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差异
2009-03-30刘琛
刘 琛
摘要中西不同文化中的礼貌原则在其内涵、方略及侧重点上大相径庭,这些差异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展开; 文章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语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 引出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称呼语 问候语
一、引言
Geoff Leech(1983)提出礼貌原则是一系列解释在会话交流中如何运用礼貌的规则。他定义礼貌是建立和保持礼
让的行为模式,即在社会交流中,参与者在一种相对和谐的环境中参与互动的能力。由于文化差异,这些原则会因内容、重点和策略而不同,并且有时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比研究礼貌原则,以便获得更有效地沟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对什么是礼貌,什么是没有礼貌作出判断。例如,在早上,对跟你第一次见面的人问候早安是礼貌的,而询问西方人的年龄是不礼貌的; 称呼西方人的名很可以的,但直呼中国人的名则是不恰当的。由此推断,礼貌原则称呼,问候,感谢,道歉等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有待我们探讨和研究。
二、差异调查
(一) 称呼语
在沟通中,如何根据个人的身份、地位、社会角色来称呼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维持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重要方式。 在一种语言文化中,有些称呼是礼貌、诚信的,但是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可能不被接受。因此,我们必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对称呼原则加以关注和解释。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姓氏和名字?我们都知道,中西方人名都由两部分构成--姓和名。但姓名的顺序和用法是不同的。在中国,姓第一,名随后,但在西方,这一顺序正好相反,例如:黄(姓)立行(名); Linda Jane(名) Chapman(姓)。因此,我们必须非常明确英文的姓和名分别是什么。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如何称呼。在中国,对于名为李毕菽的人,最普遍的称呼有李师傅,李先生,李毕菽,毕菽或菽;在西方,对名为Andrew Lewis的人通常称为Mr. Lewis,Andrew和Andy。但在英语中,有几种形式一般不被采用:Teacher Lewis,Andrew Lewis(除非是亲密关系者之间为了产生非常效果的称呼),Comrade Lewis(除非二者是共产主义者关系)。
正如Helen Oatey(1988)的发现,中国人在称呼外国人时经常产生问题,最常见的有: Chapman,Miss Linda,Teacher Lewis和Teacher。首先使用*Chapman和*Miss Linda这两种称呼是很奇怪的,这些形式在中文中不常见。由于使用顺序不同,我们对于“什么是姓,什么是名?”这个问题混淆不清。另外,使用*Chapman可能是由于对英文中不能单独称呼姓的规则的无知。另一个使用*Chapman和*Miss Linda可能的原因与中文中对什么是亲密的和非正式的称呼以及怎样表示尊重的概念有关。对于名为李毕菽的中国人来说,”毕菽”和”菽”只有在亲密关系中使用,但在英语中,名为Andrew Lewis的人,可被许多人称为Andrew或 Andy, 并不需要十分亲密的关系限制。西方人乐于称呼他人的名,适用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学生们也称呼老师的名。因为西方人认为这种形式的称呼显得和蔼可亲。但在中国,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无礼和不可容忍的。这就是文化差异。此外,“中国人喜欢以年龄来称呼他人。为了表示对老年人的尊重,通常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老”字,例如:黄老,赵老,老张,老李等。年长者通常称年轻人为小丁,小陈,即在姓氏的前面加上“小”字。因为这种形式的称呼可以使人们感到亲切友好,就像是在西方称呼他人名字一样。然而,对于一个西方年长的女子,如果你在她们的名字前面加上“Grandma”,那她绝不会感到亲切,反而厌恶。因为西方妇女不喜欢他人提及年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妇女。他们希望看上去年轻而不是越来越老。” (邓芳, 2001)
另一种在中文中常见的称呼方式是在姓氏后面加上某人的职位,例如,王老师,陈工,周医生。这些职业名称也可以单独使用,如:“医生,我今天头疼”(余燕,2002)。语文教材培养学生从小使用像'Good morning, teacher!”这样的英语短语。但事实上,这种英语是不被接受的.根据Helen(1988)的调查,在英国对老师的的一般称呼方式是:小学及中学:(头衔+姓)或(先生或小姐); 大学或学院:(头衔+姓)或 (名字);还有,某些职业如教授,医生和上尉这样的头衔,可以单独使用或与该人的姓一起使用。
(二)问候语
人们之间经常进行问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社会联系,而不是传递信息,因此,公式化的表达形式往往会被用到。在英语中,下列短语常见: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 Hello. / How are you? / How are things going? 在中国有非常类似的词组。
西方人和中国人也会把询问或者评论某些事物作为一种问候的手段,但在中英两种文化下也有不同,所以需要注意避免冒犯别人或产生误解。有时中国人会问为什么英国人常常谈论天气。也许应该反过来问问,为什么中国人经常谈吃?事实上,没有真正的答案,或者说话题的选择多半是因为习俗。在英国,谈论天气确实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问候方式。英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隐私权观念,天气是一个非常适合他们的与个人情况无关的话题。讨论侵犯他们的私人生活的话题就很容易冒犯他们,所以中国式的问候'你要去哪里?'是特别令他们讨厌的。如果他们不熟悉中华文化,他们就认识不到这只是一个问候,可以用模糊的回答方式;而他们认为这是侵犯他们隐私。事实上,许多在华外籍教师都抱怨说,他们的房间服务员是间谍,因为服务员经常问他们:“你要去哪里?”(Helen Oatey, 1988)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的问候都会引起不快。例如在许多语言中问候往往暗示着时间,但也可能会有不一致的地方,如英语中有Good morning和Good afternoon,但却没有Good noon。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Good night根本不是问候,但却表达了告别。当中国人彼此第一次见面时,并没有特别的表达,但在西方,他们往往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这类的话。而当他们分别的时候,他们会再次说出Im pleased to meet you或者 Its nice to have met you之类的话。因此,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问候方式。我们必须重视他们的特殊习惯,否则会造成尴尬。
(三)致谢
中文和英文中都有表达感谢的语言,例如,谢谢,非常感谢,Thank you, Thanks。就整体而言,他们非常相似,然而,即使在这些当中也存在着某些分歧。
1.“谢谢”和“Thank you”的使用频率
“谢谢”和“Thank you” 的使用频率很高,但“Thank you” 比中文的“谢谢” 使用更广泛。在中文中,对于一些小事,如借铅笔,要别人接电话等,礼貌用语往往被忽略了,尤其是在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西方人对“Thank you” 的高频率使用往往让中国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另一方面,中国人对于感谢和赞赏的谦虚态度,有时在西方人看来是无礼和缺乏理解的。(邓炎昌,刘润清, 1989)
2. 不同的领域和场合使用“谢谢”和“Thank you”
在使用“谢谢”和“Thank you”的领域和场合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西方人得到别人的赞美和邀请时会表达自己的谢意,但中国人会作出否认或拒绝的回应。例如:Foreigner: Your skirt is lovely.——Chinese: No, no, its just a very common one.(余燕,2002)。此外,中国人会主动对服务人员表达他们的感谢,但在西方人的思维中,服务员应该感谢他们的客人,感谢他们的到来和消费。(辜同清,1998年,3)
3.不同的答复 对感谢的答复最常见的有Not at all, Youre welcome, 没什么, 不用。但是当外国朋友对服务人员的出色工作说出“Thank you”的时候,他们应该如何答复呢? 如果把中文的“这是我应该做的”翻译为“Its my duty”, 西方人就会理解为服务员并不是真正想这样做,他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的职责。这就产生了误解,恰当的回复应该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我很高兴自己能帮助)或Its my pleasure(这是我的荣幸)。
(四)道歉
道歉语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语,也包含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Leech礼貌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益,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龙晓云,2007),即说话者故意违反合作原则,通过自损来赞扬他人以达到和平。在中英文当中都有很多道歉的词组。如Excuse me, Sorry to interrupt you,对不起, 失礼, 失陪了等,但最常见的是“对不起”,“sorry”和“excuse me”。在英语中,“excuse me”可以用来向陌生人询问信息,或用来请求离开,预定房间或打断别人讲话,或用来对无意中的咳嗽表示歉意和在发言时说错单词。此外,“excuse me” and “sorry”有明确的分工。如果踩了别人的脚或撞到别人,你只能说“sorry”,而不是“excuse me”。然而,中文表达中,“对不起” 可以通用。
三、结论
礼貌是成功交际必不可少的“策略”,交际的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余燕,2002)由于文化差异,即使使用的语言完美无缺,也有可能产生误解,同样的话或行为在不同的民族中可能代表的意义大为不同。一个严肃的问题可能会引来尴尬和笑话;无害的声明可能会引来不满和愤怒。因此,为了实现得体的跨文化交际,我们必须重视礼貌原则的实际应用,掌握一些沟通的战略。因而,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芳,汉英礼貌用语差异,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Vol.16, No.2
[2]邓炎昌&刘润清,Language and Culture 语言和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龙晓云,论商务语言策略中的礼貌原则,商业现代化,2007年第10期
[4]余燕, 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差异. 咸宁师专学报,2002,(22):No.1
作者简介:刘琛(1982—),女,汉族,湖北人,湖北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英语应用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