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性、公众性、个性?问题的户外雕塑

2009-03-27

雕塑 2009年1期
关键词:公共性雕塑艺术家

龙 翔 单 增

2008中国杭州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暨钱江新城雕塑邀请展如期举行。自新千年举办首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以来,共有150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为自然山水城市杭州留下了众多艺术地标,也沉淀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本,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国际雕塑艺术交流的平台,是中国当代户外重要的雕塑展览之一。

2000年第一届邀请展以“山水人”为主题在杭州西湖太子湾公园举行,展览透过雕塑的空间介入引发出人与自然对话的可能性,开启了具有东方韵味的人文关怀之话题,作品强调如何融入自然山水之间,摒弃惟我独尊的空间占有的个人欲望,总体追求造物造境的和谐统一。2001年,第二届邀请展在沉淀了丰厚文化的西湖孤山举行,这里有典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西湖美术馆,浙江博物馆,有诞生在1928年中国第一所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旧址,也有西湖胜景平湖秋月和断桥残雪的诗意,以“岁月如歌”为主题,她寻觅的是空谷回声中的久远记忆,演绎了当代人对历史家园的回望和对传统精髓的坚守。

本届雕塑邀请展以“钱潮时刻,品质之源”为主题,2008年10月1日在杭州钱塘江畔新开埠的钱江新城举行。这里是杭州城市建设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地方,展览主题要求参展作品涵义深刻、造型优美、艺术性高,能展现钱江新城所具有的现代都市文化品位、幽雅生活空间、和谐生命形态、宜居休闲之城的城市特征和内涵,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开放性和未来性,充分体现“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通过广泛征集、专家多次评选、公示、市民评议等方式,最终有来自中国及意大利、俄罗斯、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知名雕塑家55名入选参展。作品邀请和征集对象均为国内外著名雕塑家,他们大多来自国内外知名的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单位。参展艺术家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结合钱江新城的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精心创作。这些作品从不同视角来解读和诠释杭州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本次盛会是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次对话,探寻的是人与城市的对话,是文化名都历史与时代脉动的弦音,也是多元、开放、和谐时代的立体图像叠置,是新的历史时期探索专业学术研究回馈社会的重要案例,也是研讨公共艺术与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届雕塑展参展的55位艺术家,作品风格迥异,造型独具匠心。

概括分为两类:第一是“自然物的延伸”。譬如人物、莲子、向日葵、海螺、田螺等,就是自然形态通过一种雕塑方式的延伸。第二是“人造物的延伸”。这类作品比较多,比如说李秀勤的手机、焦兴涛的包装盒、班陵生的纸团、钱云可的钱包等。

邀请展中具像人物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刘杰勇,张继鸿、陈涛、张新宇及俄罗斯雕塑家维克多等艺术家的作品,都用独特的方式对传统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多年来潜心具像雕塑造型研究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翟庆喜的雕塑人物作品,以学院严谨的学术精神,从人性的视角审视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以简练率性的塑造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从而唤醒对雕塑造型语言纯洁性的重新思考。而日本雕塑家北乡悟的具像雕塑人物作品则是心灵的自我解读,更是个人情感的物化,是现代社会语境中具有强烈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施慧的《停》从公共艺术的角度关注公共艺术的“功能”性的人文关怀。使人会联想到水稻田上的水轮车的龙翔的动感雕塑作品《能量的诠释》,以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状态,引人驻足思考事物发展的哲理。杨奇瑞的《稻草人之舞》,许江的《莲蓬与向日葵》营造出的雾里看花则为新的城市空间增添了几分回味。

20年来一直在《周易》的象数间多维度创作的艺术家单增参展作品,《天行健》则从慢爬着的三个巨大蜗牛的表象中诠释深层的思考和深情的寄托。在“快城快客”的尘世洪流中,在曾经的江边滩涂地崛起的城区,在玩童的攀爬中,在公共空间与观众零度距离游走间,人们童时的残片记忆被唤醒,自强不息的时空在此时锁定。

油画家刘永刚的雕塑汉字系列则从根性文化情节中舒怀多年海外生活的情绪,英国雕塑家迈克·莱恩斯的《天外来客》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来呈现他所理解的中国神话天女下凡的意象。艾尔菲尔·蒙戈里的U状造型则从意大利语宇宙、人类和城市规划的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为结点,非常理性地释放着艺术家的激情!

针对中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雕塑与公共艺术的非学术性介入为背景,在2008中国杭州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之际,由孙振华、殷双喜和单增主持的学术研讨会“湖山见证”——雕塑城市·雕塑生活·城市发展中的公共艺术高峰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雕塑家、学者以及城市建设领域的有关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邹跃进、王中、北京市规划局于化云、浙江台州建设规划院黎燕、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教授罗伯特·曼斯菲尔德、英国皇家雕塑学会副主席迈克·莱恩斯、罗马大学美术学院艾尔菲尔·蒙戈里院长和宋刚教授及国内20多家专业媒体近百位专家、学者等就公共艺术的创作、实施以及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等论题进行专题学术研讨。多年来在此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雕塑家和城市规划专家就此状况,根据公共艺术之公共性,城市空间与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语境的营造,公共艺术项目实施四个领域提交了论文。这些论文集中了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公共性本是政治议论的内容,是一种着重于制度层面上的,一种既定权力关系下的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公众(La polis)透过具体的生活而形成,但他的持续要靠好的生活来维持。”柏拉图则认为公众包含了所有公众的利益的决定,所有集合与团体所做的决议。真正的公众不是实体的城邦、地理位置或是建筑设置,它是人们群体的,这些共同的行动,发言的人以及他们为此目的所拓展、所使用的空间……,而对于从城市规划中切割出来的公共空间正是公共性论题的一种显象和载体,它不仅仅是经验主义者眼中的一种地理性描述的实质空间,也是一种社会造就出的特定空间和非物质化的“实体”。对此,Jurgen Habemas在其论著中有着更为明确的论述:毋庸置疑,公共空间中公民(la polis)资格及其在市场经济私有权与国家权力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空缘。它涉及到国家的管理、法规的制定,以及由自我授权的共同体重新来界定的公共性,它是需具备不可缺失的政治原则。

从公共性本体论切入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之公共性研究,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晰地来梳理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概念、作用、约束力以及“公共性”对艺术自律产生的约束范围,同时,介入公共空间的艺术通过与环境密切融合反映空间的独特性,以及整合或解构整体空间的艺术性方面所促成的一种美学的社会运动和文化运动

该如何实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公共空间的公共、民主理念意义是深远的。公共艺术是一个全面性的,民主价值观与美学涵养的呈现,是“审美的共同体”。这与纯艺术中所强调的自律性、艺术家个人私密性经验或纯形式美本身并非对立的。公共艺术原则上是艺术家透过其作品强调它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要求各学科各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把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的精神当成一件大规模的综合艺术加以考虑。出于这样的原由,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使我们不能不考量公共艺术存在的可能性,从而在城市规划,管理上有待进一步完善,构建一个健康、民主的良好的氛围和有法律政策保障的机制。

反思中国公共艺术20多年的历程,基本上是在没有规划的背景下滋生的,大多都是政绩工程。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目前似乎依然没有减退的迹象。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房地产的亢奋发展带动的不只是居住空间的占有欲望,也震颤着公共艺术品的建设,仅此,若没有严谨的学术研究来支持,没有坚持独特探索的艺术家优秀作品转化成社会公共资本,没有严格的政策法规保障,没有坚固的经济后盾及高素质国民的支持,中国的公共艺术不会具有生态地融入城市,隐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消费资源。

如何让政府有法律支撑,如何利用社会共有资源,如何设定不同城市地域的公共艺术品规划,以及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一门新兴的产业,如何在公共、民主的条件下让艺术家遵守职业道德,遵循艺术的自律,如何让公众参与使用他们权力。这些,有待关心公共艺术,关心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各个相关领域的人士积极地去工作。这种早在欧洲l 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就已建构的都市化的民主政治、民主进程如何能在当今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之公共性上从一种非物质的“实体”显现,是今天我们社会不可回避的任务。

人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到了信息时代的21世纪,关于公共空间中具有诱惑力的公共性则有了更多层面,更多元的诠释。从广义的方法论来看,其驻留的公共的空间已不局限于广场、公园、街道。新闻、媒体、网络、虚拟与实体的时空都有公共艺术存在的事实。谈论公共艺术若只涡旋、徘徊在公共艺术本身,而忽略了它的公共性限定与内涵以及与之相关部分的联系(An in context),公共艺术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今日之中国,时代的脉动如恢弘、迅猛、壮观的钱塘江潮水般汹涌,海水与江河在此对抗与交融,泡沫尘沙、漂浮物也随着波涛逆流而来。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城市雕塑正在“触摸”着大众生活,在公共艺术建设与城市主管部门的协作磨合中,艺术家的个性与人格的坚守和自律能力变得极为重要!在个性与公共性的矛盾统一体的问题中如何建立公共艺术的“审美的共同体”?如何回归到公共艺术的本位上,如何建立在政策的、艺术的各自理性制约中,如何书写明天的历史?展览产生的问题应该是积极的,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既是专业的学术展览也是与城市建设与发展相交融的公共艺术项目,我们期待着这一平台的始终如一,共同完成艺术个性与公共性这一学术命题,以回馈社会、回馈大众。

猜你喜欢

公共性雕塑艺术家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公共性中的角色探究
写实雕塑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形成与发展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自然雕塑