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思想述评
2009-03-30张怡
张 怡
摘要:汤姆林森将文化全球化描述为非领土扩张化的过程,即文化地方性和全球性的统一,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是世界主义,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各国积极参与统一的文化体系。本文从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点出发对汤姆林森的文化全球化理论进行述评。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非领土扩张化;世界主义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2-0114-03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和形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研究层面,文化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日益走向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现实。
如何看待这一事实?汤姆林森将其归结为“非领土扩张化”。“非领土扩张化”是汤姆林森对文化全球化基本状态的认识和描述。文化全球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在全球化时代的具体表现: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性关系。对这个关系的不同把握决定着文化全球化的不同状态。汤姆林森运用“非领土扩张化”语境分析了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性关系。他指出,在谈到全球化进程时,有阿伯都赖等使用的“非领土扩张化”、汤普森使用的“非地方化”和吉登斯使用的“移位”等侧重点不同的一些术语,为了更好地在“全球现代性的语境中去理解地方——文化(Place-culture)关系中的巨大转型”,需要对概念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他认为“‘非领土扩张化这个术语,以这种非常广泛的、包容性很强的方式”可以担当此重任。他指出,全球化不仅是资本、劳动力和商品这些物质因素在全球的流动,它还从根本上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与我们的文化实践、文化体验和文化认同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型,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非领土扩张化。所谓非领土扩张化就是指“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我们世俗的文化体验和我们的定位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转型”,以及“现代性用-非地方代替了真实的地方性”。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文化体验的特性:第一,这种文化体验是世俗的,既可以表现为传媒文化所带来的距离缩短的亲密感,例如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传媒文化跨越空间,给全世界的人们以同样的享受和亲切感,人们在观看好莱坞电影时并没有陌生感;又可以表现为食品的全球流通所带来的消费者与地方性体验的分离,例如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能够迅速占据拥有东方饮食习惯的亚洲餐饮业。第二,“非领土扩张化”令人们体验到的并不是典型的、富有戏剧性的暴动,恰恰相反,它们很快就被同化到了正常状态,而且被理解成“生活就是这样的方式”。由此可见,汤姆林森所阐释的非领土扩张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体验与地方领土之间的定位关系,促使着地方文化的转型,正如他的论断:“非领土扩张化的一个中心的限定性特征就是削弱或是消解日常充满活力的文化和领土定位之间的联系”。在此,一个复杂的非领土扩张化的文化全球化正在进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体验已不再局限于地方性了,随着全球化复杂联结的加强,“全球性”是一种自然的思维了,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性紧密交织在一起。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亦即世界文化。因为这里所讲的“文学”一词“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等方面的著作”。“非领土扩张化”即文化的扩张,或“强势文化”的扩张。这样的观点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强势文化”扩张的合理性。它的世俗特性表明这种文化会在全球无孔不入,而它的不具有暴动的特性使得这种文化会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同化全世界的人们在全球推行一种语言、一种着装、一种饮食、一种风俗、一种价值观念等等。这实际上是“文化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汤姆林森更进一步提出“非领土扩张化”的不均衡性问题。他认为这种文化的紧密交织对民族文化提出了挑战,因为在非领土扩张化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不同地方文化、不同群体的地位问题。无论是从第一世界来说,还是从第三世界来说,非领土扩张化都是不均衡的。“在当代第三世界的某些人们,就因为他们定位于全球化不均衡的进程之中,可能实际上拥有了远比第一世界中的人们更敏锐、更准确的非领土扩张化的体验”。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即所谓“不均衡性”。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更有一种他们的地方性文化被消解和被同化的体验和茫然感受。汤姆林森认为,“非领土扩张化的文化体验是一个深层次的模棱两可的体验,它在错综复杂的结合之中,把授权(empowerment)和脆弱性、机遇和冒险混合在了一起。不应该被视为是一个简单的接触与否的问题,或者只被当作是跟一整套无可争辩的社会商品有关的自愿的扩散”。“非领土扩张化”的不均衡性,实质上阐述的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同地位问题。这里同样暗含着一个观点,即“强势文化”扩张的合理性、必然性。事实上,民族文化的不均衡是正常的文化现象。问题是如何看待或对待这样的不均衡。如果仅仅只是把这种不均衡看作是“模棱两可的体验”,一种主观的感悟,那么,就否定了文化扩张的客观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对全球化中先进的和落后的民族和国家的不同地位也有相关论述,“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三个从属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全球化初始阶段发展不均衡性的经典评价,深刻地揭示了发端于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初始阶段的客观事实。这比汤姆林森的相关观点更加切合时代特征。
此外,汤姆林森还强调:“非领土扩张化不是一个线性的、单向的进程,而是像全球化本身一样、受到相同的辩证的‘推力和拉力合力塑造的进程,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哪里有非领土扩张化,哪里也就会有新领土扩张化。”可以看出,汤姆林森是在强调,一方面,不管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全球化中是强势还是弱势,非领土扩张化的文化体验都是普遍存在的。而我们说这对于身处其中的民族文化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而另一方面,“非领土扩张化”必然带来“新领土扩张化”。这里的问题更加明显:“哪里有非领土扩张化,哪里也就会有新领土扩张化。”文化扩张的背后是领土扩张。这是典型的“新殖民主义”的扩张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如下:“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同邻近地区以外的地区建立贸易联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之变为现实,取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的情况,取决于政治关系所决定的沿途社会治安状况(大家知道,整个中世纪,商人都是结成武装商队行动的)以及取决于交往所涉及地区内相应的文化水平所决定的比较粗陋或比较发达的需求。”。各地文化具有同一性才能产生共同的消费需求,
资本才可能在全球扩张。资本家为了实现他们的全球利润,积极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实现全球文化的同一,以推进资本在全球的统治。汤姆林森在这里触及到“非领土扩张化”的内在驱动力即资本本性的“新领土扩张化”。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构建,关系到处理好文化的一体与多元、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关系。对此,学术界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汤姆林森的一元为主的全球文化;二是多元共存的全球文化,如费舍斯通(Feather-stone)认为全球文化应该是文化的多元化,全球文化是一个以异质性和多样性的并存为内在规定性的过程:三是文化的冲突与对话,代表学者是亨廷顿(Samuel Hunt- ington)。汤姆林森持文化的世界主义观点,他认为不可能出现单一的全球文化,提出了世界主义的文化意向,所谓世界主义的文化意向,是指“作为一名‘世界公民就意味着具有了一种文化意象,它不再局限于关注直接的地方性,而是意识到全球的归属、复杂的情况和责任,且能够把这些更广泛的关注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他认为在非领土扩张化的文化体验中,个体性的地方行为总是具有全球性的后果,而这种个体的全球性转型行为在定位了的地方性之内,是依赖于培养一种具体的文化意向的“朝向世界的趋势”,即世界主义的文化意向。而且,具有世界主义倾向的人们,应该既是普遍主义者,同时又是多元主义者,具体表现为这样两个特征:第一,紧紧地把握住作为一个其中“没有他者”世界的全球化世界;第二,把世界视为众多的文化他者的一种意识。这两部分不是对立和对抗的,而是相互调和的。这使我们倾向于一种持续不断的对话,这种对话既出现在我们之间,也出现在与距离性的文化它者之间,即“一方面,世俗体验的非领土扩张化正在我们面前逐渐开放了世界,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人们有着个人才能充分发挥的驱动力,而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在向一个扩展了的相互关系‘开放着;把这种非领土扩张化和这种驱动力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文化的对策。这样来看问题的话,非领土扩张化的文化状况,就不再是某种必须被看作是与基本的人类道德状况格格不入或是相抗衡的东西了,而是某种协力发展的东两。这样一种相当低调、朴素的世界主义,可能跟全球市民身份的一种宏大的理想存在着遥远的距离,但至少,它像是一种要建立的意向,是一种在我们所理解的范围内有理由建立的意向”。在这里,我们看到,汤姆林森对全球文化和地方性文化的关系持乐观立场,并采取调和的办法来解决之。他认为,全球文化应该是以一元文化即美国文化为主导的、各种地方性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而这种一元为主的全球文化是有利于全球整体发展和人类进步的。
汤姆林森是众多关注全球化和文化问题的学者之一,文化全球化问题从现象、本质、趋势到构建都是众说纷纭。马克思、恩格斯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全球化理论的开辟者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全球化和文化的观点如下:“①全球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人类发展阶段上都是一样;②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③全球化造成了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④全球化为人类的最终的共同解放奠定了基础。”早在中世纪之前,随着经商、征战、民族融合和传教,全球化现象就已出现,但真正的全球化应该肇始于资本家为追逐利润而进行资本的全球扩张:“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眼中,世界文化即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是社会历史的进步。它使“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当然,全球化理论的先行者马克思、恩格斯同汤姆林森一样,都意识到全球文化与地方性文化即民族文化的冲突。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世界文化尽管始终充满各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但它是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文化领域的显现,是对封建文化摧枯拉朽的颠覆性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的必经之路;而“民族文化”是指具有鲜明的民族胎记,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从而还未实现现代工业文明的传统农业文明的地域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用“野蛮的”、“半野蛮人”、“未开化的和半开化的”、“闭关自守的”、“陈腐世界”来形容以传统农业文明为特征的民族文化,其用意并不是全盘否定民族文化,而是始终运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解放的标准,对文化进行评价的。
汤姆林森关于构建一元为主的全球文化立场,我们应该做详细剖析。首先应对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做具体分析。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尽管汤姆林森对文化大同持乐观态度,但如果我们运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的三个层次进行逐层分析,恐难得出支持的结论。汤姆林森在论述非领土扩张化引起地方文化转型时,虽然提出了与非领土扩张化相反的新领土扩张化倾向,但更多的是一再强调这种转型的“自然性”,即不富有任何暴动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自然接受;在面对非领土扩张化不均衡的现实质疑时,虽然他承认了不均衡的现实,但更主要的是强调这种不均衡的“自然性”;在论述全球化传媒与通讯技术对非领土扩张化文化体验的传送所作出的与众不同的贡献时,他认为不应该对传媒作道德或存在主义的分析,认为传媒不负有道德责任,即仍然在强调传媒作用的“自然性”。实际上,他是以现代传媒、西方食品、空乘体验等等这些物质文化的简单性掩盖了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的复杂性。汤姆林森只看到了由西方文明带给全球的物质文化的不附有任何暴动的和潜移默化的自然接受,但忽略了文化中各个地方和民族所固有的制度和价值的传承问题。首先,汤姆林森提出他的“世界主义是‘道德的全球地方主义”的观点,即道德是地方的也是世界的,道德的地方性与世界性的同一的基础就是西方的道德。他认为道德是可以突破地方局限而为全球共享的。随着全球化带来的时空压缩,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而文化交流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的,首当其冲的是传媒通讯的作用,而传媒的作用真的如汤姆林森所言不负有道德责任吗?恐难认同。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西部风光,牛仔生活,现代的欲望都市,女性麻雀变凤凰的梦想,美国大片就是美国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代表,难道它在全球的流行仅仅只给了世界人民以艺术的享受吗?当然不是。通过好莱坞电影,美国将她的语言、生活方式、价值观、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等等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这还能说文化不负有道德责任吗?所以我们认为,全盘抛弃民族价值观的文化并人所谓的全球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损失,更会造成一个民族的赖以生存和凝聚的价值观的迷失。其次,汤姆林森为文化全球化寻找的出路是“世界主义”。简言之,就是以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文化为主导的,全世界国家和民族参与的全球文化一体化,他强调非领土扩张化文化体验的“自然性”,亦即地方性文化在没有冲突的条件下,在商品消费和传媒技术的影响下,和平过渡到“世界主义”文化状态。关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文化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文化思想是世界历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进步,世界历史由资本主义开辟,但最终是为无产阶级取得世界范围的胜利奠定基础,最终会让位于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逻辑地建构世界文化思想的前提,即世界文化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世界文化体现为现代先进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世界文化是通过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扩张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时代,世界文化才能最终形成。
汤姆林森的非领土扩张化和世界主义理论对我们认识和把握文化全球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文化全球化表现为非领土扩张化趋势,由于现代媒体和商品消费的全球扩张,导致地方性被卷入全球化之中。而这种文化同化,汤姆林森认为是无暴动的和自愿的,非领土扩张化必然产生一种世界主义,即以美国为首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通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文化。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时期,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是既定方针,但在接触西方文化全球化相关理论时,一定要客观地分析、批判地接受。在文化建设同时,发扬民族文化的精华,坚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既具有文化的全球先进性,又能发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活力。
(责任编辑刘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