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一页:燃烧在台湾岛内的抗日烽火
2009-03-29方向
方 向
知名作家王晓波在《台湾史与近代中国民族运动》中说:近代中华民族主义的“原点”是抗日精神,近代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原点”的原点是在台湾。从台湾被日本侵占的那一天起,台湾人民在孤绝的环境中遭受着苦难并进行殊死抗争。毫无疑问,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全面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青史可鉴!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台湾位于我国的东海和南海之间,其战略地位和丰富物产早就为日本所注意。16世纪末,丰臣秀吉就声称要吞并中国、朝鲜,并企图进犯台湾而未得逞。明治初年,日本制定了“南进与北进”的向外扩张计划,在南面,占领中国东南沿海的台湾,并以此为基础,向东南亚扩张;在北面,以朝鲜作为侵入中国东北的桥梁,进而征服全中国,称霸亚洲。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人所杀,出兵台湾,遭到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侵台日军又因水土不服而普遍患病,进退两难。最后在英、美的调停下,清政府付给日本50万两银子,日本从台湾撤军。
此后,日本为了实现其扩张计划,积极进行对华作战的准备。1887年提出的《征讨清国策》中,详细拟定了对华作战方案,强调要在1892年前完成一切战备工作,以抢在清政府完成军备改革和欧美各国增强远东实力之前发起进攻。其第三部分《善后处理》明确提出:日本战胜中国缔结和约时,应将盛京、盖州以南的辽东半岛、山东登州府、舟山群岛、台湾、澎湖以及长江两岸十里之地,直接并入日本版图,并设想了肢解中国的详细方案。此后的两次中日战争中日本的侵略行为于此均可见端倪。
19世纪末,列强在远东的争夺日益激烈。1891年,俄国开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以加强对远东的控制,日本有鉴于此,加速扩军,寻找机会与清朝作战,以抢在列强之前占据有利地位,确保日本的利益。
1894年6月,日本乘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借口“保护日本在朝鲜的经济利益”,发动甲午战争,并把战火引向中国境内。10月下旬,战火烧过鸭绿江,日军分两路向中国本土进攻,清军屡战屡败,清廷惊恐万分,决意乞和。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画押。除了数目空前的赔款,《马关条约》还使中国丧失了台湾和澎湖列岛。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痛心疾首,“诛奸相,绝和议”,两岸同胞同声反对割让台湾。
卫台战斗威震敌胆
波澜壮阔的反割台战斗在全台掀起。
丘逢甲是领导台湾抗日斗争的第一位领袖人物。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动下,台湾官绅组成了“永隶清朝”的“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义军统领,著名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为太将军。“台湾民主国”成立后立即向清政府表示,“台湾绅民,誓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同时宣示中外,“台湾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预,设以于戈从事,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湾民主国”是在台湾被日本占领的危急关头,台湾同胞自发保卫台湾、反抗侵略而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权,“以独立之名,行抗日之实”。台湾人民也纷纷组成“平倭团”,抗击日本侵略者。
5月29日,日本侵略军分别由桦山资纪和陆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指挥,向基隆进犯。双方进行激烈的战斗,后因兵力薄弱,且战且退,最后被迫退往狮球岭拒守。当日本大举进攻台湾的第七天,贪生怕死的唐景崧便躲进英船逃回大陆。6月6日,日军攻占台北。
“台湾民主国”仓促成立,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依靠台湾人民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与敌人血战近半年之久,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抗日斗争的可贵篇章。丘逢甲所率台中义军,顽强抵抗南进日军,但敌众我寡,伤亡惨重。丘逢甲无奈忍痛内渡大陆。1912年2月25日,忧郁成疾的丘逢甲在临终之际,用尽最后力气喊出:“死后必须南向而葬,我不能忘记台湾啊!”
丘逢甲内渡后,刘永福成为台湾军民抗日的核心。当时他已年近六旬,但勇猛不减当年。
日军侵入台北后,分军两路,一路侵占宜兰,一路入侵新竹。为阻止日军南下,新竹附近的各路义军决定联合起来在湖口一带阻击日军。当进犯的日军到达角板山盆地时,胡嘉猷率所部义军对其进行了顽强阻击。正当两军激战时,徐骧也率领义军冲杀过来,将日军团团围住。在两支义军的顽强阻击下,进犯的日军被击毙60余人,其余的逃入山林。随后,逃窜的日军在援兵的救援下逃出了义军的包围圈。与此同时,吴汤兴率领另一支义军阻击西路进犯的日军,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被迫退至湖口。吴汤兴决定凭借湖口的土垒房舍再次阻击日军西进,疯狂的日军对湖口发动了几次大规模进攻,把整个村镇的房子都烧毁,义军只好再次后退,付出惨重代价的日军占领了新竹和宜兰。徐骧、吴汤兴等人率领义军虽未能阻止日军南下与西进,但同日军进行的浴血奋战使狂妄的侵略者胆战心惊,大有身陷泥沼举步维艰之感。
新竹、宜兰失陷后,日军继续南犯,徐骧等各路义军和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对日军进行节节阻击。8月28日,日军分两路进攻彰化城,东路日军对驻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徐骧、吴汤兴义军部进行偷袭。当日军由僻静小道偷偷地摸到守军阵地背后时,义军将士跃出战壕,与日军展开肉搏,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吴汤兴等大批将士壮烈殉国,日军占领了阵地。正在抗击西路日军的刘永福部将吴彭年,在得知八卦山失守时,立即率七星队——黑旗军的敢死队急速援救八卦山,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冲在最前面的黑旗军小分队全部牺牲,七星队终于夺回了八卦山山顶阵地。日军不甘心失败,将七星队团团围住,疯狂地向山顶冲去,吴彭年率七星队与日军进行了绝死拼杀,最后全部战死在八卦山头。
10月10日,嘉义保卫战打响。嘉义守将王德标在嘉义城外暗埋地雷,并将日军诱入地雷阵中,炸死日军700余人。日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也受重伤毙命。随后日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守军被迫放弃嘉义城,退守曾文溪一线。曾文溪是保卫台南抗日根据地的屏障,义军与日寇决战,直至弹尽粮绝,仍持刀拼杀。徐骧不幸中炮阵亡,临死前,他仍然振臂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曾文溪失陷,台南成为孤城,刘永福率黑旗军被迫退回大陆,日寇控制了整个台湾省。
从1895年6月到11月,英勇的台湾人民与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日军进行了五个月的血战,经历了数百次战斗。据统计,日本在甲午战争中伤亡2647人,而在侵占台湾近五个月中,伤亡人数达到1万多人,为甲午战争的4倍多。日寇侵占台湾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甲午之战。
万世英豪抗日三猛
日本侵略者虽然占领了台湾,但台湾人民的反日怒火还是连绵不断,民族抗争前赴后继。从1895年至1902年的七年中,抗日武装起义和游击战争遍布台湾南北,此起彼伏,给日军带来极大的困扰。当时著名的抗日义军领袖有詹振、陈秋菊、林李成、简义等,特别是被称为“抗日三猛”的简大狮、柯铁虎和林少猫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简大狮原名简忠浩,出生在台湾淡水。年轻时随族亲到福建南靖县梅林乡长教村祭祖省亲。当时正好长教村简德润大宗祠开设武术馆,聘请武林高手教授族中子弟练武强身。简大狮身高体壮,对武术很有兴趣,就留下来习武。他力气很大,宗祠门口有两只石狮子,一般人都挪不动,他能举起来绕行宗祠一周。众人称他力大过狮,于是改名叫“简大狮”。
1895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台湾,北部首先遭殃。日本人在台湾烧杀淫掠,简大狮一家深受其害。他发誓与日本侵略者“仇不共戴天”。同年12月,简大狮在淡水揭竿起义。他同林李成、陈秋菊、胡可锦等,率义民600多名攻袭台北城。首次攻打江头,断开引北电话线;转而攻泸屋街,与日军巷战于天后宫,打死打伤300多敌人。后因日军援兵到,退入山中。
简大狮的抗日义举很快得到了台湾人民的响应。1896年5月,简大狮与许凭考、卢爷等率领抗日军民,进攻金包里及日本人石门宪兵所,接着又攻打照湖,击毙不少日军。1897年5月,简大狮率领抗日军民5000多人,一度占领台北奎府街,战斗打了一天,才退至大屯山中。1898年,简大狮率部以大屯山为基地,待机先后进攻日军磺溪宪兵屯所、日警林口派出所和日军北埔宪兵屯所,给日寇以不小的打击。
简大狮威震台湾,成为日军的心头大患。日军对其展开多次围剿,但每次都死伤累累。日本被迫连换3位总督,连日本“军神”乃木西典都对简大狮无可奈何,公认为日军最头痛的人物。在日寇的围剿追捕中,简大狮内潜大陆,以图再起。但腐朽的清政府迫于日本压力,竟将简大狮引渡至台湾。1900年,简大狮在台北被日寇杀害。有爱国之士作诗悼念:“痛绝英雄洒泪时,海潮山涌泣蛟螭,他年国史传忠义,莫忘台湾简大狮。”
据说简大狮死时毫无惧色,其崇高气节连日军都向他行军礼。
柯铁虎本名柯铁,人称铁阿虎,他机智勇敢,矫捷善射。1896年6月,他在台中云林县铁国山创立了抗日根据地。6月30日,义军突袭云林,日军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义军一举收复云林。日军闻讯大惊,于1896年12月12日派数千日军进攻铁国山,柯铁虎为避免重大牺牲,实行转移,隐藏深山。1897年,柯铁虎率义军五六百人再次进攻日军,日军调来大批人马,柯铁虎等终因力量悬殊再度转移。在此次战斗中,柯铁虎身负重伤。
1899年日军推行“剿抚兼施”的两手策略进行策反分化活动。抗日阵营中一些地主们可耻地放弃抵抗,对敌屈服,以致铁国山的抗日义军终于瓦解。柯铁虎坚持不降,退至嘉义,却因身染重疾于1900年2月9日不治而亡。
林少猫又名林义成,虽读书不多,确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当日本准备接管台湾时,林少猫便立即招募义民,响应抗日。1897年,林少猫亲率义军主动攻击凤山、潮州间的日军。隔年,他又率军一举攻下潮州,火烧日寇办务署大楼,击毙日署长赖户。他又率军南下攻打恒春,占领虎头山,搅得日寇坐卧不安。林少猫也因此成为日本人的心腹大患。
1902年5月,日军向凤山包围进剿,制造了触目惊心的“后林壁惨案”,林少猫率义军浴血奋战一整天,却不幸相继殉难。这位抗日斗士留给后人无尽的哀思,如今,他的神位已被安奉在高雄市寿山的忠烈祠,供后人凭吊。
惊天动地雾社起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大陆的民族民主革命不断高涨。在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自1907年至1915年,台湾又先后爆发了十多次反日武装起义,这些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日寇。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家危难之际,台湾同胞有的内渡大陆,有的在当地组织义军,新的抗日浪潮又一次兴起。暴动如星火般燃遍宝岛各处。随着一系列革命团体的成立,这时的起义更多地带有组织性和纲领性,对日寇的威胁更大了。在20世纪以来的反日起义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高山族的雾社起义,这场发生在日本占领台湾35年之后的大起义,是台湾人民抗日史诗中辉煌的一页。
雾社位于台中埔里地区,高山族的一支泰雅族人民世代在这里居住、生息、繁衍。泰雅族人民有着光荣的反侵略传统,早在日本侵台初期,他们就曾武装反抗日本的占领和收缴武器行动。30年代初期,日本殖民当局为了掠夺山区土地和山地资源,强行将居住在山地的高山族同胞迁移出山,实施为期五年的番地开发调查计划。此举严重威胁到高山族同胞的生存和发展,于是,一场积聚已久的大规模武装抗日起义终于爆发。
1930年10月27日,雾社地区迈勃、钵仔仑等社的1200多名泰雅族居民,在其首领摩那·罗达奥的领导下发动起义。他们袭击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日本人和当地警察所,杀步匕134名日本人,抢夺各种枪支180多支,然后退回山中。日本殖民者惊恐万分,急忙调集大批军队和警察向雾社地区扑来。泰雅族人民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日本军队巧妙周旋。最后,日军采用毒气弹进行轰炸,加上其优势的兵力,才将起义镇压下去。12月8日,坚持了一个半月的雾社起义失败。在这次起义中,泰雅族同胞战死或自杀者达644人,564人被捕,最后仅存不到300人,整个雾社地区的泰雅人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几乎全族灭绝。
雾社起义是高山族同胞反抗日本殖民者的民族解放斗争,它宣告了日本“理蕃政策”的破产,沉重打击了日本殖民专制统治。雾社同胞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灿烂篇章。至今在台中埔里,还树立着一座“雾社起义”纪念碑。那黑色、凝重的大理石和四围苍翠的青松,仍在吟颂着半个世纪前的那场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述说着台湾人民对返回祖国母亲怀抱的殷殷之情。
台义勇队抗日报国
1924年,台北县芦洲乡的勇敢青年李友邦,联合七八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夜袭台北新起派出所,这些台湾青年攻打代表日卒殖民政府统治权威的警察局,震撼殖民当局。李友邦原名李肇基,1918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台北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加入蒋渭水等抗日先驱所领导的“台湾文化协会”,积极参加反日活动。1924年3月,李友邦与林木顺、林添进等人袭击台北新起警察派出所,遭到日本殖民当局通缉,他连夜逃离台湾来到祖国大陆,同年4月赴广州,9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就读。
1926年,李友邦在孙中山的支
持下成立“台湾革命独立党”,党章开宗明义地说:“为结合台湾各族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的一切势力,使台湾脱离日本的统治而返回祖国。”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李友邦随即修正《台湾革命独立党党章》,明文台湾归还祖国。
“台湾革命独立党”成立之后,李友邦积极着手招募党员。为了联络台湾革命志士,他曾返回台湾,接着又潜入日本,以就读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掩护,在日本吸收台籍革命党员。不久,日本情报单位发现他的真实身份,他被迫逃至上海。可日本政府并不放过他,又以通缉犯的罪名要求中国政府引渡他到日本接受审判。为此,他又在黄埔同学的介绍下,转往杭州国民革命军的某军部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正式爆发,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李友邦指出: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欲致力于台湾革命的成功,必先致力于中国抗战的胜利,并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1939年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同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委任李友邦担任“台湾义勇队”队长兼“台湾少年团”团长,并晋升为陆军少将。
1943年开罗会议召开,确定日本应将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台湾义勇队扩大编制为台湾义勇总队,李友邦升任中将总队长。总队下设四个支队,工作层面涉及前线、后方、敌后与沦陷区。在李友邦将军的领导下,台湾义勇队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对敌政治工作。包括翻译日军文件、审讯并教育俘虏、深入敌伪组织获取情报等。义勇队成员熟悉日语,他们利用语言上的便利,在审讯和教育俘虏中开展对敌政治工作,作出很大贡献。
医疗救护工作。1939年9月12日,义勇队在浙江金华正式成立“第一台湾医院”,随后又在浙江衢州、兰溪、福建建阳相继成立3家医院。军人、出征人员家属及贫苦民众就医一律免费。
生产报国工作。台湾义勇总队的队员中,有许多人掌握军需品及药品的生产技术。他们采用国产原料制造药品,首先输送给前线部队,此外也供后方民众治疗使用。
巡回宣传工作。这项工作主要由台湾少年团执行,是抗战时期全国最著名的儿童团体之一,他们经常到前线及东南各省巡回表演,用活剧、歌舞等方式激发前线将士们的士气与后方民众抗战的热情。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台湾义勇队从龙岩到了厦门,从厦门返回台湾。在厦门南普陀后山石壁上留有李友邦将军“复僵”的手迹。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人中国版图。自此,台湾人民结束了自《马关条约》以来半个世纪的屈辱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是中华民族史册上不可磨灭的篇章,也是两岸同胞难以忘却的共同记忆。
台湾抗日与大陆抗日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血气和骨骼。在日占据台湾的五十年中,日本统治者用尽一切手段淡化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用血腥屠杀和同时进行的“皇民化”运动双重策略,妄图扼杀中华民族情节在台湾的延续。然而,中国人固有的文化人格从来没有被征服过。在台湾人民抗日斗争中,心系祖国是他们内心最深厚的情感,回归祖国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漫漫五十年的台湾抗日史,展示了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当中华民族遭受劫难的时候,她的子民没有一个愿意分离出去,而是倔强地担当起拯救的责任,自愿地抛却家园、财产、爱情甚至生命,直面血淋淋的杀戮和残酷的命运。因为他们身上有一根无法挣脱的血缘纽带,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所赋予他们的民族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