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泉”的得名与元稹通州诗

2009-03-29周宗旭

文史杂志 2009年6期
关键词:黄泉故称阴间

周宗旭

“黄泉”一词始见《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杜预注:“黄泉,地中之泉”。此处“地中,之泉”,即“地中的泉水”,喻指“阴间”或“人死之后去的地方”。但地中之泉何以称“黄泉”?卓王泽先生认为:“黄泉本义为地下的泉水,因色黄,故称”;也有人认为“中国自古就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泉水因黄土而变黄,故称黄泉”。两说均望文生训,不可确信。

我国古行五行学说影响深远,以五行配五方。《尚书·益稷》:“以五彩彰施于五色。”孙星衍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于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也。”中央为土,配黄色,称地黄。《易·坤卦》“天玄而地黄”,孔颖达疏日:“天色玄,地色黄”。

《史记·郑世家》“不至黄泉,无相见也”句,裴驷集解引服虔注曰:“天地玄黄,泉在地中,故日黄泉”。

综上,笔者以为“黄泉”得名乃源于“天玄而地黄”,而泉在地之下。

不过,《汉语大词典》“黄泉”义项(1)及刁朝焰《“黄泉”小释》(载《语文世界》2000年第5期),则将唐代元稹诗《酬乐天雨后见忆》中“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之“黄泉”释为“地下的泉水”,用了“黄泉”的本义,实为不当。笔者以为,此处“黄泉”当用其引申义“阴间”或“通向死亡之路”等。因为此诗描写的是通州(今达州)下雨之时,路上行走的危险。诗人把到通州之路比喻为黄泉之路,认为越是接近通州,就越是接近“黄泉”,越是接近“阴间”;表现出诗人对通州的憎恶与畏惧。

据卞孝萱先生考察,此诗创作于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元稹奉诏还京,旋即被莫名贬谪,远放通州(今达州)之路上。卞先生《白居易年谱》指出元稹一生遭受了两次大的贬谪:元和五年(810年),谪守江陵曹参军;元和十年,远放巴蛮之地——通州。元和十年的这次远放,元稹内心的不满与失落远远胜于第一次。这可以从其诗句“三千里外巴南根,二十年前城里狂”(《赠吴渠州从姨兄士则》)以及“左降通州十日迟,又与幽花一年别。山枇杷,尔托深山何太拙”(《山枇杷》)之中略见一斑。

此外,元稹对“巴蛮”通州充满了畏惧与恐惧。在他的《叙诗寄乐天》中说:“授通之初有习通之熟者日:‘通之地湿垫卑褊,人士稀少,近荒札,死亡过半……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 虑。夫何以仆之命不厚也如此,智不足也又如此,其所诣之忧险也又复如此!则安能保持万全?”他还在任职通州期间所作《送别李十一五绝》诗中吟道:“为我远来休怅望,折君灾难是通州”、“别后料添新梦寐,虎惊蛇伏是通州”。

诗人在这种恐惧、厌恶、郁闷的情况下,使用“黄泉”的引申义来喻指通卅郡,当在情理之中。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

猜你喜欢

黄泉故称阴间
戴着“面具”的女博士命丧黄泉
十二生肖排序的来历
《聊斋志异》中的阎王形象
这9个护肤常识害人不浅
天堂和“阴间”,马代有两张脸
送信
阴间好得很
传统年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