好的?后续的教学中,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追问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地评价这堂课。
日常演讲。品德教材都是按主题单元设计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例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社区、家乡、民族、世界的认识。孩子对这方面知识了解程度到底有多少?仅靠问卷和课堂问答是不可能全面掌握的。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演讲的方式来了解孩子们课前知识的拥有量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所谓日常演讲,就是教师在学期的第一节课中先行进行全册课文的学习导读,让学生在学期一开始就能全面知晓本学期的学习内容,然后在以后每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选择“社区、家乡、民族、世界”中的一个主题,轮流进行三分钟口头演讲。演讲内容自选,但不能离开这四个主题。此举可使孩子对这四个单元的学习兴趣、认识水平、知识拥有量等情况客观地显现出来。
我们只有在评价前做到充分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为后续教学作出相对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课中观察,在理性分析中评判教学目标、过程和检测评估的匹配度
客观评价品德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在了解学生真实学习基础的前提下,观察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不是趋向教学的目标,也就是评价教学目标、过程、检测评估是否匹配。具体来说,我们需要从学生的情感变化、思维方式的外在行为显现和言说方式来判断教学过程是否指向知识、情感、方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鉴于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涉及广泛,因此,评价教学目标和过程是否匹配,除了要考虑因人施教和因学科内容差异施教之外,还要考虑学科内容背后“隐藏”的学习任务类型,做出恰当的归类,以此作为后续教学决策是否科学的评价依据。下列表格可以帮助我们得知认知领域的各任务类型与教学策略方法的一般匹配,并成为我们实施科学评价的依据。
当然,要评价这些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是否和教学目标相匹配,我们首先要学会分析这些教学内容将要达成的目标分别属于哪些类型。也许,理性、冷静的分析会让我们摒弃那些对“虚假的浮华和热闹”的欣赏,让我们在真实的、深刻的思考和成长中共同欣赏教师教学的生长和学生思想认识的切实提高。
三、课后评估,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测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所谓课后评估,就是在品德课堂教学完成后,对学生已经发展或形成的学习能力再次进行测试评估,以检测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于小学品德课程来说,道德认知目标的达成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检测的。最难检测、最容易忽视的是新课标中提出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不仅影响学生在校的品德课程学习,更会对离校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观念与方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简单的方式是在课后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判,如《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上完后,可对学生进行以下的问卷测试:(1)你对这节课的学习有兴趣吗?为什么?(目的在于测查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认知)(2)你现在怎么认识父母这个特殊的朋友?(目的在于测查孩子学习后对父母的认识有没有提升,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3)你和父母之间还会发生摩擦吗?你打算怎么处理?(测查孩子对沟通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沟通方法的掌握程度)(4)如果要和父母成为永远的好朋友,你还打算做些什么?(测查孩子对行为养成的认识与态度)(5)上完这节课,你在和父母交朋友方面还有什么问题?(了解孩子对与父母沟通方面的态度和情感)
这样的问卷设计比较简单,不需要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就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回答总体比较抽象,要花费一些时间,不够简便快捷。因此,我们还应进一步尝试如何在知识题的检测与判断中评估课堂教学效果。
总体来说,品德课堂教学评估需要我们在立足学生真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客观、科学、多方位地看待课堂教学效果,努力摒弃“想当然”的不良习惯,多倾听、多研究学生,从而引导教师对课堂进行真实与本质的研究。
(作者单位:杭州市时代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