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效率
2009-03-30冯东飞
冯东飞
摘要:认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活动质的规定性,认识效率是认识活动的量的规定性,认识效率问题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层次性问题,它包括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和认识本身的效率。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是指认识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认识的外在目的实现的比值,认识本身的效率是指认识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认识的内在目的实现的比值。深化对于认识效率这一认识论研究新领域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从而提高人们实践的活动效率。
关键词:认识效率;认识论研究;新领域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2-0060-04
目前,国内认识论研究只局限于对认识的质的方面,而对于认识的量的规定性(即认识效率)这一深层次问题尚缺少系统的研究。本文拟探讨认识的效率问题,以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达到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效率这一目的。由于认识效率是由认识和效率组成的复合概念,因此,要把握认识效率问题,首先必须把握认识和效率这两个问题。
一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所谈论的认识并非是初始的认识,也不是无明确目标的认识,而是具有明确目标的自觉的认识。对于自觉的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方面把认识作为活动,另一方面把认识作为活动结果。认识活动与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生产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所谓生产与产品的关系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生产结果中的产出之间的关系,而且一定量的生产过程中投入总是对应着一定量的生产结果的产出,一定量的生产结果的产出总是对应着一定量的生产投入。认识活动与认识结果的关系同生产与产品的关系一样,是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与认识结果中的产出之间的关系,而且一定量的认识活动的投入总是对应着一定量的认识结果的产出,一定量认识结果的产出也总是对应着一定量的认识活动的投入。
就认识作为活动来说,认识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信息变换过程。在这一变换过程中,认识主体必然要有一定量的时间、精力、信息等方面的投入,我们难以设想这一认识过程是没有任何自觉的投入的纯自然过程,虽然,不同的认识活动会出现投入量的涨落,但决不会毫无投入,投入的中断意味着认识过程的停止,认识活动也就无法进行。
自觉的人在其认识活动中必有一种自觉的投入意识,自觉的人根据其所要实现的认识目标,总是要进行一定量的时间、精力、信息等方面的投入,以使认识目标得以实现,否则就难以实现自己的认识目标。认识作为结果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在认识结果中,一方面渗透着认识活动过程中所投入的认识主体因素,另一方面还渗透着认识过程中所投入的认识客体的信息。
认识结果中之所以渗透主体性因素,是因为认识主体具有认知定势。所谓认知定势是认识活动中的一种主体能力。大体上它包括经验知识、理论知识和意志、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包括知识背景和文化传统),通过后天的不同形式的接受活动和同化活动而形成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协同作用,形成主体现实的认知定势系统结构。当认识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他的认知定势就会发生作用,并随着认识主体活动的进行而被投射到认识客体、认识结果中,从而使认识结果中凝结着认识主体的因素。事实证明不同的主体之所以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是因为不同主体的认知定势因素的参与,若没有主体的认知定势因素的参与就不会得出不同的认识结果。例如:同是一部《红楼梦》,鲁迅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济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者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正因为认识结果中渗透着主体性因素,所以在关于认识本质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了建构论、重构论、选择论以至创造论。这实际上是对认识的主体性因素的不同理论反映。
认识结果中之所以渗透着认识客体的信息,是因为认识过程是主体对有关客体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这样,认识结果中就渗透着来自客体的信息。例如,由若干个椭圆,按一定方式围着一个共同的圆心,组成一个图形。让不同的人去观看这同一个图形,会得出几种不同的认识结果。有人说它是一朵花,有人说它是一个茶杯垫,第三个人说它是原子结构的模型,第四个人说它表示人造卫星绕着地球旋转。这些不同的认识结果中尽管渗透着认识主体原有的不同认知定势因素,然而在它们之中还渗透着客体的信息,这一客体信息出自由一个圆心和周围多个椭圆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图形。
由此观之,认识是认识活动与认识结果的统一。认识作为某一具体的认识活动,必然产生一定的认识结果,认识作为某一具体的认识结果,必然是某一具体认识活动的结果。把认识活动与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作为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与认识活动结果中的产出之间的关系来看,认识结果能够全面地反映出。认识活动的投入是否合乎目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合乎目的。
二
“效率”一词在《辞海》中被表述为,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显然。这里的效率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的,它说明当所消耗的劳动量一定时,所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愈多,效率便愈高,所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愈少,效率便愈低;当所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一定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愈少,效率便愈高,所耗费的劳动量愈多,效率便愈低。笔者认为,对于效率问题,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经济学问题来研究,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
所谓把某一特定问题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就是对这一问题作统一的、终极性的说明。要把效率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就必须对我们所知的一切效率作统一的、终极的说明。归根到底,我们所知的一切效率都是活动所具有的规定,效率对活动而言,离开活动是无法谈论效率问题的。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活动具有效率与活动讲究效率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这也就是说,效率是活动所具有的规定,任何活动都具有效率,但并非任何活动都是讲究效率的,唯有手段性的活动是讲究效率的,而非手段性的活动是不讲究效率的。因此,要把握效率,还必须从手段谈起。
手段既是提出能实现的目的的现实条件,又是保证目的得以实现的现实力量。不与目的相联系,不能实际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就失去了作为手段的意义。这说明,手段是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正是目的使某种事物成为手段,具有手段的性质。同时在实现目的过程中手段不是唯一的,而是同一个目的可能有多个事物作为达到该目的的手段。一般地说,最能准确、迅速而又最经济地实现目的的手段,是被优先选择的对象。手段是讲究有效的,即我们总是在众多的手
段中,选择更经济有效地实现目的的手段。
人的活动之所以具有手段性,这首先因为,一方面,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另一方面,人能够自觉地发明和创造各种不同的工具以及操作这些工具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相对于第一个方面来说,第二个方面才是手段性的活动。其次,手段性活动总是与其它活动有联系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其它活动,而不是为了自身,也就是说手段性活动的目的是非自身的。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手段性活动的效能,消耗较少的时间、精力,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从事其它活动,实现更多、更高的目的。
事实上,人在利益和需要的驱动下设定自己的目的,凭借自己的活动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然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而人的需要却是无限的,人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某些目的和愿望。尽管人们总是理智地缩小自己需要的范围,有选择地确定自己的主要目标,按照需要的层次分出具体目的的先后次序,但人们还是希望在可能的条件下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在有限的生存时间中尽可能地实现更多、更高的目的。在这里,人唯一能够自主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活动,包括思想的活动和实践的活动,人对外部世界乃至人本身的改造都要通过人的自主活动来实现。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活动的效能,力图使活动成果质量更高、数量更多、速度更快、耗费更低。所有这些努力,归结为一点就是人的活动是不断追求效率的。
因此,就人活动的目的和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的活动的关系而言,人的手段性活动的效率实际上是人的活动作为手段与这种活动的目的或目标的关系。作为手段性活动的人的活动总是根据其活动的目的进行必要的活动投入,人的活动的投入就是活动主体——人的时间、精力、物质、能量等方面的投入与活动客体——人创造的物质工具和活动主体所作用的客体对象的投入。进一步来说,人的手段性活动的效率也就是人的活动投入与这种活动的目的或目标实现的比值。换言之,所谓人活动的效率问题,其实就是人的具有外在目的的活动投入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什么样的目的,或者为实现特定目的投入了人的多少活动。以一定的活动投入实现较高的目的,这种活动的效率就是较高的,相反,同样的活动投入实现的是较低的目的,这种活动的效率是较低的。当人活动的日的或目标不变时,达到该目的或目标的手段或过份即活动投入越节省,这种活动的效率就越高。从另一侧面讲,当实现的目的的手段或过程即活动总量投入不变时,所达到的目的或目标越大,其活动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其活动效牢就越低。人类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在于人力求最大限度地节省自己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所进行的活动投入,活动投入的节省归根到底是人的时间、精力的节省,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它活动,从而实现更多、更高的目的。
非手段性活动以活动本身的实现为终极目的,而不是另一活动的手段,即非手段性活动的目的是内在的终极日的或唯一目的。因而,在人的非手段性活动过程中,人满足于自己已经活动了或者正在活动着,并不讲究效率。例如,人在劳动过程中,如果劳动仅仅是为了满足创造欲,为了劳动而劳动,而不是为了进行其它活动,那么人在劳动过程中就不会努力地去提高劳动的效能,可见,非手段性的活动是不讲究效率的。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活动效率的理解,首先应将活动的效率与活动的有效性加以区分。所谓活动的有效性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当然,这里的“目的”是指合理性的目的)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性。我们知道,在人的实现目的的活动中,人的活动具有有效性、无效性与负效性这三种形式。当人在实现目的的活动中有利于目的的实现时,这时人的活动是有效的;当人在实现目的的活动中对活动目的实现无任何作用时,这时人的活动是无效的:当人在实现目的的活动中不利于活动目的的实现,并对活动目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时,这时的活动是负效的。事实上人在实现目的的活动中,特别关注自己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只有不断地克服自己活动中的无效性与负效性,才能增加活动的有效性。而活动效率是在活动的有效性基础上而言的,这也就是说活动只有具有有效性,才能谈活动的效率问题,否则是无法谈论活动的效率问题的。其次,还要区分活动本身的效率与活动作为手段的效率。对此,刘永富教授曾在《“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所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的活动的目的分为内外两种,或者说,活动具有内外双重目的。某活动的内在目的就是该活动本身,即进行或从事某活动的内在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对该活动本身的需要——一切需要归根到底都是对从事某活动、发挥某功能的需要。某活动的外在目的是该活动以外的其它活动,即进行某活动的外在目的是为了进行其它活动,是为了满足对其它活动的需要。”刘教授的论述,使我认识到活动本身的效率与活动作为手段的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活动本身的效率是指活动投入与活动的内在目的的实现的比值;活动作为手段的效率是指活动投入与活动的外在目的的实现的比值。
由此可见,人的活动的有效性是对人的活动的一种质的规定,它是人的活动具有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人的活动的效率是在人的活动的有效性这一质的规定性基础上的量的规定。只有在人的活动有效性基础上,才能谈论人的活动效率。人的活动的效率又分为活动本身的效率和活动作为手段的效率。
三
认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它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以观念的形式掌握客体的意识、思维活动过程。它既依赖于实践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个观念化的过程。一方而,由于认识过程有投入,即任何认识过程,都要有一定量的时间、精力、信息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认识又有产出,即任何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投入,在其结果必有一定的产出。因此,就认识也有投入与产出而言,认识具有效率。当然,认识具有效率与认识讲究效率并不是一回事,这就是说并非任何认识活动都讲究效率,只有当某一认识活动作为实现其它活动的手段的情况下,这一认识活动是讲究效率的。否则,认识活动作为非手段的活动是不讲究效率的。
事实证明,人们在自觉的手段性的认识活动过程中,总是选择能准确、迅速而又最经济地实现认识活动目的的方式或手段;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反省和干预自己的认识活动,千方百计地提高认识活动的效能,力图使认识活动成果质量更高、数量更多、速度更快、耗费更低、所有这些努力说明人在自觉的手段性的认识活动中的效率追求。
人的自觉的认识活动的效率就是人的自觉的认识活动作为手段与这种认识活动的目的或目标的关系。作为手段的自觉认识活动根据其认识活动的目的,必须进行必要的认识活动投入。人的认识活动的投入就是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各种相关因素。
进一步来说,人的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就是人
的认识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这种认识活动的目的或目标实现的比值。换言之,所谓人的认识活动的效率问题,其实就是人的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投入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什么样的目的,或者为实现特定目的投入了人的多少认识活动。以一定的认识活动投入实现较多、较高的目的,这种认识活动的效率就是较高的:相反,同样的认识活动投入实现的是较少、较低的目的,这种认识活动的效率是较低的。当人的认识活动的目的或目标不变时,达到该目的或目标的手段或过程即认识活动投入越节省,这种认识活动效率就越高。从另一侧面讲,当实现的目的的手段或过程即认识活动总量投入不变时,所达到的目的或目标越大,其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就越高,反之其认识活动的效率就越低。因此,相同或相近的认识活动过程可以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不同的认识过程可以产生相同或相近的认识结果。
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认识效率问题的认识,我们还应该一方面要区分认识的有效性与认识效率;另一方面要区分认识本身的认识效率与认识作为手段的认识效率。
首先,认识的有效性是认识的质的规定性,它是指认识对于活动目标的实现具有价值,即它有利于活动目标的最终实现。认识效率是认识有效性基础上认识活动的投入与目标实现的比值。认识只有具有有效性,才能谈认识的效率问题,否则就无效率可言。这就是说,认识效率是在人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这一质的规定性基础上的量的规定。不断地探求认识效率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实现认识的有效性。
其次,认识本身的效率与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也是不同的。就认识作为一种活动来看,它的活动目的也可以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两种,认识活动的内在目的就是该认识活动本身,认识活动的外在目的是该认识活动以外的其它活动。这也就是说,认识活动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满足求知欲,而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认识活动的外在目的是为了获得认识去指导认识以外的其它活动。可见,人的认识效率又可分为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和认识本身的效率。因此,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是指认识活动的投入与认识的外在目的实现的比值,认识本身的效率是指认识活动投人与认识的内在目的实现的比值。
由此可见,认识效率是认识活动的量的规定性,认识效率问题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层次性问题,它包括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和认识本身的效率,深入开展对这一认识论新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以达到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效率这一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陈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