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徐寅的咏史诗

2009-03-30王胜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咏史诗歌咏现实性

刘 政 王胜明

[摘要]本文从徐寅所处时代背景出发,着重讨论了徐寅咏史诗的内容,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性。咏史诗是徐寅诗歌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作品,对我们研究徐寅起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咏史诗;歌咏;批判;现实性

怀古咏史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在晚唐五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咏史诗更加繁盛。诗人们漂泊乱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照历史兴衰,使这时的咏史诗融汇着对现实的讽喻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此时的徐寅写了一系列咏史诗,这些诗不落窠臼,别有寄托。这部分诗歌也是徐寅诗集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代表作品。从诗歌内容上看,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场面的描写,有对古代先贤的歌咏及对历史上反面人物的的深刻批判。

首先,对历史事件及战争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抨击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情怀。徐寅有一首咏史诗描写过去的战争场面,《和人经隋唐间战处》:“卷旆早归国,卧尸犹臂弓。”、“草间腥半在,沙上血残红。”通过对战后战场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战争的惨烈。时代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的主题。唐末五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当时中原一带经常处于战乱之中。徐寅曾经长期寓居京城,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烽烟千里、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真实地反映出来。徐寅在诗中对几次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揭露。如唐末黄巢起义时攻破长安,僖宗被迫逃往蜀中,徐寅有诗《闻长安庚子岁事》记载此事,“羽檄交驰触冕旒,函关飞入铁兜鍪。”写出了前方金戈铁马的危急战事;“皇王去国未为恨,寰海失君方是忧。”写强敌压境,国君弃国逃亡,天下百姓流离失所;“五色大云凝蜀郡,几般妖气扑神州。”“凝”、“扑”突出了当时形势的险峻;尾联表达了对明君的渴望,也写出了诗人的悲愤与无奈。起义过后没多久,天佑元年即904年,朱全忠纂唐,徐寅作诗反映了这场浩劫:“上阳宫阙翠华归,百辟伤心序汉仪。昆岳有炎琼玉碎,洛川无竹凤凰饥。”(《寄卢端公同年仁炯,时迁都洛阳,新立幼主》)

其次,徐寅在咏史诗中歌咏了古代先贤的高洁品行,有的表达了对圣贤的仰慕,如“布衣空手取中原,劲卒雄师不足论。楚国八千秦百万,豁开胸臆一时吞。”(《读汉纪》)“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蜀》)对诸葛亮的丰功伟业高度赞扬。唐末由于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的混乱局世,造成小人占高位,而贤人则备受摧残。作者自已也是屡试不第,怀才不遇,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生命体验,徐寅在诗中对历史上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给以了极大的关注,流露出末世知识分子忧患意识,对自己的艰难处境深表愤慨。《读史》一诗对范增的不平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亚父凄凉别楚营,天留三杰翼龙争。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读史》)诗中亚父即指范增,范增曾辅佐项羽,但意见不被采纳,愤然离去,后忧愤而死。“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是本诗的主旨,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范增的惋惜之情。徐寅是一位自视很高的诗人,在诗中曾以李白自诩,“借将前辈真仪比,未愧金銮李谪仙。”(《咏写真》)同时他也确实很有才华,早年在长安时就已有赋名。所以他又不甘于就此沉沦,心中仍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逐臭苍蝇》:“首阳山翠千年在,好奠冰壶吊伯夷。”诗中运用了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对他们特立独行的品行推崇备至,并借以自况,曲折表达自己不肯随流俗的处世哲学和高尚节操。“伍员岂是吹箫者,冀缺非同执耒人。神剑触星当变化,良金成器在陶钧。”(《龙蛰二首》)表达了诗人盼望早日看到政治的清明,能够一展鸿图的愿望。

第三、徐寅咏史诗中充斥着对历史上反面人物的无情批判。身处乱世的徐寅有感于唐末混乱的政局,借咏史诗针砭晚唐统治者的用人之道,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并表达了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徐寅善于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如“在井蛰龙如屈伏,食槽骄马忽腾骧。”(《魏》)将蛰龙与骄马进行了对比。“宣尼既没苏张起,凤鸟不来鸡雀喧。刍少可能供骥子,草多谁复访兰荪。”(《寓题述怀》)此诗中把孔子与苏秦、张仪,凤鸟与鸡雀、杂草与兰荪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不合理的用人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徐寅还在诗中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无情嘲讽,如《张仪》:“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将张仪比作令人厌恶的苍蝇。徐寅有些咏史诗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徐寅借咏史诗讽刺封建帝王昏庸误国,以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楚王与陈后主作为亡国之君的代表对象,借古讽今,抒愤寄慨。诗中这些人物形象的选取都具有典型意义。因晚唐社会危机四伏,而皇帝仍是整日游乐嬉戏, 荒于酒色,至国家安危于不顾。作者选取的这些人物具有封建统治者残暴、荒淫、骄奢与昏庸的共性,联系起来写引发读者的思考,作为历史的警钟,具有有深刻的现实讽喻意义。陈后主是南朝陈的最后一位君主,荒淫误国,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徐寅曾作一首《陈》, “兵戈半渡前江水,狎客犹闻争酒巡。” 此句将盛与衰、乐与哀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陈后主国破身亡的狼狈之态,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六国商于恨最多,良弓休绾剑休磨。君王不剪如簧舌,再得张仪欲奈何。” (《楚国史》)写楚王亲佞幸、远贤能,结果偏听偏信,上当误国的史事,“恨最多” 起笔不凡,把古人悼古伤今的强烈感慨传达了出来。“良弓休绾剑休磨”说思想上解除武装,听信奸言。此诗是对楚亡历史教训的总结,同时也为当朝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在《明妃》中写昭君出塞的原因“不用牵心恨画工,帝家无策及边戎。”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徐寅此诗自出机杼,别有新意。“不用”一词即否定了前人的结论,“帝家无策及边戎”一语中的,对昭君出塞的原因成功的翻案。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帝王,具有辛辣的讽刺作用。由于唐代文人思想较少拘束,甚至敢直接以前朝帝王唐玄宗为讽刺对象,对玄宗不理朝政,信用奸佞,排斥忠良的昏庸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如《开元即事》:“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点明了诗歌主旨,说明了昏庸无道的唐玄宗才是罪魁祸首,单单一个杨妃又如何能破国呢?此诗对安史之乱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否定了杨妃破国的片面观点,以敏锐的历史眼光,将斗争的锋芒直指唐玄宗,对统治集团的远贤近佞,荒淫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另一首“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马嵬》)更是成为翻案之作的代表。表达了对唐玄宗的愤恨之情,蕴含强烈的家国之悲。

徐寅进行诗歌创作活动的时间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黑暗、矛盾尖锐,徐寅通过自身的坎坷经历,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其诗歌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现实。这些咏史诗大多先写史实,后发议论,写史是为了咏怀,其写作基调大多比较低沉,借诗歌创作抒发了个人内心郁积的苦闷,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但又不甘于隐的沧桑之慨。徐寅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思想性和重要的社会意义,显示出作者强烈的时代意识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其作品的思想性得到升华。

作者简介:刘政(1980—),女,山东聊城人,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古典文献学在读硕士;王胜明(1969—)男,甘肃民勤人,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咏史诗歌咏现实性
高理红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秋的歌咏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
「滇池」
《宋前咏史诗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