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擦擦”的佛塔主题

2009-03-27周安平

雕塑 2009年1期
关键词:佛塔佛教

周安平

内容摘要:藏地佛塔林立,形态多样的塔建筑为脱模浮雕艺术“擦擦”提供了制模的原形,同时也刺激了“擦擦”的发展,不仅有丰富多变的内容与样式,而且从古至今广泛流传。“擦擦”模拟着塔的外形,同时也容纳了塔的实质意义,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信仰的需要而不断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擦擦佛塔佛意艺术

“攘擦”,藏传佛教像设的一种,系小型脱模泥质浮雕作品,大不过盈尺,小仅方寸,制作也较简单,但是它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藏区古老的文化艺术传统,成为藏传佛教艺术表达的代表与典范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负载信徒的誓愿与虔诚,堆砌在藏区的寺院里、玛尼堆旁、雪山上、圣山洞窟里接受人们的礼拜。

关于擦擦的名称来源,人们都还在不断的探寻中。一说来自古印度,是梵语的藏文音译,一说是因为在制作发出擦擦声而得名,更有认为是源自制作擦擦的材料——泥土,以“土”在藏文中的发音“萨”或“洽”所故。意大利东方学者杜齐对擦擦有过系统的研究,他考证“擦擦”这个名称来自印度,但系出俗语的某种形式而不是梵语,它的原意是完美的“形象”或“复制”,这个解释似乎更加合理于“擦擦”的本质。杜齐再进一步为其定义“擦擦是一种塔状的小型泥塑,不仅如此,它还能表现佛教中的某一个神,或者是记录某种缘起法颂。”另在《元史·释老传》中也有这样描述,“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图也。”据这些描述可知,“擦擦”外在形态犹如塔,既有塔的形象,也有佛教神祗的形象,但由佛教在藏地的传播史可推知,在健陀罗艺术兴盛之前,当以佛塔造型最为普遍。

塔是佛教中不可或缺的圣物之一,是“佛身”的再生,佛的象征,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而佛塔何时传人藏区还没有具体可考的资料。《西藏王统记》中有关于佛塔神奇传人藏地的记载,拉托托日聂协在位时,“由天降下《宝箧经》、六字大明心咒、《诸佛菩萨名称经》、一肘量黄金塔、旃陀嘛哩印模、母札手印等”,这些被称为“年波桑哇”的神物“伴同日光降于王宫顶首”(实则为班智达洛生措由西城带入),预示着佛教将在藏地显扬,而塔和印模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藏地佛塔的修建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在位的吐蕃时期。由于赞普的倾力倡导,佛教在吐蕃正式传播,佛塔建筑也随之传人。史书中有关于建造佛塔的大量记载。塔原指为安置怫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石等建造成的建筑物,后来又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土、石、砖、木等筑成的建筑物,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建筑相结合,演变成形态结构各异的塔建筑。而藏地佛塔的发展亦经历了同样的过程,随着佛教大规模的传播,与藏族传统建筑结合而形成了多样的藏式佛塔,其造型、功能、样式各不相同,不同数量的塔的组合还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些佛塔不仅具有藏民族独特的建筑学方面的意义,同时也承载了藏地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成为探索和了解藏族文明的重要媒介之一。

“擦擦”出现与塔紧密相连。早在占印度就有着在石版塔肚中存放“擦擦”的习俗,既可保护圣物,又有隐匿的作用。唐代僧人义净在唐高宗年间西行求法礼佛,归国之后,他翻译佛经,编撰著作,记述在印度之见闻,以及中国、南海、西域等地高僧游印之事迹。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就记述了印度的“拓模泥像”,“从东印度到三摩阳国,国工名曷罗杜踞跋乇……每日造拓(脱)模泥十万躯”“西方法俗,莫不以此为业”。藏传佛教认为佛塔内腔要珍藏佛舍利、佛经、佛像、名贵草药、神湖圣水、神山圣物等等贵重物品及具有永久性纪念意义的圣物,称之为“装藏”,同时将塔内的剩余空间以大量经过宗教仪式开光而具有了灵气和佛性的“擦擦”来填充。佛塔也因为体内装藏的“擦擦”灵气倍增,满足人们寄托善愿的理想。1999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口两夏塔群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从方塔出土的数千个“擦擦”,存放于方塔第12层的塔心室中,北寺塔群出土的“擦擦”置放于塔基之中,这些模印塔的样式常见于历史上藏传佛教流行之地。参与考古的工作人员由此而认定为“擦擦”是因为建造佛塔的需要而形成的。

藏地佛塔林立,形态多样的塔建筑为“擦擦”提供了制模的原形,同时也刺激了“擦擦”的发展,不仅有丰富多变的内容与样式,而且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以至于今天的藏区仍然流行着制作“擦擦”的古老传统。“擦擦”是用水和泥制成坯泥,装入木、铜或铁制的模具中挤压成型的泥塑作品,制作方法简单。信仰者们喜欢自行制作,将自己的愿望融入其中。寺院的出家人甚至一些高僧大德者(如阿底峡大师)也十分擅长制作“擦擦”,用以表达信仰的虔诚心愿。有的僧人或民间艺人以此为终身的职业,随身携带模具游方四处,积累善业,为自己也为他人、为死者也为生者祈愿、还愿。“擦擦”的类别主要由两个方面区分,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泥擦、布擦、药擦、骨擦等等,各自具有不同的涵义与作用。泥擦是最普通又最常见的一类,用普通的泥巴制作,有时放入青稞粒或者有吉祥意义的物品,以朴实、平凡的信仰之心表达对佛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其造型则有圆雕、浅浮雕、高浮雕等形式,并因此制作了各式各样凹凸程度不同、或单或双的模具。擦擦表现的题材最为引人注目,以佛教“三所依”为主,即代表佛的身、语、意的佛像、佛塔、经文持咒图符等等,在方寸之间中表现了完整的神佛世界。神佛造像类的“擦擦”有以单身像为主的,佛陀、菩萨、护法神、佛教高僧都是其表现的对象,也有很多组合神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三身尊像等等,与文字等符号结合在一起,表达不同的宗派思想或者教义。而更早期和更大量的表现题材则是喻示佛意的塔建筑造型。佛塔的运用很广泛,常常与经文,佛、菩萨组成图样,目前可见到的种类不少。

“擦擦”模拟着塔的外形,同时也容纳了塔的实质意义,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信仰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吐蕃时期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当时佛教传入藏地的时间并不长,在经历了与苯教的艰难斗争之后,佛教吸纳了苯教的诸多内容从而在藏地站稳了脚跟,佛教艺术也从容发展起来。“擦擦”的外形多采用圆、方等几何形状,图案内容则是丰富多样。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吐蕃墓地出土的擦擦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早期“擦擦”的范例。该“擦擦”呈圆形,直径仅为2.5cm,用土黄色的泥土按印而成,中央是浅浮雕的小塔,完全模拟塔建筑的形状,有塔座,塔瓶、塔刹、塔顶四个完整的部分,塔的两侧及下部布满文字,小巧与粗糙中透露出古老而又朴实的气息。同一地点出土的覆钵式塔也同样精彩,圆雕状的擦擦塔带有明显的印度塔的特征,低矮的圆台上是覆钵状的塔身,塔刹顶部有些残损,这种样式在后弘期则不再出现,因此更加弥足珍贵。塔擦的图案不仅有以上提及的单塔,也有三塔、五塔、十塔、十七塔等不同的自由组合方式。西藏西部的

猜你喜欢

佛塔佛教
中国政府援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举行启动仪式
佛教艺术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惊鸿一瞥(大家拍世界)
佛教造像
天然佛塔
看中国·在浙江
阅读理解两则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