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藏区草原生态环境必须加强水利工作

2009-03-30孙爱霞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草场藏区牧民

彭 敏 孙爱霞

一、青海藏区水利发展历程

国家支持青海等藏区的新政策是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青海藏区是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藏区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7%:平均海拔3370米,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县就有14个,自然条件十分严酷,有些地区空气含氧置仅为内地的30-40%,是全国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青海藏区水利工作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青海藏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地和生物多样化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江河源头”、“中华水塔”之称。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和亚洲地区的重要水源地,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初始作用;青海湖是抗拒西部沙漠化向东侵蚀的重要天然屏障;祁连山地区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水源地,支撑着黄土高原西部地带直至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系统。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加之藏区人口的增加和草原的不合理利用,草场退化、沙化严重,草原生态系统日趋恶化,沙尘暴频发,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生活和藏区社会经济发展。

新中国建立近六十年来,青海藏区水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藏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供水基本井,解决人畜饮水,开辟缺水草场、无水草场,并建成了一批蓄、引、提水利工程,改善了局部地区牧民生活生产条件。80年代,各地积极探索适合“草畜双承包”体制下的藏区水利发展模式,根据藏区范围广、牧民居住分散和可集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少的特点,兴起了小型化、多样化的藏区水利工程建设。90年代以来,为解决藏区日益突出的水、草、畜矛盾,在大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同时,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灌溉饲草料地。解决冬春季饲草供应问题,成为藏区水利发展的显著特点。但总的来说,藏区水利工作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工程建设滞后,技术服务差,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了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其突出表现在:一是藏区水利建设欠账较多,人畜饮水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半个多世纪来,国家和地方对藏区可利用草原的水利投入平均每亩不足两元。有一半以上的草场缺少灌溉,草场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一些地方的牧民群众饮水还十分困难,不得不远距离挑水。二是藏区水利严重滞后加剧了草原生态“赤字”的扩大。由于大部分藏区处于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少量的人工灌溉饲草料基地对缓解尖锐的畜草矛盾只能是“杯水车薪”。天然降水远不能满足草原自然耗水需求,长期处于干旱状态。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加上冬春季节大风频繁发生,只长着稀疏低矮草的地表极易发生风蚀沙化。三是过去由于长期“以粮为纲”,不少原为牧业开发的水源被农业灌溉所“挤占”,加之藏区水利开发重点是解决人畜饮水和无水、缺水草场的供水问题,而未能把开发重点放在人工灌溉饲草料基地的开发上,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草场打井、铺设管道、修建水池等方面,目的主要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而今后藏区水利建设的目标应是解决大面积人工饲草料的灌溉问题。

二、发展青海藏区水利的意义

第一,藏区水利建设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灌溉饲草料地,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草量和牧草质量。稳定地解决牲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为大面积天然草原的围封轮牧、休牧和禁牧创造条件,是退牧还草工程退得出、稳得住、不反弹的基础保障。经试点表明,每亩灌溉饲草料地的产量一般可达1 000公斤以上,相当于40-50亩左右的中等天然草原的产草量,可使20-100亩天然草场休牧4—6个月,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第二。藏区水利建设有利于发展蘸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以饲草料地灌溉为主要内容的藏区水利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牧业防灾抗灾能力,还可以促进草原畜牧业从靠天养畜向舍饲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近年来,各地在灌溉饲草料地试点项目区都种植了大面积的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效益十分可观。

第三,藏区水利建设有利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藏区水利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还可以带动以畜产品加工和草原生态旅游为主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藏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可以增加牧民收入,消除贫困,加快多民族共同富裕的步伐,对于巩固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三、加强青海藏区水利建设应做的几项工作

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是一篇大文章,水利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藏区生产发展的主要矛盾。藏区生产力发展当前面临三种矛盾:一是脆弱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矛盾,二是草原的载畜量与牧民牲畜经营规模的矛盾,三是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与牧民增收的矛盾。但生态脆弱、干旱少雨、牲畜超载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要充分认识藏区水利建设所处的重要地位。加强藏区水利建设已成为牧区生态建设,提高畜牧业防旱抗旱能力的切入点和重要举措。

第三,要明确当前藏区水利工作的重点。当前要把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贫困牧民用水困难,提高藏区抗旱防灾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把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为根本指导方针。

第四,要深化改革,用改革精神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解决藏区生态问题,必须从思想上、经营方式上、工作指导上作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一是在思想上要把藏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头号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改变一切与生态环境不相适宜的思维方式,变头数畜牧业为效益畜牧业、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变掠夺式经营、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二是下决心调整畜草、畜群、畜种结构,压缩牲畜规模,以草为业,以草定畜,草业先行,提高母畜比例,增加出栏率和商品率,走效益畜牧业之路。三是改变经营方式,对生态严重恶化地区实行一禁、二封、三舍饲、四轮牧。坚决禁止开荒,把有限的水土和牧草资源利用好、发挥好。四是加快立法进程。对生态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毁草开荒、超载放牧等突出问题,要通过地方立法,制定可操作的规章,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市场的手段加以推行,并建立必要的监测网络,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第五,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理。解决藏区生态问题,既要依靠大自然的恢复能力,又要加强草原水利建设。在实践中,光

靠水利部门不行,要动员多部门的力量,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常抓不懈,讲求实效。

四、发展青海藏区水利的几点思路

随着我国粮食问题的解决,人们的食物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对肉、奶制品供应的要求增大,畜产品生产需求增加,需要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这就要求藏区的畜牧业生产改变传统的粗放型、靠天养畜的放养方式,加快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一方面要提高畜产品生产质量,提高畜产品的生产率,另一方面要保护草场资源、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统。面对这种形势。藏区水利建设的思路和着眼点,就是要在这一重大的转变中,找准位置,把改善草原生态系统作为藏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藏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把有限的水用在“刀刃”上。在发展藏区水利工作中,要合理配置、节约使用有限的水资源,实施“小开发、大保护”、“小绿洲、大生态”的策略。要在综合考虑水、草资源承载能力、草原生态保护与藏区经济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原则,合理确定灌溉饲草料基地发展规模和草原载畜量。过去把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的草地视为有待开发的无水草场,把无水草场开发面积大小作为衡量藏区水利工作成绩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不应把无水草场看成一种经济资源,而应视为生态屏障,因为这些草地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对生态十分脆弱的草原,不仅要重视它的经济资源功能。更要看重它的生态屏障功能。

第二,坚持以“水、草、畜”平衡为总体目标,突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在不具备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重点选择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等其他方式来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生活问题,不再开发灌溉饲草料基地。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也采取因地制宜适度开采的原则,严禁盲目抽取深层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牲畜总量。所有灌溉饲草料基地都要采取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的利用效率。

第三,大力发展草原节水灌溉。有资料表明,发展草场节水灌溉后的天然草场,产量可以增加10倍以上。而且牧草质量好。因此,要把藏区水利建设和草原节水灌溉作为一项开拓性工作来抓,坚定不移地实施“塔拉滩牧区草原灌溉示范项目”、“环湖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开、扩大和改善草原利用面积,为发展人工饲草料地,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创造必要的水利条件。

据统计,草原节水灌溉示范草场与天然草场相比平均单产可提高15倍,与一般灌溉草地相比节水60%。牧民户均拥有30亩—50亩灌溉饲草料基地,就有了致富的基础保证。在干旱、半干旱藏区,水利建设应以建设人工灌溉饲草料基地为核心,如果能实现存栏畜均0.1亩的灌溉高产饲草料基地。加上打草、贮草,将能保证牲畜安全过冬,并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喷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溉技术,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如灌溉草原一般多采用自流漫灌的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河、湖、井水等进行较为细致的畦灌和沟灌。如海北藏族自治州在干亩草库伦里,用手扶拖拉机带动喷灌机进行喷灌,结果每亩产草量比自流灌溉提高22%,比未灌溉草场提高51%。紫苜蓿经喷灌后每亩产草量为700—1000公斤,而自流灌溉的仅为580公斤。

第四,在干旱缺水的草原,要改变传统的放牧方式,缓解草牧矛盾,使大片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要通过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建设灌溉高产饲草料基地,提供优质饲草料,对退化、沙化的天然草场实行休牧、轮牧,得以自然修复。利用小片土地合理进行水利建设及综合开发。种植优质饲草料,使大面积天然草场得以自然恢复。这种“小建设,大保护”的水利生态建设模式,正得到许多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赞同。

第五,加强草原水利建设,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统,首先要算清水账。藏区干旱缺水,要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对藏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有效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特别是对地下水的开发,要科学合理,避免过度开采,防止带来新的生态问题。各牧业半牧业地区都应认真做好水资源调查评价,搞清水资源家底。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藏区水利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因地制宜推行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六,要高度重视藏区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问题。发展藏区水利,建设饲草料基地灌溉设施,一次性投入建成以后,要对这些设施运行抓好管理。算好投入产出账,使这些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真正受到牧民欢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按市场规律办事,建立好的体制和机制,实现良性循环,持久发挥效益,项目才能成功。在藏区生态水利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分步实施,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藏区水利的发展,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海西州黑石山水库管理所青海省水利厅)

猜你喜欢

草场藏区牧民
听不见
草场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商人买马
青青草场
甘孜藏族自治州派出所遭冲击 警察开枪自卫
冲击派出所扰乱藏区不得人心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