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主体意识的培养
2009-03-29杨雯涵
杨雯涵
【摘要】对音乐审美主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培养音乐审美主体意识的多种方式。
【关键词】音乐审美 主体意识 个体感受 个性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这是从审美意识形成过程的角度对于审美意识所做的较为简洁的概括。但是,就审美意识本身的结构来说,相对主观的个体审美感受、相对客观的审美理想以及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作品才是审美意识的最为基本的层面。
审美意识是人所独有的社会意识。它以人是否从对象中发现、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为转移,并由此确定审美意识的性质。由于人的实践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因此,审美意识也既有时代、民族、阶级乃至个人的独特性、差异性,又有普遍性、共同性。
审美主体意识的培养,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音乐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一、细心聆听,学会感知
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形式。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体有捕捉审美对象的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能力。只有当人的听觉器官从纯生理器官上升到审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为一个能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的人。然而,人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寻音乐作品中的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而细心聆听就是获得音响感知的主要手段。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全神贯注地去聆听音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会学生如何去聆听音乐。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辩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近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让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整体性的感知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去听,而不是教师在一味地灌输,把音乐交给学生自己,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趋于完善的。
二、静心感受,学会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形象。由于音乐是非语义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赋予听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听觉传递感染和刺激情绪去激发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在音乐语言的感召下,在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想象和联想。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当我们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音乐的感染,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所以,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其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情感互相交融,产生了对音乐的共鸣。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获得的情感体验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而获得审美享受。
三、用心探究,学会评价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审美评价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与情感的反应。审美评价在审美活动中属于较高的层次。学会评价、具有音乐评价的能力涉及到审美主体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对音乐要素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音乐欣赏的个人趣味、音乐审美价值观等。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同时,关键是要使他们有能力去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而学会这些,就要在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心探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同时,要学生参与音乐评价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处于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才能在互动中,交流各自的音乐感受与理解,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一自由想象张扬个性主体的个性情感在音乐的流动中是无所拘泥的,充粉个性色彩,它彰显出音乐审美之于人的创造意识和个性情感的自由品格。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验教材的出版,对音乐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的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音乐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个性在艺术教学中闪光。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黄虹.音乐心理学.三环出版社出版,1990.55.
[2]王次昭.音乐美学新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