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之缘

2009-03-27陈晓真

饮食科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茶商茶室茶艺

陈晓真

玉川子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我国古代的许多文人雅士、修道之人亦把茶道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红楼梦》中的妙玉就是一位注重茶道之人,连泡茶用的水都是“收集的梅花上的雪”。

作为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的故乡——闽南,几乎人人跟茶有着扯不清的关系,我也不例外。记得我小时候跟随奶奶住在农村老家,每逢新茶上市,便有许多贩茶商人挑着茶担到乡村兜售。好茶的叔叔伯伯们碰上了,总会叫住茶商,召来几个亲友,试品一番。品茶的不着急买,茶商也不着急做成这笔生意,仿佛他们走街串巷只是为了喝茶和交流茶经。这样边喝茶边聊天,往往可以消磨大半天的时间。农家人好客,碰上饭点,多半会留下茶商吃饭,这样一来二去,因茶交上朋友的也不在少数。

奶奶在亲族中辈分较高,颇受尊重。一到傍晚,忙完农活的叔伯、婶婶们吃过饭,就三三两两来到我家,把我家那一间小小的堂屋坐得满满的。奶奶泡出茶来,教我学着端茶敬客,又叮嘱我说“七分茶八分酒”,让我斟茶不可过满。那些叔伯婶娘们一边喝茶,一边听我的老三叔讲那些吓人的鬼故事,直到灯残人倦,方才各自散去。

现在想想,那时他们喝的茶在现在看来有些粗劣,茶具也并不讲究。我曾好奇地喝一口奶奶手中茶杯里的茶,又苦又涩,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滋味,就丢开了。当时年纪小,不懂饮茶,只觉得那些叔伯们对茶甚是钟爱,而他们喝茶时的神情也很是惬意。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街上有了专门卖茶的店面。长大了的我每每逛街路过茶店,即使不买,也会驻足观望一会儿。如今的茶叶包装越来越精美了,茶具也越来越讲究。只是我并不喝茶,每日只与白开水为伴。老公是嗜茶之人,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平素就算没有客人到访,也会自己泡上一壶茶,自斟自饮,自得其乐。偶尔手中有了好茶,老公就拿起手机邀朋唤友:“我得到一泡好茶,晚上到我家尝尝吧。”当晚,我家必定是高朋满座,笑语不断了。而来我家做客的朋友,同事,也常常会带来几包好茶,几个人围着低矮的小茶桌旁,边聊天边评论。对此,我已是习以为常了。

记得有一回,几个朋友来家里聊天,因为是星期六,第二天不用上班,所以一直聊到午夜,才各自散去。谁知道一好友回到家,突然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好在这位朋友平日对医学颇有研究,知道这是“茶醉”,乃饮茶过多所致。遂叫家人调制糖水,朋友喝了,方解此疾。此事传为笑谈。

我素来不大喝茶,却有幸受邀到茶室品茶,并见识了一回茶艺表演,那一次与茶的邂逅,让我成为了茶的忠实拥趸。

一间不大的茶室,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在缓缓流淌的音乐声中,身着旗袍的茶艺小姐熟练地展示着她的技艺。一边表演,一边讲解,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好听的名称。把茶叶拨入紫砂壶内,这叫“观音入宫”,“百丈飞瀑”则是用高长而细的水流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春风拂面”是用壶盖轻轻刮去壶口的泡沫。还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翻江倒海”……动听的讲解,配上茶艺小姐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仿佛一首抒情的诗,又似一幅写意的画。

茶汤入杯,只见色泽碧绿、清可见底。端起茶杯,扑鼻而来一股茶香,轻啜一口,觉得苦中有甘,入口生津,回味悠长。我脱口赞道:“好茶!”于是一杯不够,再来一杯。大家都说,对此好茶,便当一回牛又有何妨。

自那以后,我慢慢地喜欢上了茶,闲来无事,总喜欢泡上一杯好茶,看着茶叶在沸水中缓缓舒展开来,让思绪在氤氲的茶气中慢慢沉淀,一些不快也随着水气升腾到空中,飘散开去。

“从来佳茗似佳人”,如果说咖啡是一位充满时尚气息的西方女郎的话,那么茶就是具有古典意味的东方女性了。闲暇之际,工作之余,左手一本好书,右手一杯香茗,在茶香四溢中与古人作心与心的交流,只觉得人生至乐,莫过于此。我想,香茗为伴,当胜似红袖添香吧。

猜你喜欢

茶商茶室茶艺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校园茶艺飘香
图说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