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距离感受香港

2009-03-30

野草 2009年5期
关键词:书院香港学生

陈 曦

“香港在汉语文化圈像一个气质独特的少女。渔村身世给了她青春美丽的面貌,殖民历史给了她结实的骨架,中国不断的战乱流离给了她不属于她年龄的那种沧桑,而那种沧桑又使得她在妩媚的同时显得脆弱。”这是《龙应台的香港笔记》中描述香港的一段文字。虽不具体。却极为形象。命运多舛的坎坷身世给这个中西合璧的国际大都市增添了多元色彩,香港也因其艳丽典雅,在我们心中杂树生花,异彩纷呈。

与海伴生的东方之珠

去年8月,我由复旦大学公派,来到香港中文大学交流学习一个学期。在香港的4个月。我的足迹几乎遍布香港所有标志性的地方和景点,而印象最深、感觉最好的,都与海有关。中秋节,屯门黄金海滩。炎炎烈日下的烧烤不再是受罪,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片无垠大海。浪花中欢呼嬉戏释放的是往日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自娱自乐的沙滩排球比赛唱响的是青春的旋律。在西贡的青山绿水中,我和室友两人悠然地划着加拿大皮筏,划到深处,当同伴们的嬉笑声远去,望着斜照的夕阳和远处山问若隐若现的雾气,不禁生发出些许“敷乃一声山水绿”的情怀来。这些山水,让那些混迹于行色匆匆的人群,连自己都差点遗忘的人们找回了自己,也还原了香港本来渔村少女的清丽模样。

不过,这些都是暂时的世外桃源,在香港这样一个人口密度登峰造极、工作生活分秒必争的城市,几乎找不到纯粹的自然景观,有山有水之处都和文化、商业、生意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维多利亚港,因为有了一条几百米长的海滨长廊——星光大道而名扬海内外。把近百名香港名人的手印模子嵌入路中央,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匠心独具。走在星光大道上,不时能看到远道而来的游客把手放在自己钟爱的明星的手印上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的是灿烂的笑容,在海天一色的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有生气。而每天晚上八点准时上演、长达十五分钟的音乐灯光表演也成了维港的必观景致。每逢国庆、新年等重大节日,维港又成了烟火的燃放中心。今年国庆,40万在维港观看礼花的人群中就有我的身影。维港,凭借她本身的独特风韵和后天的精心打造,已然成为游客的必到景点和港人的骄傲。

鲤鱼门,地处香港最东边的海域,已是个名声在外的海鲜胜地。第一次到这里,当我看到干净的地面、整洁的商铺,而非想象中血肠满地、充满腥臭的海鲜市场时,深深吃了一惊,继而是油然而生的尊敬。商家都本分而热情地营业着,捞海鲜放入塑料袋里时会自觉的帮你沥掉水,不用担心一不留神就被掉包或灌进一勺水。成本费、加工费、服务费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让人消费得安心。自然景观和生意联姻,大多数人不免担心环境被破坏。而鲤鱼门的商家,并不因为是公共的海域和市场就肆意污染和倾倒,并不因为是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的游客就趁机占小便宜。自律的结果换来了干净的环境和更多的顾客,形成的良性循环让这个小小的海鲜市场有了连年上升的营业额。

大海、港湾,是香港基本的组成元素,她不仅沉淀出了香港的基本面貌,还塑造了这个城市和居民的性格。著名历史学家梁元生教授曾经用“海水和城墙”两个意象解剖和比较香港、上海两个城市的文化和性格。海水一方面通往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把别的地区的商船、旅人及文化带到这个城市,从而带来的商贸的交往和文化的交融,也成就了香港人海纳百川、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怀和气质。

高基尼系数的和谐社会

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造就了这里异常发达的金融和国际贸易,中西两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成为香港独特、多元的社会文化特征。这里有维多利亚港这样洋味十足的地名,也有油麻地这样充满乡土气息的地名:这里有风光无限的富商、明星,也有踏实勤恳的普通本地人;这里有出入高档社区的外籍人士,也有背井离乡前来淘金的菲佣、印度门童。走在香港街头,各种肤色、打扮,操着不同语言的行色匆匆的人们证明了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魅力。

香港自己的宣传标语是Asias worldcity,亚洲的国际都市。不错,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香港是光鲜亮丽、异彩纷呈的:地面上有高耸入云的大楼,时尚唯美的店铺,地面下是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又像是一个地下城市。然而深入她,却发现中环高楼背后还有大澳渔村里那些用几根木竹支撑在水上的棚屋;置地广场、太古广场炫丽的灯影下还有深水埗的旧街市和形容枯槁的老人们。香港是个阶层分区十分明显的城市,仅凭地铁上乘客的衣着打扮你就可以判断这是通往中环还是元朗的地铁。在这个人口七百万的城市,有一百四十五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基尼系数位居世界第五。

早就听说香港这个地方“人情薄如纸”,不免对它心存芥蒂。然而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才逐渐品味出蕴藏在几百万香港人民内心深处的不轻易外露的真、善、美的情感。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然而当我拿着地图踟蹰在街口的时候,总会有人凑上来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然后详细地告诉我怎样去目的地。末了,我道谢,对方总是一个微笑和一句“毋塞”(不用谢),然后继续快步前行。国庆假期我第一次到中环,却看到成千上万的菲佣们在广场上聚会。在中环这样一个政治、金融的中心地带,在皇后像广场、汇丰银行这些香港的标志性建筑,菲佣们铺开塑料布和一帮远朋邻友们席地而坐,闲散地聊天、打牌,分享来自家乡的关食。初见之时不免觉得有碍观瞻,这要是发生在其他地方,一个“有碍市容”的理由就可出动城管把众人撵走。而香港政府为了方便菲佣的聚会,每到周日就会将经过皇后像广场的大道封住,不让车辆通行。香港电信公司还提前在周六下午安装临时国际长途电话亭,方便她们联系家人。周一早上再将这些临时装置撤走。品味这些细节,不禁为香港以人为本宽广包容的胸襟所感动。

深得我心的港中大

从最初的文化冲击到好感剧增,我在中大度过了美好的四个月。

香港中文大学有“亚洲最美丽校园”的美誉,还有香港第二景“天人合一”坐落山头,环境幽美原始。在香港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竟然辟了一个山头建校园,真是大手笔。虽然有人抱怨中大是个离开校车不能生存的地方,我却很喜欢在那些动不动就六七十度坡度的环山路和无名小虫肆虐出没的山径上兜兜转转,偶尔迷下路或被小虫吸点血也是亲近自然的一种体验。

中大是香港唯一一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任教的学校,也是唯一实习书院联合制的学校。“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国与西方”一直是中大的建校理念,在中大创始人中,既有钱穆这样的国学大师,在目前的教学中又有近半数的全英文授课课程,将中西兼重做得十分出色。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大以学生为本、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中大四个月时间里,能经常和系里的老师请教讨论,还多次与书院院长、学校校长当面谈话,这可能也和中大完善的书院制度有关。中大所有的本科生还有老师

都分属崇基、新亚、联合及逸夫四个书院,书院的行政领导都是各个院系的资深教授,本书院的老师和学生有较多的交流机会。不同书院有不同的通识教育、周会安排、文娱康乐设施和学生辅导服务等。在他们看来,大学人数众多,要照顾每个学生并不容易,因此由学校负责学科方面的事务,而书院则负责其他的活动。一个书院就是一个大的宿舍区,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在这里学习、竞赛、娱乐、生活。书院有自己的通识教育学分,由属于此书院的老师们讲授,因此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紧密。各个书院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社会,比如我就参加过面试工作坊、写作培训班、社交礼仪讲座等;有的邀请各界名人来学校演讲,让学生们更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校庆或者院庆的日子,一般都有庆祝活动,这是学院凝聚力和学生们自豪感在达到顶峰的时刻。10月31日是崇基校庆日,在此前后,学生们自行组织了嘉年华等许多活动,我还有幸和父母一起参加了10月31号晚的崇基院庆“千人宴”,被学院文化深深感染。中大独特的书院教育,对弘扬校园文化和学生的长远发展,作用是非常大的。

吃喝玩乐往往是交流学习的常态,然而,我到中大,学业并不轻松,名副其实的“Playhard,Study hard”。香港的大学普遍采用的不是像大陆的这种广撒网式的教学方式,一学期给交流生规定的课程数上限是6门。可不要小看这数目,因为课程的工作量远非我之前所想。基本上每门课都有2篇Papers,一个research project和期末考试或论文,除此以外,还要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和做无数的presentation。课程构成一般包括Lecture和Tutorial两个部分,这种方式教授课程能让学生积极获取信息、知识,锻炼思辨、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并且在课堂讨论或者辩论环节,能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老师高度互动。小班、开放、嘉宾、交流、讨论、思考,对于习惯了几百人一起上课,老师照着ppt念,总是纠结于字句和格式的我来说,实在是个shock。在与香港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我常常惊异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充沛的精力,于是每次讨论和课堂演示前我都会苦思冥想,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当老师或同学称赞说这是个很棒的观点时,我也会兴奋不已。

交流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知识上的积累或是处事上的成熟,而是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在你迷茫中跳出来,走进一片美丽新天地。她不会给我答案,却给了我无限可能性。在香港,在中大,我感受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理念,不敢说这段经历会给我今后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却注定是我生命中的一段华彩乐章。

猜你喜欢

书院香港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学生写话
香港ifc商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香港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