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爱情
2009-03-30高汝文
高汝文男,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现彝良财政局办公室工作。
从《周礼》中的婚姻六礼“纳彩、纳名、纳吉、纳征、请亲、迎亲”到二十一世纪,婚姻爱情风俗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与变迁,曾经的婚俗已渐行渐远。在婚育新风的今天,蓦然间翻出了记忆中的乡村爱情。
一、提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孩子每当到了十三四岁,是该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在此之前,男方父母会多方打听或了解某家是否有一个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为其物色对象。有了恰当的对象,就请一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有的女方家心中有数,平时可能就听到这方面的言语,也有的不知道。无论女方家知不知晓这件事,在媒人来正式提亲之前,男女双方特别是女方家不会捅破这张纸。媒人既来之则说之,双方的气氛比较友好,话语比较委婉。女方家若不答应,就会找一些诸如“姑娘年纪太小,等帮助干两年活再说”之类的话来推辞。媒人看出女方家确无这方面的意向,就找些其他龙门阵来摆,从牲畜的头数大小,到包谷洋芋的面积多少,尽可能的侃,反正生意不成人意在,大家开外找事,媒人毕竟不是土官司客,我也找不着那么多来写了。
二、看家屋
女方家答应之后,以后的故事不算浪漫,不过有点漫长,但却又是一个时代的坐标,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男方家通过媒人传话,请女方家来看家屋,通常是女方的母亲带着女儿,也有其他长辈带着女孩子来的。因为女方年龄较小,再加之那个年代的婚姻还是父母占主要角色,女孩子在看家屋的事情上,绝不能只身一人千里走单骑。看家屋这天,男方家像办喜事一样,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全家老少换上干干净净或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既煮腊肉,又推豆花,锅碗瓢盆能排上用场的尽量排上用场;有三抽两柜桌子、木椅子、收音机等的,要尽可能的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小孩子别提了,比过年还高兴。女方母亲带着女儿在男方母亲的陪同下,到楼上的谷仓里看看,到牲畜圈里瞧瞧,再到田间地头转转。来看家屋,这些东西绝对要看清楚、看明白,因为曾发生过一起男方家因家徒四壁,女方家来看家屋时,到亲戚家借了些物品来摆设的事件。
一圈下来,女方母亲心中一打量,粮食够吃有结余;房子较宽,两个儿子在加上老两口都各自有自己的房间;土地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都够种;公婆热情不罗嗦;小伙子不开腔尽挑重活干靠得住,女儿交给这样的人家不会受苦。母亲的心定下来之后,会到房前屋后的一角,悄悄象征性地征求女儿的意见,一般情况下,女儿是不会反对的。
三、纳话
通过媒人的牵线搭桥,双方增进了互信和了解,搭成了共同一致的意向,但并非等于亲事就定了下来,还要通过下一轮的程序——纳话,才能确定。纳话是男方到女方家正式拜访认亲。女方家要安排男方准备走几家人的东西,主要是女方的亲伯伯或亲叔叔家以及亲舅舅家。择良辰吉日,男方请几个和自己年龄相仿且平时要好的伙伴背东西,由媒人带领到女方家,女方家在前几天就邀请了男方要走的亲戚。到女方家后,大家心照不宣,女方家在堂屋中间用两条高板凳支起一张门板,上面摆上男方家的东西,要走多少家,东西就分成多少份,每份称为一主,每主东西也就是两斤面、一袋饼干、一斤白酒,送女方主家的要多一点。东西摆放完毕,媒人便把东西点交给女方家。女方父母把亲戚叫来,一个个向男方介绍。经过纳话,亲事正式定下来,男孩子在农忙时节,就会到女孩子家中帮助干活,若遇修房造屋什么的,男孩子就是打头的了,哪怕年龄再小骨头再嫩都要硬扛着,决不能有半点闪失。路上遇到她大伯二舅三姑,也要赶快亲热称呼,以免其到女方家通搂子说坏话。
四、烧素香和开庚
为加深感情,进一步牢固树立联姻关系,纳话过后,要烧素香。烧素香这个词是不是这样写,我也不知道,曾问过几位年长的先生,他们有的不会写,或各说各的口径不统一,根据口头的表述而写作这个词。烧素香的程序和纳话差不多,只是男方要走的亲戚多一点,除走女方直系亲属外,还要走同房本家。
大约一年过后,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开庚。开庚在礼物上与烧素香并无两样,但仪式比纳话、烧素香浓重。男方到女方家开庚已不再由媒人带领而由押礼先生带领。到女方家把所有东西在堂屋摆放好后,押礼先生便之乎者也说起了四言八句:“某(男方姓氏)府到某(女方姓氏)开亲……某某(男女双方姓名)生辰八字为……”,至于具体的详细内容,我已记不得了,那时还小。
五、送定情物
一年的节气中,正月十五、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男孩子必须接女孩子来过节,若不接的话,煮熟的鸭子都可能会飞。为回报男方家,女孩子在冬天农闲无事的时候就做鞋垫、纳鞋底,以送给对方亲人。她们将鞋垫随时揣在身上,一是有空的时候拿出来做做,二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悄悄的送给对方。精巧的鞋垫千针万线,完全手工制造,绝对天然环保,仿佛是那个时代定情物的典型代表。倘遇名花未主、情窦初开的女孩子送了某个男孩子一双鞋垫,只要她不是天女散花、遍地撒网,那这个男孩子可能当晚就会心花怒放、想入非非,枕着她的名字入眠了。不过,我从未遇过此等好事。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送一双鞋垫比今天开口借钱还难,最好的是赶集。若某赶集天,男女双方都来了,那可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间,当男孩和女孩的眼光突然碰撞、蓦然对悟时,男孩的眼睛会骤然一亮、心跳加速,女孩的脸会红到脖根,双方刻意把一刹那交织的目光迅速转向另外一个角度。他们也许不会打招呼,像陌路人擦肩而过,悄然的变化只有他们二人知晓。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女孩会把一双很精美的鞋垫悄悄塞给男孩,估计他们也懂得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这句话的含义。大胆一点的男孩会在对方塞鞋垫的一瞬间,手指从女孩手心中轻轻划过,实现看似无意而有意的肌肤零距离接触。这时也是男孩大献殷情的好机会,买点水果或手帕之类的送给女方,一般不会买鞋子和衣服,这些东西太显眼。
六、请期
开庚后大局已定,就只差娶过门,不过也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男方家希望时间越早越好,免得夜长梦多。关于娶进门的时间如何确定,这主要是大体时间,譬如今冬明春、猴年马月,一是双方父母商量,二是男方家初步确定后,请媒人传达到女方家征求意见。若女方家同意,男方家便请一位八字先生确定具体的日期,八字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命理属相,按照天干地支、五行生克推算出具体的时间,男方就带上一把剪刀,把这个日期告诉女方家。
七、男方家婚礼
男方家婚礼一共三天,而在此之前要提前准备很长一段时间。第一天待媒,第二天花宵,第三天正酒。新郎在待媒这天要亲自到媒人家把媒人接过来,好好的犒劳一下,媒人是当天的座上宾,也是婚礼中重要的客人。第二天是婚礼最热闹也是最隆重的一天。下午,婚礼达到高潮,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云集而来,来送礼,来帮主家热闹。有的亲戚前来祝贺时还请人吹唢呐送起来,一路上不时吹几调过山调,犹如一曲曲天籁之音,奏出人与自然最和谐的乐章。送礼除了钱,还有送包谷、毛巾、鞋子等。礼金大多为一元、二元、三元不等,十元、二十元甚至更多的,那就不是一般的亲戚了。姑爷、姐夫一般是最大的送礼家,除了送钱、包谷、黄豆,另加上用红布做的一匹彩、一幅人物画对子。晚上的宵夜再次把婚礼推向新的高潮。几张桌子并在一块,炸点粉条、花生、黄豆,再加上一瓶老白干,就是夜宵的主菜。此时该干的活已干完了,亲朋好友也难逢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于是能干二两的喝半斤,能喝半斤的干八两,反正干醉了既不干活又醒瞌睡,还可以乘着酒性,管他男女老少,天南海北的扯谎,有可能还会扯出一段新的更加浪漫的乡村爱情。年龄大一点的围着火炉坐成一个圈,一人支起一盏煤油灯照亮,一人拿着一本薄薄的线装书开始唱书: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声音抑扬顿挫,有的随声符合,与主唱人一起唱押韵的两三字;有的小寐默默倾听;有的点头晃脑。唱书平仄工整,四句押韵,内容大多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同时也告诉人们一些“唤羊要把青草,打官司要花小钱”等的世俗道理。
八、女方家婚礼
女方家的婚礼仪式没有男方家的复杂,也是三天。第一天待姑娘,第二天正酒,第三天过门。待嫁新娘称为新姑娘。新姑娘自第一天起到第三天,呆在闺房中不出门,而是坐在床上“哭”。“哭”其实是唱,有固定的旋律和曲调。内容主要是感恩亲人、回忆过去的时光等,特别是亲朋好友,要一个一个的“哭”,视亲人具体情况,以人抒情。有时到伤心处,也会流泪真的哭起来。很遗憾的是,“哭”的曲调记不得了,只依稀记得很惆怅,带着淡淡的忧伤。现在的婚姻大多是一个妹妹从天而降,有的还是千里之外,三下五除二,几天时间,走完了以前要经过三回九转、两三年才走完的路程,在未拿到政府的许可证书之前,可能早已变成了婆,不会再“哭”了。
新姑娘在闺房“哭”了一天两晚,第三天该出门了。用一张手帕,把四角折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帽”,戴在新姑娘头上,再罩上一把青伞,由兄长从闺房中背出来,再穿上男方家送来的新鞋,踏上了新的征程。新娘有娘家六至八人送,婆家六至八人接,条件好一点的新娘坐轿子、滑竿,一般的走路。走路倘遇过河,新娘是绝不能下水的,必须由人背过。送迎亲队伍中,分别有二人非常重要,就是送亲公、送亲婆和接亲公、接亲婆,各代表娘家和婆家对新娘进行交接。同时送亲队伍中,还必须有一个小男孩,一般是新娘的侄子或兄弟,其主要任务是当新娘到达婆家后,该小男孩首先要进去向新郎传鞋袜。整个送迎亲队伍二、三十人不等,因为还要加上背运嫁妆的人。嫁妆尽量露在外面。背运嫁妆的人在男方家请的押礼先生的带领下,必须走在新娘前面,在新娘到达之前提前到达。新嫁妆到达后,便请几个童男童女或上了年纪的老妈妈在新房内为新人铺床,迎接新娘到来。
九、成亲
送迎亲队伍及新娘到达后,先站在屋外,由送亲公或送亲婆领着送亲的小男孩,把一双新娘亲自用手做的布鞋放在一块小木盘上,小男孩端着木盘来到堂屋,向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新郎,鞠三个躬,把鞋递给新郎,该称姑爷的称姑爷,该称姐夫的称姐夫。鞋袜传完,新娘方可进来,也仅是在堂屋门前坐着,头上仍然罩着青伞和盖头帕。新娘要在门前换上婆家准备的新鞋,新郎要在堂屋中间放一张席子。一切妥当之后,新郎新娘同时跪在席子上,司仪先生拖着长腔:“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三拜拜完,司仪先生高喊“进入洞房”。原来进入洞房时,新郎新娘争着跑,据说谁先入洞房谁方家就好,这难免伤和气,双方父母家人都一样,况且新娘始终争不赢新郎,后来进洞房虽仍要跑,但都是一起进入洞房的。新娘进入洞房,当天就一直呆在洞房内不再出来,送亲婆会在新房中陪伴新娘度过几小时,同时给交代一些譬如要如何善待公婆、相夫教子的事项,直到夜幕降临,才把这个空间交给二位新人,“今宵红灯帐下卧鸳鸯”。第二天早上,“犹报琵琶千遮面”的新娘终于出来了,本来婚礼在前一天就已结束,但很多团邻四近的人,主要是妇女和小孩子又赶来一睹新娘容颜。新娘也会将从娘家带来的花生、糖送给大家,听说还可以看出新娘将来的待人处事。
十、回门
新婚夫妻第一件事就是二人共同回娘家,称回门,新娘原来的“我家”现在要称“你家”了。他们以前的生活也就告一个段落,我的笔也将划上句号,以后更多、更精彩、更复杂的故事由他们自己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